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統計局 數據解讀分析 梅州市基本單位的分布結構狀況及調整經濟結構和生產力分布的探討
梅州市基本單位的分布結構狀況及調整經濟結構和生產力分布的探討
來源:本網   時間:2016-01-22 16:49:37   瀏覽:-
字號:

梅州市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摸清了梅州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及布局,摸清了梅州市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業技術的現狀以及各生產要素的構成,查實了服務業、小微企業和高技術產業(製造業)的發展狀況。根據經濟普查的資料,對我市基本單位分布、結構狀況、生產力情況進行分析,並對調整我市經濟結構和生產力分布進行探討。

(一)梅州市基本單位的總體情況

一、基本單位的分布結構狀況

我市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13年末,全市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16245個,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年份,下同)增加3031個,增長22.9%(其中企業法人單位數9513個,比2008年增加2596個,增長37.5%);產業活動單位24006個,增加2088個,增長9.5%;全市共有個體戶129531個,期末從業人數449010人,其中有證照個體經營戶79956個,比2008年增加5757個,增長7.8%(詳見表1-1)。

1-1 2013年與2008年基本單位數對比情況表

2008年單位數(個)

2013年單位數(個)

2013年比2008年增長(%

一、法人單位

13214

16245

22.9

企業法人

6917

9513

37.5

機關、事業法人

2739

2734

-0.2

社會團體和其他法人

3558

3998

12.4

二、產業活動單位

21918

24006

9.5

第二產業

4492

5019

11.7

第三產業

17343

18987

9.5

三、有證照個體經營戶

74184

79956

7.8

第二產業

6314

6043

-4.3

第三產業

67885

73913

8.9

2013年末,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4244個,占26.1%;批發和零售業2690個,占16.6%;製造業2551個,占15.7%。在有證照個體經營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48582個,占60.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8519個,占10.7%,居民服務、修理和其它服務業8478個,占10.6%;(詳見表1-2)。

1-2 按行業分組的法人單位

2008年法人單位(個)

2013年法人

單位(個)

2013年比2008年增長(%

13214

16245

22.9

農林牧漁服務業

采礦業

3

270

218

342

7166.7

26.7

製造業

2356

2551

8.3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1140

1332

16.8

建築業

298

442

48.3

批發和零售業

1674

2690

60.7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185

291

57.3

住宿和餐飲業

247

218

-11.7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82

147

79.3

金融業

54

35

--

房地產業

264

390

47.7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507

959

89.2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366

309

-15.6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162

184

13.6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82

131

59.8

教育

740

854

15.4

衛生和社會工作

703

605

-13.9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202

303

50.0

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3879

4244

9.4

注:第三次經濟普查調查的金融業基本單位為小額貨款公司及農村商業銀行(信用社),與

2008年的金融業單位數沒有可比性,下同。

2013年末,全市共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企業法人單位9513個,比2008年末增加2596個,增長37.5%。其中,內資企業占97.1%;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占2.1%;外商投資企業占0.8%。國有企業法人單位僅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的2.2%;私營企業占52.4%(詳見表1-3)。

1-3 按登記注冊類型分組的企業法人單位

2008年企業

法人單位(個)

2013年企業

法人單位(個)

2013年比2008

增長(%

6917

9513

37.5

內資企業

6628

9235

39.3

國有企業

346

209

-39.6

集體企業

587

380

-35.3

股份合作企業

57

135

136.8

聯營企業

43

86

100.0

有限責任公司

725

1982

173.4

股份有限公司

126

341

170.6

私營企業

4561

4988

9.4

其他企業

183

1114

508.7

港、澳、台商投資企業

205

205

――

外商投資企業

84

73

-3.1

二、從業人員的分布情況

2013年末,全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531598人,比2008年末增加48250人,增長10.0%;其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357712人,比2008年末增加32994人,增長10.2%。有證照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291927人,比2008年末增加88934人,增長43.8%

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製造業155485人,占29.2%;建築業88321人,占16.6%;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77540人,占14.6%。在有證照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166809人,占57.1%;居民服務、修理和其它服務業29908人,占10.2%;住宿和餐飲業28772人,占9.9%(詳見表1-4和表1-5)。

1-4 按行業分組的法人單位從業人員

2008年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人)

2013年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人)

