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歌陣陣,餘音回蕩。校園裏,大埔縣青少年激情滿懷唱響愛國擁軍、心係國防的時代旋律。
近年來, 梅州市大埔縣用好紅色育人文化、營造紅色傳人氛圍、鞏固紅色樹人模式,積極開展全民國防教育,引導企業鄉賢愛國擁軍,努力營造崇軍擁軍時代風尚,青年參軍報國熱情高漲。
不同的年代,同樣的情懷。傳承紅色基因的“講解員”、積極擁軍參軍的“軍人家庭”、支持家鄉建設的“兵支書”……延續先輩紅色血脈,如今在大埔縣經濟社會不同領域,仍活躍著老兵們的身影,他們為家鄉貢獻著力量。
打造民兵講解員隊伍讓革命事跡入腦入心
大埔縣組織預定新兵到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參觀,體悟大埔軍史風雲,汲取前行力量。
“1927年,著名的三河壩戰役在此打響,朱德率‘八一’南昌起義部隊約3000人與兩萬多名敵軍激戰三天三夜,掩護主力轉移,為革命保留了勝利的火種……”在大埔縣三河壩戰役紀念館的體驗式戰壕裏,民兵解說員劉南海向遊客生動講述當年發生在三河壩的那場艱苦卓絕、驚心動魄的戰鬥。
“當年烽炬傳千裏,從此風雷遍九陔。”在大埔這片紅色熱土上,曾經發生許多可歌可泣的紅色革命故事。而今,隨著當地講解員的講述,越來越多的革命英雄事跡為人所知,並發揮育人效能。紅色基因在群眾中傳承,曆久彌新。
劉南海是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管理處宣傳講解股股長,也是一名退役軍人。結束五年軍旅生涯,劉南海回到家鄉。2016年,他來到三河壩戰役烈士陵園保護所工作。彼時剛剛開展修繕保護工作,劉南海見證了紀念園從小到大、從有到優的發展過程。
“小時候,每年清明節學校都會組織我們來祭奠先烈,但當時對於這段曆史了解並不是很清楚,沒想到現在來到這裏工作了。”劉南海說,為了講好曾經發生過的紅色故事,他下了一番苦功夫。
從簡簡單單的兩三頁講解詞充實到幾十頁講解稿,劉南海鑽研了三年多時間,查資料、向專家學習請教,半路出家的他,以軍人特有的勁頭強化業務學習。
今年國慶假期後期,大埔格外悶熱。三河壩戰役紀念園迎來一批又一批遊客,在室外40℃的高溫下,講解一個場次,劉南海就要忍受半小時的陽光曝曬。一天下來,汗水浸濕了衣服。
講解工作很累,但劉南海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退伍軍人,用軍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做好本職工作,多年來從未曾請假。
“革命曆史不能忘記!講好紅色故事、英雄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我們責無旁貸。”在劉南海看來,要發揮講解員的作用,把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革命教育落到實處,講好優秀共產黨員的模範事例,講好革命烈士的英雄故事,激勵更多人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遺誌。“現在我們還在不斷挖掘更多的紅色感人故事,並根據不同的遊客群體對講解內容進行分類,讓遊客聽得進去,達到育人目的。”劉南海說。
為了豐富紅色講解員隊伍,讓大埔的紅色資源“活”起來,近年來,大埔縣人武部將三河壩戰役紀念園講解員編入預備役隊伍,每年開展軍事訓練和業務培訓,提高講解員的業務水平。目前,紀念園內有講解員7名,今年至今講解場次達4000多場,遊客量已突破80萬人次。
此外,紀念園還與三河壩八一紅軍小學共同培育8名“小講解員”,在節假日期間開展紅色宣講誌願服務,受到越來越多群眾的熱捧。
新時代下如何傳承紅色基因?目前,大埔縣把講解員培育成一支重要力量,使其成為大埔紅色文化的傳播者、教育者,把真正的故事內涵挖掘出來,讓展品“動”起來、人物“活”起來,增強講解的感染力,引起聽眾的共鳴,讓紅色基因入腦入心。
一家三代當兵 擁軍參軍氛圍濃厚
在大埔,多代人當兵的家庭比比皆是。
小時候,身穿軍裝、帥氣偉岸的外公是她成長的領路人;長大後,一身戎裝、英姿颯爽的她成了祖輩的接班人。從1930年到2021年,90年的光陰,羅細華一家祖孫三代6人參軍入伍,一身戎裝承載了這個軍人家庭對國家和家鄉始終不變的熱愛和忠誠。
“外公外婆當兵,家公當兵,我們夫妻二人當兵,現在兒子也當兵。”說起家裏三代人的軍旅情結,湖寮鎮城北社區黨總支書記羅細華自豪地說。
“從小聽著外公當兵的故事長大,他說在部隊鍛煉出了勇敢、果斷、膽大心細的性格,更是增添了自己對參軍的向往。”因此,還沒從大埔縣田家炳高級職業學校畢業,羅細華便入伍成為了一名軍人。
羅細華說,雖不能像外公他們一樣上戰場,但她把部隊的訓練當“戰場”。不怕苦不怕累,積極尋求進步、努力學習的羅細華曾參加廣州軍區軍事比武並榮立三等功。
退役之後,羅細華回家鄉工作,如今成為一名“兵支書”,身上仍然保持著那股子在困難麵前堅韌不屈的精神。
不同的時代,同樣的情懷和追求。去年,兒子高中畢業,羅細華建議他先去從軍,再完成大學學業。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的大環境,作為一名軍人能趕上這個時代是幸運的,希望孩子能在部隊中曆練。”羅細華夫妻二人時常告訴孩子,參軍入伍是件光榮的事情,在部隊更能鍛煉人的意誌。
如今,羅細華的兒子也已光榮入伍。“他在部隊已經一年了,記得他剛在部隊學會遊泳時,還不忘記打電話回家裏,告訴我們發生水災時他也能救人了。”羅細華說。
