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體育局 省運會 生態宜居梅州 綠色發展高地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府機構 > 市體育局 > 競技體育
生態宜居梅州 綠色發展高地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18-07-09 15:53:05   瀏覽:-
字號:

雁南飛茶田景區建成了融茶葉生產、生態公益林改造、園林綠化、觀光度假於一體的5A級旅遊景區。(連誌城 攝)

梅城芹洋濕地公園綠樹成蔭,水碧天藍。(高訊 攝)

豐順八鄉山大峽穀景區生態環境優美、峽穀景觀獨特,引來八方遊客。(連誌城 攝)

核心提示

梅州大地,群山起伏,靜水深流,資源豐富。“綠色”一直是這片熱土的主色調。作為廣東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我市近年來以構建現代交通和信息基礎為支撐,以發展綠色產業為主導,致力提升城鎮體係的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厚植生態人文優勢,綠色發展基礎有效夯實。在日前發布的“廣東省2016年度綠色發展指數計算結果”中,梅州市名列全省第二。這是對梅州曆屆市委市政府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肯定,也為今後我市建設生態功能區先行地、當好綠色發展引領者提供了強大動力。

生態環境優美 綠色發展潛力巨大

森林覆蓋率全省居首

從梅城出發,沿著S223線前往陰那山,梅江兩岸風光迤邐,沿途新能源公交車來回穿梭在這條遠近聞名的旅遊公路上。陰那山是粵東的勝景名山,這裏山勢雄邁,綠植蒼翠,泉石清奇,美不勝收。

去年,廣東陰那山國家森林公園正式獲得國家批複成立。至此,我市國家級森林公園增至5個,其餘4個分別是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雁鳴湖國家森林公園、南台山國家森林公園、鎮山國家森林公園。市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全市現有林業用地麵積1824.01萬畝;森林覆蓋率75.06%,位居全省第一;林地綠化率97.7%;建立森林公園158個,自然保護區50個(其中省級6個)。全市有6個“全國綠化模範縣”(單位)、7個“省林業生態縣”、46個市級生態鎮、794個生態村。

地表水水質優良率90%

梅城的芹洋濕地公園每天都有眾多市民前來遊玩。這個人與水、人與自然有機結合的濕地公園,是梅州近年來生態公園建設的典範。“在設計時,就規劃將原有的江中綠洲打造成生態鳥島。”梅江區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梅江優良的水質,為濕地公園打造人水和諧的景觀提供了條件。

不僅是梅江,近年來我市通過中小河流整治,10個省考核斷麵(含3個國考斷麵),除榕江北河永安橋斷麵年均為Ⅳ類水質未達到Ⅲ類考核要求外,其餘9個斷麵均達到考核目標要求,地表水水質優良率(達到或優於Ⅲ類)為90%。“其中我市與潮州交界的韓江赤鳳斷麵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韓江成為廣東省水質最好河流之一。”市環保局工作人員稱,全市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保持在Ⅲ類及以上,達標率100%;5個地下水點位水質均為良好級別,無極差點位。

城區空氣質量全省第一

近年來,我市積極推動節能減排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大氣環境明顯改觀。2017年,梅州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99.2%,位居全省第一,空氣質量綜合排名位居全省第六。

去年全市加強揚塵汙染控製、秸稈禁燒等工作,多次組織開展城區大氣汙染防治整治行動,重點高汙染企業關停或搬遷改造,3家造紙企業共6.72萬噸淘汰落後產能任務完成,2家燃煤電廠完成超低排放改造,3家電廠均配套脫硫脫硝設施穩定達標排放,6家日產2000噸熟料以上的旋窯水泥廠脫硝效率穩定在60%以上。“加大高汙染燃料鍋爐整治力度,2017年全市淘汰、改造高汙染燃料鍋爐133台409.5蒸噸,全市10蒸噸以下鍋爐基本完成整治。”市環保局工作人員介紹。

完善環保設施 城鄉環境大為改善

在五華縣轉水鎮,花園式的汙水處理廠已經試運行。走進廠內,花草樹木基本覆蓋了整個廠區,清新的空氣撲麵而來,讓人難以想象這是一座汙水處理廠。每天,轉水鎮周邊3萬多群眾的生活汙水通過數公裏的管網收集到這裏處理。據五華粵海公司相關負責人黃欣介紹,轉水鎮的汙水處理廠按照高標準建設,日處理能力1000噸,設備自動化程度高,實現在線監控。如今,五華仍有10座鎮級汙水處理廠在建,總投資約1.6億元,到年底鎮級汙水處理廠將覆蓋所有鎮。

五華縣鎮級汙水處理廠建設,是我市推進城鄉環境整治的縮影。至目前,全市共有29個中心鎮和沿河鎮建成汙水處理廠,汙水日處理能力2萬噸。全市計劃至2019年新增鎮級生活汙水處理設施103座,日處理能力合計13.9萬噸,實現鎮級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此外,目前全市共建成運行11座縣(市、區)城區生活汙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合計34萬噸。