2013年比2008

增長(%

農林牧漁服務業

483523

175

531598

2541

9.9

1352.0

采礦業

9871

7866

-20.3

製造業

143700

155485

8.2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20503

21794

6.3

建築業

83903

88321

5.3

批發和零售業

24222

38491

58.9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10175

10347

1.7

住宿和餐飲業

8580

10218

19.1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3895

4581

17.6

金融業

13687

3195

――

房地產業

4895

7359

50.3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5607

8724

55.6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4799

4031

-16.0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6135

6521

6.3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983

1414

43.8

教育

57573

55808

-3.1

衛生和社會工作

18151

23109

27.3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3373

4253

26.1

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63296

77540

22.4

注:金融業數據與2008年數據無可比性

1-5 按行業分組的有證照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

2008年有證照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人)

2013年有證照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人)

2013年比2008年增長(%

農、林、牧、漁服務業

202993

19

291927

540

-10.0

2742.1

采礦業

464

175

-62.3

製造業

25047

27304

9.0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511

503

-1.2

建築業

1569

3277

100.9

批發和零售業

116309

166809

43.4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8648

24976

188.8

住宿和餐飲業

21747

28772

32.3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1124

902

-19.8

金融業

29

房地產業

57

693

1115.8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667

1660

148.9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123

801

551.2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20

25

25.0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23260

30861

32.7

教育

718

878

22.2

衛生和社會工作

2963

1353

-54.3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2394

2398

0.2

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7

--

--

三、小微企業的分布情況

2013年末,全市共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小微企業法人單位9144個,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96.1%。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工業4075個,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數的42.8%;零售業1494個,占15.7%;批發業1116個,占11.7%

小微企業從業人員194849人,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54.5%。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工業108881人,占全部小微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55.9%;建築業27014人,占13.8%;批發業14680人,占7.5%

小微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030.25億元,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41.7%。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工業468.44億元,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8.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61.70億元,10.6%;房地產開發經營81.41億元,占3.3%(詳見表1-6)。

1-6 按行業分組的小微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和資產總計

企業法人單位(個)

從業人員

(人)

資產總計

(億元)

合計

9144

194849

1030.25

農林牧漁業服務業

工業

98

4075

1016

108881

3.58

468.44

建築業

404

27014

44.98

交通運輸業

191

5627

22.66

倉儲業

21

484

5.35

郵政業

41

751

0.47

信息傳輸業

37

346

1.29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92

809

2.11

批發業

1116

14680

47.07

零售業

1494

12741

39.31

住宿業

115

5359

17.94

.餐飲業

86

2488

5.6

房地產開發經營

195

3195

81.41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598

5056

261.7

其他未列明行業

581

7638

28.34

四、主要經濟結構的變化情況

2013年末,全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2472.23億元。其中,第二產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占全部企業資產總計的53.7%,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占46.3%

1)從登記注冊類型分組的企業資產看,在內資企業中,股份合作企業、有限責任公司、私營企業的資產快速增長,比2008年分別增長670.1%276.8%275.8%,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聯營企業的資產則下降,比2008年分別下降了70.6%83.9%51.5%41.1%;招商引資見成效,港、澳、台商投資企業資產增長20%,外商投資企業資產增長39.4%詳見表1-7

1-7按登記注冊類型分組的企業資產總計

2008年企業資產總額(億元個)

2013年企業資產總額(億元個)

2013年比2008

增長(%

1474.98

2014.14

36.6

內資企業

1366.21

1875.44

37.3

國有企業

260.2

76.6

-70.6

集體企業

183.89

29.6

-83.9

股份合作企業

3.78

29.11

670.1

聯營企業

22.88

13.47

-41.1

有限責任公司

316.82

887.02

276.8

股份有限公司

364.69

177

-51.5

私營企業

153.57

577.15

275.8

其他企業

60.57

85.49

41.1

港、澳、台商投資企業

66.46

79.73

20.0

外商投資企業

42.31

58.97

39.4

2從法人單位數量看,在全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中,企業法人單位占58.6%,機關、事業法人單位占16.8%,社會團體和其他法人占24.6%,比2008年末分別增長37.5%-0.2%12.4%。在占比重方麵,企業法人單位、機關、事業法人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法人單位比2008年末提高了6.2個、下降了3.9個、下降了2.3個百分點。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體製改革,有部分機關單位合並,有些科研事業單位轉變職能,進入市場,成為企業單位或社會團體和其他法人單位。

3)從行業分組的法人單位看,比2008年,法人單位增長最快的是農、林、牧、漁服務業,增速7166.7%,增長較快的有租賃和商業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分別增長89.2%60.7%59.8%57.3%50.0%。法人單位數比2008年減少的行業有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衛生和社會工作、住宿和餐飲業,分別減少15.6%13.9%11.7%

