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軍人的保家衛國,哪來我們的安居樂業?考慮預製菜方便他們食用,所以向他們捎去一點客都心意。”今年3月31日,在“情係邊海防·千裏送溫情”活動中,梅州市金綠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捐贈2萬份共價值70萬元的“興寧鴿”預製菜,當問及此次捐贈初衷,該公司總經理陳偉波動情地說。
陳偉波的心聲也是梅州百姓的心聲。我市是駐軍大市、兵員大市,也是退役軍人安置大市,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優良傳統始終厚植於這片紅色熱土,經久不衰、曆久彌新。近年來,我市不斷提升擁軍服務水平,不斷推動擁軍工作往基層走、往社會擴、往實裏做,“雙擁共建、魚水情深”的氛圍不斷濃厚。
擁軍氛圍濃 參軍熱情高
2022年上半年新兵啟程。(鍾小豐 攝)
惠軍利兵,枝葉關情。在客都大地上,各級各相關部門、社會各界對“軍人優先”“擁軍優屬”體現在一件又一件實事中:34家A級景區推出退役軍人門票優惠措施;常態化開展“情係邊海防官兵”擁軍優屬活動,為他們辦實事解難題;完善和細化我市軍人子女教育優待的實施細則,2020至2021年全市共安排符合條件的270名軍人子女享受教育優待政策;聚焦部隊隨軍家屬“半程換道”,在做好政策性安置的同時,開展軍嫂招聘會、軍嫂培訓;每當有與官兵們相關新政出台,各相關部門積極開展“送政策進軍營”活動……
我市還用實實在在舉措,對所有入役、服役和退役軍人軍屬實施優先優待,營造“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濃厚氛圍。在公共服務機構,都能在服務窗口上看到“軍人優先”的標語;每當軍人立功受獎,敲鑼打鼓將立功喜報送到家;每當軍人退役返鄉,“一站式”服務迎接退役軍人榮歸家鄉……作為一座處處流淌著雙擁熱血的溫暖城市,梅州社會化擁軍蓬勃開展:蕉嶺縣為退役軍人發放擁軍就餐卡,退役軍人憑卡在該縣長者飯堂就餐可享受優惠;市退役軍人紅梅誌願服務協會舉行“情暖老兵,紅梅助學”活動,為品學兼優學子提供資助;梅州市關愛抗戰老兵誌願者協會自2014年成立起,每月對每位抗戰老兵進行慰問並送上致敬金……
誌願者看望慰問參戰立功退役軍人吳信芳。(鍾小豐 攝)
“我是一個兵,愛國愛人民”,社會擁軍情意濃,廣大官兵也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擁政愛民活動,參與和服務駐地經濟社會建設。近兩年以來,駐梅部隊出動官兵9661人次,車輛672台次,支持重大經濟建設43個,參加抗洪搶險、撲滅山火、重大活動安保等急難險重任務,搶救群眾8955人次,挽回經濟損失4921萬元。
濃厚雙擁氛圍也讓客都青年報國熱情日益高漲,廣大適齡青年踴躍應征入伍,選擇在火熱軍營揮灑青春、建功立業。“我父親是一名退役軍人,我從小聽他講在軍營裏的故事,所以我從小夢想就是成為一名軍人”“軍人在大家心中是很崇高的存在,我一直對成為一名軍人心生向往”……當談及為什麼報名參軍時,2022年上半年應征入伍的青年們都離不開“夢想”,這些夢想中不乏一門數代多人的接力傳承。
依托梅城劍英公園的首個市級雙擁主題公園(吳騰江 攝)
從社會到軍營,熱血青年轉變為軍人,完成他們人生的第一次入伍;退役之後,從軍營再到社會,退役軍人還要經曆第二次“入伍”。作為退役軍人“娘家人”,如何幫助脫下軍裝後的軍人們更好提升技能、融入地方是我市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
連嫻毅是一名穿了18年軍裝的軍人,在部隊時英姿颯爽的她還曾立功受獎,今年她脫下軍裝後曾一度感到不適應。7月25日,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提前準備一份貼心的“八一”禮物,其中一份就是——2022年度計劃安置軍轉幹部及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培訓班,連嫻毅作為其中一員參加培訓。“從熟悉的部隊環境進入相對陌生的領域,有很多需要學習的。這樣的培訓有利於我們更好融入環境,進入新‘戰位’。”她說。
為計劃安置軍轉幹部、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條件的退役士兵開展培訓,幫助他們進入新角色,是每年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必修課”,而課後“考場”就是各單位。我市曆來高度重視退役軍人的安置工作,每年拿出高質量安置崗位,對計劃分配軍轉幹部、退役士兵進行安置。各單位也高度支持安置工作,甚至主動要求接受這批在部隊“熔爐”錘煉過的人。“自退役軍人事務部門2019年成立以來,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的170名退役士兵進行指令性安置,市級接收安置軍隊轉業幹部62名和軍轉幹部隨調家屬24名,安置率均達到100%。” 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移交安置與軍休服務管理科高永旭說。
