為新時代雙擁宣傳樹立可複製標杆
評論員 劉新
當廈門的鳳凰花、青島的山川海島、成都的中歐班列在鏡頭下成為雙擁工作的鮮活注腳,“你好,雙擁城”大型主題融媒體係列報道以突破10億的全網曝光量,完成了一次對新時代雙擁工作的深情書寫與強勢傳播。
這場由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退役軍人事務部宣傳中心與新華社解放軍分社聯手打造的宣傳活動,不僅是一次宣傳策略的創新實踐,更是對雙擁工作在當代社會價值的深度挖掘,為新時代雙擁宣傳樹立了可複製標杆。
讓雙擁工作在時代語境中錨定坐標。80多年前雙擁運動首先從延安興起,曆久彌新,在新時代融入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國防和軍隊建設全局,其內涵始終與黨和國家的事業同頻共振。此次主題宣傳的首要特點,在於以政治引領為魂,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雙擁工作的一係列重要論述轉化為具象化傳播實踐,策劃團隊深刻領會雙擁工作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的曆史脈絡,從太原“汾水同舟”的軍民魚水情,到石河子軍墾人“把荒漠變綠洲”的奮鬥史,用8座城市的微觀敘事構建起雙擁工作的宏大譜係。這種“從曆史走來、向未來走去”的敘事邏輯,既堅守了政治導向的嚴肅性,又賦予了雙擁宣傳工作鮮明的時代特色,使傳統主題在強國強軍的新時代煥發生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場宣傳活動打破了“就雙擁談雙擁”的局限,把雙擁工作嵌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肌理——廈門地鐵退役兵哥的青春進行時、青島軍民連心漁港聚“財”又聚“才”、成都中歐班列上的退役軍人帶隊跑出“中國速度”、太原“雙擁示範街”喊你打卡、寧波為烈士尋親隊伍歡迎加入……這些細節生動證明:新時代雙擁工作已經拓展為服務城市治理、鄉村振興、文化繁榮的有機紐帶,這種對主題內涵的創新性延伸,恰是對“雙擁工作如何永葆生機”這一時代命題的有力回應。
讓嚴肅主題在年輕化表達中“破圈”。在信息碎片化、受眾審美多元化的當下,“你好,雙擁城”的傳播力突圍,本質上是一次內容形態與敘事方式的顛覆性重構。團隊摒棄了傳統宣傳的宏大說教,以“微紀錄片+短視頻拆條+深度綜述”的組合拳,打造出“可看、可感、可傳播”的全媒體產品矩陣。8部每集約10分鍾的微紀錄片堪稱“流量擔當”,其“小切口、故事化”的敘事策略——聚焦基層官兵、退役軍人、擁軍群眾的個體命運,將抽象政策轉化為廈門退役軍人創業、合肥軍屬就業幫扶、寧波為烈士尋親等鮮活案例——讓觀眾在情感共鳴中理解雙擁工作的現實意義。
技術賦能更使傳播如虎添翼。電影級的畫麵質感、快節奏的網感剪輯、無所不在的AI應用,配合客戶端、抖音、快手、視頻號等平台的約30秒短視頻拆條,使作品成功觸達年輕受眾,單條視頻全網播放量破千萬。這種“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的模式,實現了從嚴肅主流輿論場到社交化傳播場的無縫銜接,徹底改變了以往一些雙擁宣傳“叫好不叫座”的現象。正如《成都:花簇錦官城》登上新華社客戶端周榜榜首、多地內容持續霸榜城市熱榜所示,當主旋律宣傳學會用年輕人的“語言”講故事,就能釋放出現象級的傳播能量。
讓雙擁工作在全網覆蓋中凝聚社會共識。構建“2+N”傳播矩陣(以新華社、“中國退役軍人”平台為核心,聯動全網250多家主流媒體與頭部社交平台),是此次宣傳實現“破圈”的關鍵布局。中央媒體的權威引領、地方媒體的深度聯動、自媒體的廣泛擴散,形成了“信息傳播—互動反饋—價值轉化”的完整閉環。話題#你好,雙擁城#的設置、用戶評論的引導,讓“愛我人民愛我軍”從宣傳口號變為網友自發參與的情感表達,在新華社客戶端僅《哈爾濱:情擁爾濱》單集的網友互動留言就近6000條,實現了傳播“流量”向社會“留量”的轉化。
這種傳播模式的價值,更體現在對現實工作的推動上。宣傳不僅展示了雙擁模範城的先進經驗,為各地互學互鑒提供了“活教材”,更通過呈現雙擁工作對地方吸引人才、促進和諧的實效,進一步激發了社會各界參與擁軍的熱情。當媒體報道轉化為地方政府支持雙擁的具體舉措,當網友留言凝聚為崇軍愛軍的社會共識,宣傳的社會價值便實現了從“線上聲量”到“線下實踐”的落地生根。
事實上,“你好,雙擁城”已不僅是一場創新傳播的實踐活動,更成為新時代雙擁工作的文化符號。其探索的“深挖內涵+創新表達+融合傳播”模式,為當代主旋律宣傳提供了三重啟示:政治引領是根本,必須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確保方向不偏;守正創新是路徑,既要堅守傳統精神內核,又要善用元宇宙、AI等新技術拓展傳播邊界;效果導向是關鍵,唯有聚焦基層故事、回應受眾需求,才能讓主旋律真正“入腦入心”。
站在強國強軍的新起點,我們將繼續擦亮“你好,雙擁城”品牌,把鏡頭更多地對準雙擁工作與國防教育、經濟建設、鄉村振興和社會治理等方方麵麵的結合點,用更多有溫度、有深度的作品凝聚時代力量。有理由相信,當融媒之力持續賦能雙擁工作,“愛我人民愛我軍”的時代強音,必將在全社會引發更深遠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