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統計局
關於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
2003年2月28日
2002年,全省人民在中共廣東省委和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各項方針政策,以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目標總任務統攬全局,團結拚搏、積極創新、真抓實幹,國民經濟實現快速健康發展,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社會各項事業全麵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省九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發展和改革預期目標基本實現。
一、綜合
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健康發展,三次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初步統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1674.40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23.87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5856.89億元,增長12.1%;第三產業增加值4793.64億元,增長11.1%。三次產業增加值構成由上年的9.4:50.2:40.4轉化為8.8:50.2:41.0。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仍居主導地位,第三產業比重加快上升。
市場價格在低位運行。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1.4%,其中食品下降1.9 %,居住下降0.7%,服務項目上升1.1%。全年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1.5%;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3.5%;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下降3.7 %。
城鎮勞動就業工作進一步加強。年末全省從業人員4134.1萬人,比上年增長1.8 %。其中城鎮在崗職工728.7萬人,增長0.6%;城鎮私營和個體從業人員435.2萬人,增長18.6%。年末全省在再就業服務中心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尚有0.5萬人,下降88.4%。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全省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14.1萬人,年末實有登記失業人員36.5萬人,登記失業率3.1%。
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高;產業結構仍不合理;農民收入增長乏力;物價持續低位徘徊;需求結構性矛盾還未能有效解決;就業壓力較大;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擴大等。
二、農業
農作物結構調整步伐加大。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麵積2680.96千公頃,比上年下降13.2%;總產量1484.16萬噸,下降13.8%。糖蔗總產量1136.45萬噸,增長5.9%。油料總產量76.37萬噸,下降5.6%。蔬菜總產量2442.53萬噸,增長2.7%。水果總產量698.91萬噸,增長18.3%。花卉、藥材、優質蔬菜等發展較快。
林業生產穩定發展。全年完成荒山造林、跡地更新、低產林改造麵積169.98千公頃;其中宜林荒山荒沙造林57.56千公頃,增長77.9%。義務植樹9003萬株。森林資源繼續保持林木總生長量大於消耗量的良性循環。森林覆蓋率57.2%。
畜牧、漁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年肉類總產量343.63萬噸,比上年增長3.1%。水產品產量628.06萬噸,增長3.0%。其中海產品產量374.36萬噸,淡水產品產量253.70萬噸,分別增長2.0%和4.6%。水產養殖麵積585.72千公頃,增長1.2%。
全年農業機械動力1779.3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1 %;化肥施用量(折純)196.44萬噸,增長0.7 %;有效灌溉麵積1424.96千公頃,下降1.5 %;農村用電量586.36億千瓦時,增長26.5 %。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生產持續快速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5232.09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其中國有工業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增加值4224.55億元,增長15.0%。輕工業完成增加值1877.99億元,增長13.2%;重工業完成增加值2346.56億元,增長16.9%。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14.7%,集體企業增加值增長5.0%,股份合作製企業增加值增長10.1%,股份製企業增加值增長11.9%,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加值增長15.9%。
工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升級。高新技術產品保持高速增長,大規模半導體集成電路增長27.8%,微波通信設備增長67.5%,移動通信設備增長188.0%,微型電子計算機增長31.4%,移動電話增長67.7%,彩色顯像管增長39.1%。裝備製造業增勢加快,全年工業總產值增長23.8%,對全省工業產值增長的貢獻率為43.5%。珠江三角洲高新技術製造業發展迅猛,東西兩翼和山區承接珠江三角洲的產業轉移,工業發展步伐加快。關閉一批落後的生產能力。全年關閉小水泥廠236家,小玻璃廠4家。