筆者從大埔縣人武部了解到,大埔擁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紅色基因已深深融入血脈,當地適齡青年參軍熱情高漲,像羅細華家庭一樣,多代人當兵的家庭比比皆是,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成為當地人代代相傳的好家風。目前,全縣每年有110—120人參軍入伍。
近年來,為持續營造濃厚的擁軍參軍氛圍,大埔縣還聚焦全民國防教育特別是青少年國防教育,把紅色文化與國防教育有機結合,不斷豐富內容載體,讓國防種子播撒到民眾心田。
“我們把大埔的紅色資源作為國防教育的核心資源,把國防教育課堂‘搬’到革命遺址、舊址,構建起一個全民國防教育的大課堂,讓國防知識的獲得更生動。與此同時,不斷統籌資源推進國防教育基地、國防教育訓練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示範校、國防教育特色校等的建設。”大埔縣人武部相關負責人說。
特別針對青少年這個關鍵人群,大埔縣人武部還組織民兵國防教育宣傳隊走進校園開展宣講,針對高低年級不同,側重點也各不相同,低年級側重英模事例、高年級側重曆史事件。
“宣講小活動承載國防大情懷,也許他們現在還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義,但是我們相信,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種子,早晚有一天會鮮花綻放。”劉南海說。
“兵支書”成致富帶頭人 建設家鄉立新功
“兵支書”吳誌輝引入有機靈芝栽培產業,帶動舊寨村村民致富奔小康。
“現在黨組織建強了、思路明確了、產業發展了,把以前不敢想、不敢幹的事情幹成了,村民向我們豎起了大拇指。”三河鎮舊寨村黨總支部書記吳誌輝說。
吳誌輝是一名退役軍人,2017年,脫下戎裝後的他毅然奔赴農村“新戰場”,回到家鄉三河鎮舊寨村。當時,舊寨村還是個無基礎設施、無穩定收入、無特色產業的省定貧困村,不到4年時間,村集體年收入僅有千元的舊寨村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並摘掉了“貧困帽”。
在舊寨村,不少村民曾參與地方遊擊隊,紅色基因早已刻入當地群眾的血脈,對於從小就立誌當兵的吳誌輝亦是如此,“回家鄉服務,最關鍵的是把紅色基因傳承發揚好,這是自己一輩子的事業。”
在吳誌輝看來,必須把紅色資源轉變成群眾的“財富”資源,怎麼做?2019年,圍繞心中的疑惑,吳誌輝找到了解決辦法,樹立“黨建+”概念,推動“支部+產業”“支部+理事會”“支部+精準扶貧”落到實處。
當時,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他抓準了蜜柚種植這個傳統優勢,更是大膽引入有機靈芝栽培、農副產品生產等項目,幫助村民興業致富。
目前,通過“黨組織+公司+基地+黨員”運行模式,引導廣大農戶組建天子岌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投入約百萬元建成占地1500平方米、培植9萬多株靈芝的有機靈芝種植基地,這也是目前梅州市規模最大的單一培育基地。如今,不占用耕地的有機靈芝種植基地給村裏帶來了新經濟來源;新建的蜜柚烘幹廠,把次果變廢為寶,實現了蜜柚種植的二次創收。農戶日漸形成“務工+種養+資產收益”的收入模式。
2019年底,舊寨村達到貧困村出列標準,逐步走出專業化、規模化發展道路。目前,每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淨增加7.5萬元。
“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軍隊棟梁。退役軍人身上的擔當精神、奉獻情懷,會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吳誌輝認為,因此他注重汲取退役軍人身上的珍貴品質,選派2名退役軍人到村“兩委”工作,共同帶動舊寨村發展。
退役軍人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從退役軍人中培養、儲備、選拔村(社區)“兩委”幹部,建強“兵支書”隊伍,讓“兵支書”在基層治理中挑大梁、唱主角、擔重任,既能拓寬退役軍人就業渠道,又能優化基層幹部隊伍結構,更能為基層組織注入活力,是鞏固脫貧成果、助推鄉村振興的多贏之舉、有效之舉。
目前,像吳誌輝這樣的“兵支書”,活躍在大埔基層的有28名。部隊的曆練鍛造了他們過硬的政治素質,使其在參與社會基層治理、推動鄉村振興中切實發揮“領頭雁”作用。
此外,筆者了解到,2019年以來,大埔縣切實按照省市關於落實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優惠政策,不斷創造有利條件和就業創業環境,在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幫扶、指導,就業補貼、資金扶持等方麵提供便利和政策傾斜。
脫下戎裝,建設家鄉。“退役軍人也是重要的人力資源,將他們推送到更能發揮人才價值的行業和崗位,有助於退役軍人轉化為推動大埔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大埔縣人武部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