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急診創傷外科副主任醫師趙旭飛表示,兒童青少年生命力旺盛、好奇心強,麵對環境中潛在的安全隱患,如果防護措施不當,很容易造成運動損傷。常見的損傷部位有膝關節、肩關節、足踝以及腰部關節等。關節韌帶損傷、腳踝受傷是關節損傷中最常見的,孩子在運動中跳起落地時失去平衡,使踝關節過度內翻或外翻,都會導致損傷的發生。一般表現為壓痛、疼痛,並出現腫脹和皮下淤血,關節產生障礙。這時要第一時間正確處理,可以降低疼痛,為後續處理爭取更多有利條件。
處理扭傷,要遵循“POLICE”原則,趙旭飛解釋道,“首先是保護,肢體常利用繃帶或護木來固定,而腰部則是直接平躺讓腰部固定於床上即可。在疼痛略微緩解後,可以試著活動、伸展。最新研究成果認為,在疼痛可以忍受的範圍內適度負載運動,反而恢複效果較好,一方麵是增加代謝,另一方麵是避免患處的肌肉萎縮。6小時內進行冰敷,具有止痛的效果,讓患處的疼痛感減輕,6小時之後,不需要再冰敷。然後加壓包紮,當扭傷或拉傷時,可能會有細小血管的出血,壓迫可以幫助止血,減少之後血腫的不適,而腰部的壓迫則一樣躺著即可,利用身體的重量加壓。最後,抬高患肢,手或腳這類的末梢肢體容易合並水腫的問題,患部抬高於心髒可以增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但腰部隻能要恢複到正常活動,讓身體能夠順利坐起或站立,就能達到抬高的效果。”
肌肉痙攣也就是“抽筋”也是青少年常見的突發狀況,孩子在劇烈運動中,局部肌肉產生劇烈性收縮,並變得堅硬和隆起,疼痛難忍,且一時不易緩解。因此趙醫生建議,麵對肌肉痙攣,運動前要做好準備活動,對容易發生痙攣的肌肉,可事先進行按摩,夏季進行劇烈運動時,應注意補充鹽分,可考慮喝一些淡鹽水。如果發生痙攣,比如腳趾痙攣,應馬上用手抓住抽筋一側的拇趾,然後逐漸伸直腳,再慢慢伸腿,待疼痛消失後用雙手按摩小腿。
還有一種運動性昏厥,是指孩子在劇烈運動或長時間運動時,大量的血液積聚在下肢,回心血流量減少,導致腦供血不足而出現全身無力、眼前一時發黑、麵色蒼白、手足發涼、失去知覺而昏倒的狀況。如果症狀輕微,可以靜坐,深呼吸後多可緩解;重者需平躺於通風處,下肢抬高,評估神誌、呼吸、心跳等情況,沒有異常休息數分鍾亦可緩解。若未見緩解,需及時送醫。
許多青少年在進行足球籃球等對抗運動時,表皮擦傷、磕碰在所難免。對此,趙醫生說:“麵對開放性的傷口即已經流血的傷口,家長切勿驚慌。首先應用大量生理鹽水衝洗傷口,再擦拭碘伏消毒,最後送醫處理。在消毒時要注意衛生,接觸過傷口的棉簽不要繼續放入瓶內蘸取碘伏,以免二次感染。碘伏應由內而外打圈塗抹,再用幹淨的棉簽由內而外蘸幹。小擦碰消毒後應該將傷口暴露在空氣中,讓傷口快速幹燥、結痂,不宜包紮或用創口貼。若開放性傷口比較大、滲血多,需用幹淨紗布覆蓋傷口後用繃帶加壓包紮或者手壓迫止血。如果有條件,也可以在肢體的近心端用布條捆紮止血,但需要一小時左右鬆開止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