4)從登記注冊類型分組的企業法人單位看,比2008年,法人單位減少的有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分別減少39.6%35.3%13.1%。法人單位增長較快的有其他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業、聯營企業,分別增長508.7%173.4%170.6%136.8%100.0%。究其變化原因,主要是我市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體製改革步伐,對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進行改革,變成股份企業或其他企業。

5)從行業分組的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看,全市法人單位從業人員513598,2008年增多48075,增長9.9%,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占全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67.3%,提高了6.4個百分點。從業人員增長最快的行業是農、林牧、漁服務業,增長1352.0%,增長較快的有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業服務業、房地產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衛生和社會工作,增長58.9%55.6%50.3%43.8%27.3%。從業人員減少的行業有采礦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分別減少20.3%16.0%3.1%。主要原因:近幾年,我市嚴查煤礦、稀土礦等采礦行業,嚴厲整頓不達標不合格的礦場,不達標、手續不全的礦場不得生產,致采礦業從業人員減少;科學研究事業單位體製改革,走向市場,轉製過程中,工作人員的分流和自主擇業,使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從業人員減少。

在法人單位中,第二產業占28.7%,比2008年末下降了2.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71.3%,提高了2.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占全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51.4%,比2008年末下降了2.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占48.6%,提高了2.0個百分點,分縣(市、區)情況見表1-8

1-8 分縣(市、區)法人單位和從業人員

法人單位

從業人員

數量(個)

比重(%

2008年增長(%

數量(人)

比重(%

2008年增長(%

合計

16245

100.0

22.9

531598

100.0

9.9

梅江區

2786

17.1

34.8

123925

23.3

41.0

其中:市直

353

2.2

--

42498

8.0

--

梅縣區

2763

17.0

27.4

76681

14.4

-0.2

興寧市

2237

13.8

9.3

78524

14.8

-12.2

蕉嶺縣

1205

7.4

31.4

33833

6.4

11.1

平遠縣

1260

7.8

27.9

36126

6.8

15.0

大埔縣

1431

8.8

19.8

35923

6.7

3.1

豐順縣

1874

11.5

23.1

65339

12.3

-10.2

五華縣

2689

16.6

16.3

81247

15.3

35.5

在有證照個體經營戶中,全市79956,2008年增多5772,增長7.8%。第二產業占7.6%,比2008年末下降了0.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92.4%,提高了0.9個百分點。有證照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中,全市291927人,比2008年增多88934人,增長43.8%。第二產業占7.6.%,比2008年末下降27.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92.4%,提高了16.2個百分點,分縣(市、區)區情況見表1-9

1-9 分縣(市、區)的有證照個體經營戶和從業人員

個體經營戶

從業人員

數量(個)

比重(%

2008年增長(%

數量(人)

比重(%

2008年增長(%

79956

100.0

7.8

291927

100.0

43.8

梅江區

14485

18.1

13.8

43075

14.7

22.9

梅縣區

13123

16.4

18.6

45030

15.4

38.6

興寧市

15885

19.9

-7.5

60944

20.9

13.9

蕉嶺縣

4947

6.2

-0.9

19492

6.7

91.5

平遠縣

4823

6.0

-14.3

21875

7.5

41.0

大埔縣

6924

8.7

35.0

24469

8.4

132.9

豐順縣

6609

8.3

8.1

22226

7.6

39.9

五華縣

13160

164

16.0

54816

188

83.7

(二)我市基本單位分布和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以上的經濟普查資料分析,我市基本單位數量、從業人員和企業規模都有明顯增加,行業分布更為廣泛,形成了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格局,承載和推動著我市社會經濟較快發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這些基本單位構成了我市綜合市情市力,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從產業結構看,我市第一產業比重仍然比較大,產業發展層次水平較低。從業人員規模顯示,我市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規模比較小,第一產業就業人員規模大。我市第二、三產業法人單位(含個體戶)從業人員98.04萬人(不包含市外法人單位在我市的分支機構從業人員),而第一產業就業人員為90.3萬人(按2013年年報統計)。同時農業產業化水平仍然比較低,傳統生產為主的農業種植業和林業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76.1%

2、從行業分布看,我市營利性企業法人比例偏低,而非營利性法人單位比例偏高。黨政機關、社團(包括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法人單位比例較高,占26.1%。我市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比例的非營利性法人單位不直接創造物質財富,必然給我市實體社會經濟實現較快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