每年梅州市退役官兵人數達1000多名,除少部分符合安置政策由政府安置工作外,95%以上都是自主就業。為幫助這些退役軍人們更好提升技能、融入地方,各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都會組織開展免費技能培訓。高永旭介紹,每次培訓前都會啟動通過鎮級退役軍人服務站,摸底了解轄區內退役軍人的就業意願和期望培訓方向,根據他們需求“上菜”。“培訓主要依托‘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通過遴選技師學院和教育培訓機構,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進行。通過培訓可以考取相應的技能證書,有效提升退役軍人技能水平,促進退役軍人更高質量的就業創業。”高永旭說,2019年以來,全市各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緊扣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領域的熱門人才需求,組織開展27期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幫助915名自主就業退役士兵提升就業技能。
退役軍人淩燕輝就是其中一員,他在參加退役軍人技能培訓並按照安排考取電工證後,便打開就業“新大門”,如今水電訂單逐步增加。“退役後會有一段迷茫期,部隊的環境簡單而純粹,回到社會很想繼續為社會作貢獻,但沒有技術很難。”淩燕輝說,2019年退役後他沒有機會學習專業技能,在獲悉梅縣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免費技能培訓後,他選擇感興趣的“電工班”,一有空閑就去上課學習,“當時很多戰友在一起上課,感覺又回到了部隊。”談及退役軍人免費技能培訓,他認為這讓退役軍人有機會掌握一技之長,更有利於就業創業。
貼心服務解難題 政策落實更暖心
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為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家、省陸續出台優待政策,我市積極落實好各項政策,幫助一批批“戰友”申領優惠政策,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感謝黨和政府對退役軍人的關心,這筆錢真是雪中送炭,解了我家的燃眉之急。”今年5月,蕉嶺縣退役軍人張先生的父親趕到長潭鎮退役軍人服務站後一個勁地道謝。原來,張先生在2021年11月確診患鼻咽癌,共花費醫療費17萬元,其中個人自付部分10餘萬元,但他因家庭生活困難,無力支付。蕉嶺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核實情況後,迅速啟動應急救助程序。隨後,張先生收到廣東省退役軍人應急救助金84685元。“2019年10月實施廣東省退役軍人應急救助基金以來,各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為困難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累計申請407宗應急救助,累計撥付金額974萬元。”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說,為確保應急救助救急效能,大家都從嚴控製時間成本,體現救急效能,其中麵對一例身患罕見致命疾病的退役軍人,從發現到撥付僅用22天。
幫助困難“戰友”不僅僅止於申請政策,還著眼於“細微之處”。梅江區長沙鎮澄灘村的劉福強是一名老兵,在兩個兒子相繼去世後,隻有祖孫幾人相依為命,但他卻因近年多次腦梗後行走困難。近年,孫子響應號召參軍報國後,隻剩他和妻子住在老房子裏。了解到這樣的情況後,梅江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牽線,讓他們到熱心企業所在的頤養院進行免費康複療養,療養期間,梅江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與梅江區人民檢察院則化身“夢想改造家”,修繕其老舊房屋,讓老兵回來住得舒心,新兵在部隊服役安心。“在大力推動應急救助政策落地落實的同時,我們還根據實際,摸清幫扶對象的幫扶需求,努力解決退役軍人各種各樣的難題。”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說,退役軍人結對幫扶活動開展後,得到社會各界積極響應,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共有3369名個人及192個單位、團體參與結對幫扶,2453名有幫扶需求的退役軍人得到幫扶。
退役後就業創業一直是廣大官兵關心的問題。近年,國家、省先後出台“政策大禮包”,促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我市積極落實政策,據統計,2020年以來,我市共發放吸納退役軍人就業補貼、退役軍人創業場地租金補貼、一次性創業資助等扶持資金1348萬元。王健午就是其中一名受益於此的退役軍人,“我的成長之路離不開退役軍人優惠政策支持。”王健午說,對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政策陸續出台,讓退役軍人們感到有被惦念的感覺,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經常向大家傳遞政策信息也讓有需求的退役軍人能及時申請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