工業品出口大幅增長。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出口產品產值6614.50億元,比上年增長26.5%;產品出口交貨值6505.02億元,增長22.2%。出口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56.7%。
經濟效益穩步上升。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 140.8 ,比上年提高9.5點。其中資產負債率下降0.1個百分點,資產保值率提高2.2個百分點,流動資金周轉次數提高0.1次,成本費用利潤率提高0.4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12.2%,產品銷售率提高0.3個百分點。全年實現利潤716.88 億元,增長26.4%;虧損企業虧損額138.15億元,下降18.6%;稅金總額577.89億元,增長15.3%。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增長19.1%,稅金增長22.8%。
建築業生產增長較快。全年四級及以上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增加值262.03億元,比上年增長8.8%。施工單位工程個數49422個,下降11.6%,其中投標承包17796個,增長12.9%;實現利稅63.09億元,增長13.8%。
礦產地質勘查取得新進展。全年全省共安排地質勘查項目49項,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10處,完成1:25萬區域調查13648平方公裏,1:5萬區域調查600平方公裏,完成機械岩心鑽探工作量5.6萬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3943.81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其中基本建設投資1352.18億元,增長9.1%;更新改造投資511.03億元,增長6.2%;房地產開發投資1117.44億元,增長18.5%。在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項目中:全年施工項目9445個,增長15.5%;其中新開工項目5247個,增長25.9%。
投資結構不斷調整。在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中,第一產業全年投資 7.63億元,比上年下降26.8%;第二產業投資757.43億元,增長34.6%。其中,原材料工業投資78.64億元,增長87.7%;能源工業投資287.30億元,增長30.9%。第三產業投資1098.15億元,下降4.3%。其中,交通運輸業投資282.33億元,增長4.1%;郵電通訊業投資210.98億元,增長98.9%。非國有投資快速增長。全年非國有投資2698.12億元,增長18.3%,占全省投資的68.4%。
重點建設項目工程進展順利。全年53個重點建設項目共完成投資357.39億元,為年計劃的94.1%。實際建成投產項目7個:粵海鐵路通道粵境段、廣州國際會展中心、珠江鋼廠、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經濟型轎車、珠海PTA項目、廣肇高速公路、京九鐵路複線龍川至東莞段等項目全部竣工投產。部分投產項目5個:廣州地鐵二號線、京珠高速公路小塘至甘塘段、甘塘至廣州段、西江下遊肇慶至虎跳門航道、汕梅高速公路等項目分階段相繼竣工投入商運。
新增的主要生產能力或工程效益:新建四級以上公路3673公裏,其中高速公路241公裏;改建公路205公裏;新(擴)建港口碼頭泊位12個,年吞吐量286萬噸;發電機組裝機容量164.59萬千瓦;11萬伏及以上的輸電線路長度1767.99公裏、變電設備能力1426.95萬千伏安;城鄉電話交換機130.55萬門、新增移動電話440.90萬戶、長途自動電話交換機設備61290路端、新建微波電路2463公裏。
五、交通、郵電和旅遊
客貨運輸總量平穩增長,港口吞吐量增長強勁,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勢頭減緩。全年運輸郵電業完成增加值1147.32億元,比上年增長5.0%。
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3157.98億噸公裏,比上年下降2.0%。其中:鐵路277.62 億噸公裏,下降6.5%;公路584.80億噸公裏,增長11.8%;水運2243.48億噸公裏,下降4.6%;民航9.51億噸公裏,增長26.1%;管道42.57億噸公裏,下降2.2%。
完成旅客周轉量1495.49億人公裏,增長11.4%。其中:鐵路271.17億人公裏,增長7.5%;公路951.18 億人公裏,增長10.8%;水運11.51億人公裏,增長1.0%;民航261.63億人公裏,增長19.2%。
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26270.91萬噸,增長22.5%;集裝箱吞吐量990.24萬TEU,增長42.2%。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11055.26萬噸,增長32.1%;外貿集裝箱吞吐量808.33萬TEU,增長42.4%。
郵電通信業完成業務總量906.32億元,增長15.8%。其中郵政48.46億元,增長15.0%;電信857.86億元,增長15.8%。移動電話年末用戶3121.43萬戶,增長29.5%。固定電話年末用戶2000.32萬戶,增長16.9%;其中城市電話1277.07萬戶,增長16.9%。國際互聯網絡用戶使用時長176.2億分鍾,下降3.7%。
旅遊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全年城市接待過夜旅遊人數9225.88萬人次,增長8.7%。其中國際遊客1525.88萬人次,國內遊客7700萬人次,分別增長18.1%和7.3%。全年經廣東口岸入境的國際遊客8065.0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1 %。出境遊目的國增多,遊客人數上升,旅行社組織國內遊客出境遊達117萬人次,增長12.6%。全年旅遊總收入1433.00億元,增長13.4%;其中旅遊外彙收入50.91億美元,增長14.4%。三個“黃金周”遊客人數3878.77萬人次,增長8.8%;旅遊總收入198.17億元,增長11.0%。
六、國內貿易
國內市場平穩增長,居民消費能力進一步提升。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13.59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城鎮實現零售額3573.10億元,增長11.2%;農村實現零售額1440.49億元,增長10.7%。分行業零售額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3638.51億元,增長12.5%,其中限額以上企業零售額831.99億元,增長27.5%。餐飲業零售額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實現零售額829.64億元,增長12.2%。