3、從經濟體製看,外商投資企業偏少,招商引資仍須進一步加強。我市已逐步形成多種經濟成份並存、共同發展的格局,國有、集體經濟企業單位占我市企業單位的6.2%,私營企業占52.4%,非公有製企業單位已占半壁江山。但外商投資企業法人單位僅73家,比2008年減少11家,僅占全部法人單位的0.1%,港澳台商投資企業法人單位205家,占2.1%,引用外資工作比較滯後,有待加強。

4、從產業類型看,傳統產業仍是我市基本單位和法人單位的主體,新興產業發展緩慢。我市法人單位多集中在工業,占法人單位的 26%,批發零售業,占法人單位的16.6%。而新興產業,如科研及綜合技術服務業的法人單位數占全部法人單位的1.1%,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僅占全部法人單位的0.9%

5、 從企業規模結構看,我市企業規模總體偏小。在全部企業法人單位中,小微企業的法人單位占96.1%,就業規模和資產相對較低。小微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占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51.2%,資產占41.7%

6、從分地區看,地區分布不平衡。人口大縣興寧市的法人單位有2237個,占全市的13.8%,五華縣法人單位有2689個,占全市的16.6%。梅江區(含市直)、梅縣區是我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法人單位分別占全市的17.1%17%,豐順縣法人單位占全市的11.5%,蕉嶺縣、平遠縣、大埔縣分別占全市的7.4%7.8%8.8%

7、從從業人員分布情況看,梅江區(含市直)、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的從業人員占全市的比重分別是23.3%14.4%14.8%15.3%12.3%,而蕉嶺縣、平遠縣、大埔縣占全市的比重分別為6.4%6.8%6.7%,勞動力分布不均,出現法人單位比重與勞動力分布不平衡的現象。

(三)調整經濟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探討

經濟普查資料顯示,我市基本單位的經濟類型、行業、地區分布、規模結構都存在著行業分散、規模偏小,新興行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遲緩,地區分布不平衡等問題。目前我市還處在工業化初期階段,第一產業占比重較大,但從三次產業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來看,第二產業、三產業的比重必將是大大提高,不斷推進整體經濟發展層次水平的提高。今後我市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的部署,依托嘉應新區、梅興華豐產業聚集帶和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的“一區二帶”發展格局,堅持“綠色發展”,努力構建工業化與綠色化融合發展的生態園區、工業新城,利用落實好國家促進原中央蘇區和省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等政策,搶抓機遇、全麵加快振興發展。如何製定科學合理的產業政策,逐步調整我市經濟結構和生產力布局,提出如下探討性意見。

一、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促進農民增收。我市目前農業總體上仍然以農戶進行生產經營的格局,產業化程度不高。結合我市農業發展現狀,適當調整土地和山地資源,進行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的經營,積極扶持農業股份合作製的企業,進一步提高我市農業產業化和科技程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構建產加銷一體化格局,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整合農業農村資源要素,通過農林文旅深度融合、互聯網+三農等多種方式,促進農業和加工業、服務業相融互動發展。支持農村資源要素有效激活,把盤活農村閑置資源作為重點,促進各地充分利用農村集體資產、集體建設用地、閑置農房、農村撂荒土地等,興辦經營實體,發展適宜的新興產業新型業態。支持農村創業,鼓勵務工返鄉農民工、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大學生村官等人員利用本地資源,發揮比較優勢,突出新興產業新型業態,創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鄉村酒店、電商中心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民增收。

二、大力發展工業,積極引導、培育特色主導產業,促進我市產業結構升級。我市經過實施“工業梅州”發展戰略確立了扶持發展煙草、電力、建材、電子信息、機電製造、礦產加大等六大支柱產業的工作重點,近幾年受國家政策性、資源性、生態主體功能區定位等因素製約,難有大突破,沒有形成新型工業競爭優勢,出現發展瓶頸。今後要全力加快推進廣東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建設。要按照胡春華記來梅調研的重要指示精神,結合我市主體功能分區、“十三五”規劃和各縣(市、區)的資源稟賦,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好廣東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進一步整合全市的資源配置,突破發展瓶頸。一是要大力建設工業園區。借力廣州全麵幫扶,聚焦產業與項目,以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為核心,以興寧、五華、豐順、梅縣、梅江工業園區為重點,全力發展梅州高新區、梅州經濟開發區、五華經濟開發區、豐順經濟開發區、東莞塘廈(平遠)工業園區、蕉華產業轉移園區等國家、省級重點產業轉移園區,打造全市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和重要支撐。二是做強特色主導產業。圍繞構建“一區兩帶”發展戰略,以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為核心區,統籌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豐順縣等五縣(市、區)的園區建設,整合交通、土地等要素資源,集中建設核心區麵積143平方公裏產業集聚帶,重點發展梅江區電子信息基地,梅縣區機械裝備製造和高端電子信息基地,興寧市機電和酒業基地,平遠縣稀土、機械和家俱製造基地,蕉嶺縣新型建材和長壽產業基地,大埔縣陶瓷和電力基地,豐順縣電聲、食品和飼料加工基地,五華縣五金機電和酒業基地。