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一直是城鄉環境整治的重點和難點。全市各縣(市、區)已建成生活垃圾無害化填埋場並投入使用,111個鎮(街)建成生活垃圾轉運站,2042個行政村全部配備垃圾收集點。截至2017年底,全市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自然村村莊保潔覆蓋麵達100%,農村生活垃圾有效處理率達95.08%,分類減量率達54.37%。至2017年底,全市74個鎮級垃圾填埋場有52個已封場停用,其中已完成覆土複綠的有41個,已開展下遊地表水監測工作的有14個。

努力探索創新 做好“生態+”文章

梅州是廣東重要的生態功能區。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主要精力和資源放在謀劃發揮區域功能和發展生態富民強市產業上,讓良好生態成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支撐點,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長點。

在大埔縣湖寮鎮雙髻山蜜柚種植基地,滿山遍野的蜜柚讓人垂涎三尺。近年來,大埔縣通過打造綠色產業品牌,著力抓好蜜柚產業化生產示範園區建設。2017年,全縣蜜柚種植麵積22萬多畝,產量25萬噸,產值9.86億元。大規模種植帶來了產量增加,讓廣大蜜柚生產企業有了信心發展精加工產品。以順興蜜柚精加工基地等為代表的農業龍頭企業,正在探索蜜柚全果綜合利用,開發柚子健康食品、柚子護膚品、生物提取精油、蜜柚果膠等深加工係列產品。大埔縣農業局負責人介紹,精加工產品帶動了蜜柚的出口,2017年,大埔蜜柚加工包裝出口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達1萬噸,出口額4000萬元。

在梅縣區,圍繞金柚、茶葉等產業做大做強現代綠色農業,構建產業與生態環境相適宜的綠色低碳產業體係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展開。梅縣區農業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梅縣區通過與華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不斷增強金柚產業的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能力,在3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金柚種植戶可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種植。雁洋鎮這個以旅遊聞名的小鎮,通過旅遊產業的帶動,金柚、茶葉等農副產品銷售紅火,走出了一條集生態、文化、旅遊、農業於一體的綠色發展之路,成為了國家級特色小鎮。

在蕉嶺縣三圳鎮,富硒土地正變成農業發展的金字招牌。當地僅用短短5年時間,引進投資涉農經營主體達55家。市農業局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我市與廣東省農科院簽訂框架協議,共建鄉村振興農業科技合作示範市。根據協議,雙方成立重點產業全產業鏈科技服務專家團隊,進一步提升梅州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技推廣能力,因地製宜打造“梅州農品”“梅州山品”“梅州硒品”農業品牌,助推梅州走對走實生態富民強市發展新路。

類似三圳、雁洋發展綠色產業的行動,在我市各地正在廣泛開展。近年來,我市依托山水人文資源做好生態文章,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培育綠色低碳新型工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逐步打造成綠色富民產業體係,進一步夯實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綠色發展指數

鏈接

綠色發展指數由哪些方麵構成?梅州在哪些方麵優勢明顯,哪些方麵處於劣勢?記者采訪了市統計部門工作人員。

據介紹,綠色發展指數由6個分類指數、55個二級指標加權平均計算而成。6個分類指數分別是資源利用指數、環境治理指數、環境質量指數、生態保護指數、增長質量指數、綠色生活指數。

根據統計數據,我市在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質量方麵表現突出。比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萬元GDP用水量下降”“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減”“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地表水劣V類水體斷麵比例”“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好於Ⅲ類比例”等指標上優勢明顯。

綜合來看,梅州在增長質量指數、綠色生活指數方麵還略顯不足。發展方式較為粗放,低端產業仍占較大比重。另外,我市的科技創新驅動力不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單薄。

廢棄石場蝶變

4A級旅遊景區

經典案例

梅江區三角鎮東升村原有棺材潭石場和東升石場,因長期開采,山體植被遭破壞後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嚴重。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兩個石場關閉後,砍伐、毀林、山體挖掘、隨意傾倒廢土棄石等一係列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對山體排洪泄洪能力、土壤肥力,植物發育和邊坡穩定性等造成極大威脅,容易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為改善城市周邊生態環境,我市通過政府搭台、企業唱戲,采取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的模式,把廢棄石場納入旅遊文化景區建設,由廣東鴻藝集團對廢棄礦山進行開發式治理利用。

項目秉承“綠色發展”的理念,環繞山體分層規劃,最大限度維護原有山體地形地貌,采取科學的“生態恢複”再生方式,因地製宜規劃建造具有客家民俗文化特色的亭台樓閣等景觀建築,使原來遭嚴重生態破壞的的荒蕪山嶺變得鬱鬱蔥蔥,建成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客天下旅遊產業園)。

治理廢棄煤礦

產生生態效益

槐崗煤礦位於梅縣區程江鎮槐崗村,礦區麵積逾5平方公裏,是上世紀70年代開辦的國有煤礦。2005年,廣東省全麵退出煤炭行業,該煤礦政策性關閉,當時槐崗煤礦主要存在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煤矸石固體廢棄堆和采空區安全等隱患。

煤礦關閉後,原采礦權人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清理了地表固體廢棄物,對地麵塌陷和露天采坑進行回填。經清理場地恢複地表環境,種植了幾百畝桂花樹及少量其他名貴樹種,並將附屬建築物改造為木材加工廠區。通過實施綜合治理和開發利用,消除了廢棄礦山安全隱患,達到了明顯的複墾複綠效果,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也提高了廢棄礦山的土地利用率,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