商品流通規模不斷擴大。全省批發零售貿易業商品銷售額9047.33億元,增長12.8%。其中批發額5832.01億元,增長13.4%;零售額3215.32億元,增長11.7%。
商品交易市場成交活躍。全年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1213.18億元,比上年增長19.5%。
大中型商業企業經濟效益總體有所回升。全年商品銷售收入淨額3789.66億元,比上年增長8.9 %。其中批發企業3236.36億元,增長8.4 %;零售企業553.30億元,增長11.8 %。實現利潤總額10.18億元,增長13.7 %。
七、對外經濟貿易
對外貿易取得新突破。全年進出口總額2211.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3%。其中出口1184.65億美元,增長24.2%;進口1026.40億美元,增長26.6%。 實現貿易順差158.25億美元,比上年增加14.68億美元。
在出口中,一般貿易出口217.11億美元,增長31.7%;加工貿易出口931.91億美元,增長21.8%。國有企業出口401.60億美元,增長11.2%;外商投資企業出口696.50億美元,增長28.1%;集體和私營企業出口86.40億美元,增長78.1%。機電產品出口726.57億美元,增長31.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09.66億美元,增長39.0%;農產品出口19.30億美元,增長6.8%;服裝、紡織品等傳統大宗商品出口326.36億美元,增長15.4%。對香港、美國、歐盟、東盟、中東等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增幅都在22%以上。在進口產品中,初級產品進口103.19億美元,下降7.3%;機電產品進口552.14億美元,增長43.2%;高新技術產品進口325.55億美元,增長53.1%。
進出口貿易額排前10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香港、美國、日本、台灣、韓國、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荷蘭和英國。
招商引資成果明顯,實際利用外資快速增長。全年批準利用外資項目的合同外資額189.0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5.1%;實際引資165.89億美元,增長26.2%。外商直接投資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現有外商投資企業繼續保持良好的增資擴產勢頭,全年批準的外商投資企業合同外資金額161.71億美元,增長51.7%;實際投資131.11億美元,增長26.6% 。總投資和增資超1000萬美元的項目達538個,比上年增加163個。外商直接投資較大的行業為電子通信及設備製造業和房地產業,全年兩個行業實際吸收外資分別為21.99億美元和14.06億美元,分別增長31.4%和67.2%。第三產業實際利用外資增長迅猛,其中教育、文化及廣播電影電視業、科學研究綜合技術服務業增長2倍多。
珠江三角洲利用外資保持主導地位,全年外商直接投資新簽合同數5831宗,合同外資金額144.70億美元,實際投資116.19億美元,分別占全省直接投資的88.2%、89.5%和88.6%。
對外經濟合作快速發展。全年新簽合同金額8.42億美元,增長2.3%;完成營業額7.62億美元,增長50.0%。其中對外勞務合作新簽合同數8252宗,合同額1.91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71億美元。
八、金融、證券和保險
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大幅增長。年末各項存款餘額22921.8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8.2%。其中:企業存款餘額7715.97億元,增長11.6%;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1819.09億元,增長19.2%。年末各項貸款餘額15206.62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6.4%。其中:短期貸款餘額8486.92億元,增長6.8%;中長期貸款餘額5044.92億元,增長27.3%。全年現金淨投放912.00億元,比上年多投放69.01億元。
證券市場在規範和調整中發展。全年全省上市公司籌集資金31.53億元,比上年下降72.1%。年末全省境內上市公司共136家,上市股票164隻,其中A股132隻,B股32隻。總股本559.97億股,比上年增長0.5%;流通A股175.03億股,增長11.9%。上市公司股票市價總值4298.85億元,流通市值1585.58億元。全年證券市場股票基金交易金額5292.3億元,下降40.6%。
保險業務快速增長。全年保費收入315.48億元,比上年增長27.0%。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09.82億元,增長7.8%;人身險保費收入205.66億元,增長40.4%。各類保險賠款、給付(退保)支出100.32億元,增長17.6%。其中財產險賠款支出51.16億元,人身險給付(退保)支出49.16億元,分別增長10.1%和26.1%。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各級各類教育全麵發展。全省招收研究生8734人,比上年增長17.6 %;在校研究生21519人,增長20.1%。全年共招本專科生30.2萬人,增長28.0%。其中普通高校本專科17.6萬人,成人高校本專科12.6萬人,分別增長26.7 %和29.3%。在校本專科生75.7萬人,增長23.1%。其中普通高校本專科46.78萬人,成人高校本專科28.9 萬人,分別增長22.5%和24.0%。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共招生7.3萬人,增長9.6%;在校生22.4萬人,減少6.1%。成人中等專業學校招生5.6萬人,在校生15.9萬人,分別減少1.8%和5.5%。普通高中在校生98.4萬人,職業高中在校生22.9萬人,技工學校在校生21萬人。全省初中在校生415.9萬人,初中學齡人口毛入學率達100%,初中三年保留率91.2 %。小學在校生 979.6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7 %,小學五年保留率100 %。