近幾年,雖摒棄了大部分缺乏競爭力的傳統產業,改造了部分低水平、低效益、環境汙染大的企業,提升了核心競爭力,但仍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項目、大集團、大品牌的帶動。要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通過培育高科技、高效益、低汙染、有長期增長潛力的主導產業和非資源型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有序優化,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依據國家的產業政策,以中央振興發展原中央蘇區和省振興粵東西北的部署為契機,“一區二帶”為依托,主動對接國家和省“十三五”規劃、產業項目等,製定相關政策加以引導,要積極引進下列類型的產業或企業,實現產業集聚發展,提升我市產業結構。

1、各種農產品優良品種的改良和推廣企業;

2、各種農產品、林產品的深加工,及係列產品的研究開發的企業;

3、各種礦產資源的開發、深加工及綜合利用的企業;

4、新型建築材料的研究、生產和應用的企業;

5、新醫藥物和生物工程藥物的研究和生產的企業;

6、先進製造業和電子信息產業,包括硬件製造和軟件開發的企業;

7、開展“PPP”融資模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的企業;

8、環境保護及廢舊物資的綜合利用的企業;

9、各類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如連鎖店、超市、配送中心、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文化藝術和創意,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投融資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 。

要做強、做大企業,必須進一步完善我市的人才、勞動力、土地、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瞄準國家和省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使我市產業結構上一個新水平,不斷發展。

三、大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鼓勵第三產業發展壯大。我市非公有製經濟有了長足發展,特別是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為我市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全市在國有經濟改組和重組過程中,積極招商引資 ,築巢引鳳,股份合作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營等類型企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比2008年都有一倍以上的增長。隨著不斷深化改革,民營企業快速發展,我市有7家上市公司、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但我市人均GDP是全省最少,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不足1%,經濟基礎較差,工業化尚處初期階段,我們要積極從項目、效益上引導資金的投向,發展與農業、工業發展相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謀劃建設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積極鼓勵服務業的發展。整合梅江韓江流域內生態、人文、紅色、長壽等特色旅遊資源,培育發展休閑度假、鄉村旅遊、健康養生、文化創意、特色高效農業等產業。出台對現代物流、電子商務、金融業等相關行業優惠政策,擴寬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投融資渠道、讓民間社會資金參與社會公共服務領域投資,共同建設和諧、繁榮的社會經濟環境,促進我市非公有製經濟和第三產業邁上新水平。

四、壯大企業規模經濟。普查資料顯示,我市企業法人單位9513個,小微企業法人單位9144個,占96.1%。許多小微企業,低水平上、重複建設嚴重,抗風險能力低,經營比較困難,虧損麵、虧損額也比較大,如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影響我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後勁。應積極引導企業,製定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摒棄缺乏競爭力的行業和企業,按新的投資方式和新的管理機製,支持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的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培育和引進一批有技術優勢的和開發創新能力的大型核心企業和支柱產品。堅持創新發展,尤其是通過項目創新、技術創新、載體創新、市場創新,對接國家和省蘇區振興政策,把政策優勢轉發為發展優勢,把政策資源轉化為創新資源,讓小微企業走出一條壯大總量、做強質量、提升效益的轉型新路,逐步形成我市經濟增長新引擎。

五、加快城鎮化進程,縮小城鄉差別。從基本單位的分布看,基本單位主要分布在城鎮,工業企業則分布於工業園開發區,這是基本單位向城鎮聚集發展的趨勢。目前我市城鎮化進程嚴重滯後,城鎮化率分別低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21.1個、7.9個百分點,所以我們要推進城鎮化建設步伐。堅持產城聯動,實現“工業新城、生態園區”,全麵加快全市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有序推進,優化嘉應新區開發,建設好梅州市區,重點發展無汙染的高科技產業,引進高素質技術人才,充分發揮中心城區的產業載體和城市輻射功能,逐步形成市區、縣城鎮街、農村鄉鎮三個層次的城鎮化進程,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創造共同繁榮的格局,加快梅州經濟振興發展,開創梅州發展的新篇章。

撰稿:劉大河 廖東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