科技綜合實力日益增強。全省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科學技術人員108.2萬人,比上年增長1.9%。全省縣及縣以上國有獨立研究與開發機構、由科研機構轉製的企業、科技情報和文獻機構共445個,高等院校辦科研機構376個,大中型工業企業辦技術開發機構749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25.6萬人;科技活動經費使用總額289.2億元,增長15.5%。全省已建立省及省以上工程研究(技術)中心181個,增長2.8%;擁有民營科技企業4740家,從業人員37萬人,技工貿收入1700億元。
科技研究開發和產業化取得較大進展。全年獲省級科技獎勵247項;獲重大科技成果622項,其中,基礎理論成果50項、應用技術成果560項、軟科學成果12項;全年申請專利量3.43萬件,專利授權量2.28萬件,分別比上年增長24.4%和24.7%。列入省級及省以上的優秀新產品251項,比上年增長83.2%;年新增銷售產值214.93億元,增長77.6%。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全省共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731家,增長23.0%;高新技術產品產值4360億元,增長23.1%。火炬、星火、科技攻關等重點項目進展順利。
技術市場穩步發展。全省設立技術貿易機構6250家,增長0.8%;從業人員15.18萬人,增長1.2%。全年簽訂各類技術合同8265份,合同成交金額68.45億元,增長26.8%。
綜合技術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全省共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130個,比上年增長4.8%;抽查產品46275批次,增長14.8%;產品抽樣合格率 85.7%,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測繪部門共測繪各種比例尺地圖7580幅,出版商品性地圖及圖書147種。全省共建立天氣預報服務網發射站53個,海洋部門的科技服務工作邁向新台階。全省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信息化綜合指數51,比上年提高4.9個百分點。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不斷發展。全省現有各類專業藝術團體138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42個,縣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132個,博物館、紀念館141個。廣播電台22座,電視台24座,縣級廣播電視台88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6%,電視人口覆蓋率96.36%。全年共出版圖書3.25億冊,報紙42.59億份,雜誌2.41億冊。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保健水平進一步提高。全省共有衛生機構1.55萬個,其中醫院(含衛生院)2445個;醫院床位16.67萬張。全省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6.83萬人,其中執業醫生10.22萬人,農村清潔衛生水普及率98.2%,自來水普及率72.2%,農村居民衛生戶廁普及率和糞便無害化處理率分別為70.0%和70.3%。碘鹽覆蓋率達99.8%,食品衛生監測合格率為90.4%。全年無償獻血68.5萬人次。到2002年底,全省共有深圳、珠海、汕頭、佛山、中山、惠州、肇慶、南海等8個城市被評為國家級衛生城市,26個城市被評為“廣東省衛生城市”。
體育事業取得較好成績。全省體育健兒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3人9次破6項世界紀錄,20人獲19項29個世界冠軍,3人7次破5項亞洲紀錄,41人獲30項45個亞洲冠軍,8人破10項次全國紀錄,252人獲143.5項次全國冠軍。《體育法》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得到廣泛貫徹實施。中、小學校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施行率、達標率、優秀率分別為 96.1%、94.5 % 和25.6%。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全年完成環境汙染限期治理項目450個,總投資9979.3萬元。關停並轉遷汙染企業818個。全省共建成煙塵控製區 148個,麵積2492.5平方公裏。建成環境噪音達標區199個,麵積1512.5平方公裏。建成城鎮生活汙水處理工程33項,處理能力300萬噸/日。發放水汙染物排汙許可證2.38萬份。噪聲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噪聲超標路長由上年的23.5%下降到19.9%。
全省自然保護區188 個,總麵積300.9萬公頃,其中陸地麵積75.1萬公頃,約占全省陸地麵積的4.2%;生態示範區78個,總麵積268.6萬公頃。年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製度執行率99.9%,建成項目環保“三同時”製度執行合格率97.8%。到2002年底,深圳、珠海、中山、汕頭、惠州市被評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廣州市榮獲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迪拜獎)”,深圳市榮獲聯合國“全球500佳環境獎”。
十二、人口與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長穩步下降。根據2002年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結果評估,全省年末常住人口為7858.58萬人,比上年增加75.17萬人。人口出生率13.29‰,死亡率5.08‰,自然增長率8.21‰,分別下降0.66、0.04和0.62個千分點。
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3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912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分別實際增長10.6%和5.1%。全省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283.5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7500元,增長13.6%,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5.2%。城鄉住房條件繼續改善。全年城鎮竣工住宅麵積4141.96萬平方米,農村竣工住宅麵積4105.66萬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為37.8%和47.6 %,比上年分別降低0.7個和2.3個百分點。
養老、失業保險製度運行水平提高,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製度進一步改革深化。年末全省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82.9萬人,比上年增長1.7%;參加失業保險 890.2萬人,增長8.6%;參加醫療保險717.7萬人,增長35.4%;參加工傷保險1049.9萬人,增長6.1%;參加生育保險258.7萬人,增長3.4%;社會保險基金全年征繳313.3億元,增長16.7%。年末全省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餘442.5億元,增長41.3%。
社會福利事業持續發展。全省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2077個,床位8.31萬張,收養5.89萬人。全省建成“星光老年之家”1251個。城鎮各種社區服務設施6098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650個。全省共有1454個鄉鎮建立了農村社會保障網絡,社會保障網絡覆蓋率為98.0%。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日趨完善,全年全省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86.8萬人,比上年增長89.5%,其中城鎮30.3萬人,農村56.5萬人;保障資金投入4.63億元,增長51.8%。
———————
注:1.本公報各項統計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和勞動生產率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附表1:2002年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
計量單位 |
絕對數 |
比上年增長% |
一、農產品產量 糧食 稻穀 花生 糖蔗 黃紅麻 烤煙 蔬菜 茶葉 水果 肉類 水產品 海水產品 淡水產品 二、工業產品產量 原煤 原油生產量 發電量 機製糖 飲料酒 軟飲料 卷煙 中成藥 紗 布 化學纖維 絨線 絲 服裝 機製紙 硫酸 乙烯 化肥 化學農藥 發電設備 金屬切削機床 汽車 轎車 原油加工量 水泥 木材 鋼 成品鋼材 十種有色金屬 程控交換機 微波通信設備 移動通信設備 微型電子計算機 半導體集成電路 房間空氣調節器 電視機 家用電冰箱 家用冼衣機 微波爐 激光視盤機 |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億千瓦時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箱 萬噸 萬噸 億米 萬噸 萬噸 噸 億件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千瓦 萬台 萬輛 萬輛 萬噸 萬噸 萬立方米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線 部 萬部(信道) 萬台 億塊 萬台 萬台 萬台 萬台 萬台 萬台 |
1484.16 1243.46 75.19 1136.45 0.22 4.94 2442.53 4.24 698.91 343.63 628.06 374.36 253.70 168.71 1264.46 1525.53 113.11 206.44 369.77 189.87 15.82 23.87 15.42 44.78 6.09 1127.63 22.53 264.07 140.75 56.24 18.95 0.83 21.31 1.66 6.52 5.94 1934.27 5989.26 20.82 469.50 664.40 28.21 1873.84 335 48.85 415.69 22.58 1323.66 2409.77 317.27 162.16 1382.20 2007.35 |
-13.8 -13.7 -5.7 5.9 -10.5 -10.6 2.7 2.2 18.3 3.1 3.0 2.0 4.6 27.9 2.1 13.3 36.5 11.7 8.0 2.6 62.2 17.8 13.4 5.3 3.9 32.1 7.0 13.5 1.3 -0.3 -42.3 -1.5 -6.5 11.3 16.3 16.0 3.9 5.2 4.2 27.1 5.8 3.8 -38.2 67.5 188.0 31.4 15.1 39.2 46.2 12.3 -4.8 18.7 94.3 |
附表2:2002年價格變動情況
類別 |
2002年價格指數(%) |
比上年升降幅度(%) |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
98.6 |
-1.4 |
城市 |
98.6 |
-1.4 |
農村 |
98.6 |
-1.4 |
食品 |
98.1 |
-1.9 |
糧食 |
98.3 |
-1.7 |
肉禽及其製品 |
99.1 |
-0.9 |
油脂 |
96.3 |
-3.7 |
蛋 |
102.3 |
2.3 |
水產品 |
96.5 |
-3.5 |
鮮菜 |
89.7 |
-10.3 |
煙酒及用品 |
101.0 |
1.0 |
衣著 |
99.6 |
-0.4 |
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 |
98.8 |
-1.2 |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
98.3 |
-1.7 |
交通和通訊 |
98.0 |
-2.0 |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
98.8 |
-1.2 |
居住 |
99.3 |
-0.7 |
服務項目 |
101.1 |
1.1 |
商品零售價格指數 |
98.5 |
-1.5 |
城市 |
98.4 |
-1.6 |
農村 |
98.6 |
-1.4 |
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 |
98.4 |
-1.6 |
化肥 |
96.9 |
-3.1 |
農藥 |
98.1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