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的決策部署和汪洋書記6月24日視察梅州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化“四個梅州”發展戰略,彰顯後發優勢,推動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特作出如下決定。
一、推動綠色崛起對梅州實現科學發展的重大意義
綠色崛起,就是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經濟崛起為核心,以文化建設為支撐,以社會建設為基礎,以政治建設為保障,把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轉化為具有重大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的發展優勢,以最小的環境代價和最合理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推動梅州在青山綠水中異軍突起跨越發展的、具有梅州特色的科學發展模式。現階段,主要是以“宜居帶動宜業、宜業提升宜居”為突破口,努力推動梅州從工業化初期直接進入後工業化社會。
推動綠色崛起,是梅州繼續解放思想的重大成果,是結合梅州實際對科學發展模式積極主動的探索,是“四個梅州”發展戰略的深化和提升。2003年以來,我市確立實施“四個梅州”發展戰略,突出抓好建廠、辦學、治水、修路、種樹五件大事,全市經濟發展提質增速,社會保持總體和諧,各項事業齊頭並進。推動綠色崛起,就是在認真總結“四個梅州”發展戰略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立足於梅州的自然稟賦和人文優勢,立足於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加快建立完善低消耗的生產體係、適度消費的生活體係、持續循環的資源環境體係、注重社會公平的分配體係和開明進步的民主政治體係。
推動綠色崛起,對於梅州實現科學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一)推動綠色崛起,是省委賦予梅州探索全省山區科學發展道路的重大使命。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是梅州踏上新的發展征程的根本指南。省委十屆三次全會提出,廣東要成為探索科學發展模式的試驗區。省委明確要求,梅州作為廣東省北部山區的重要城市,在全省振興東西北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須勇敢地擔負起全省山區市探索科學發展道路的曆史重任。推動綠色崛起,就是梅州順應時代潮流、探索發展新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大而光榮的曆史使命。
(二)推動綠色崛起,是梅州彰顯後發優勢、實現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梅州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文化積澱、和諧的社會氛圍,但遠離中心城市,地處韓江和梅江的水源聚集地,是廣東省重要的生態發展區。繼續走粗放型發展的傳統老路,不僅會製約梅州的發展,更會嚴重製約梅州自身優勢的發揮。因此,隻有推動綠色崛起,梅州才能揚長避短,把握現代文明變革的主進程,破除不利於科學發展的消極因素;隻有推動綠色崛起,梅州才能充分發揮自然稟賦和人文優勢,提升長遠競爭力,最大限度地集聚發展要素;隻有推動綠色崛起,梅州才能避免走發達地區曾經走過的彎路,跨越低端工業化導致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的階段,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三)推動綠色崛起,是梅州實現科學發展、邁向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建設生態文明是黨的十七大對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提出的一個新要求。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同步發展。因此,隻有堅定不移地推動綠色崛起,破除對傳統工業化的迷信,超越傳統工業化的路徑,才能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才能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才能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推動梅州從工業化初始階段更快邁向後工業化社會。
(四)推動綠色崛起,是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人的全麵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堅持以人為本,必須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為第一要務,以提高人的素質和生活質量、推進人的全麵發展為最終目標,不僅要追求經濟發展,而且要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減少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和社會成本,更加妥善地解決民生問題。因此,隻有堅持用解放了的思想和廣闊視野,推動綠色崛起,突破發展瓶頸,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讓山區群眾真正過上寧靜、祥和的美好生活。
二、推動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的總體要求、戰略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總體要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宜居城鄉,培育綠色產業,增強文化實力,提升民生質量,完善體製機製,走出一條與傳統模式不一樣的綠色崛起新路,加快建設富裕和諧秀美的新梅州。
(二)戰略目標:勇擔全省山區探索科學發展道路的曆史重任,努力建設成為廣東的生態、文化、平安名城和綠色現代產業基地。
力爭經過五至十年的努力,基本建立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率先走出一條宜居帶動宜業、宜業提升宜居的綠色崛起之路,新型工業化、城市化及城鄉生態化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各項社會事業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位居全省山區市前列。
——生態優美、生活舒適的宜居環境更加優化。市域城鎮體係更趨合理,鄉村麵貌明顯改觀。中心城市能級大幅提升,城市空間進一步拓展,生態更加優美,環境質量更加良好,建成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城鄉環境。生態宜人,服務完善,生活多彩。
——依賴資源、粗放增長的發展方式根本轉變。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經濟結構得到優化,生態產業初具規模,新型特色支柱產業壯大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比重和水平有較大提高,初步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工業園區成為產業集約發展的重要載體。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自主創新,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知名品牌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企業和產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年均下降3%以上,全市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年排放總量控製在省下達指標內。
——以人為本、共建共享的民生環境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建成教育強市,人的素質全麵提升。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農村人口大幅減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社會保障體係不斷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係覆蓋城鄉,保持低生育水平,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城鄉防災減災體係更加健全,平安建設穩步推進,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普遍得到保障。
——統籌兼顧、充滿活力的體製機製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製機製較為完善,統籌兼顧的利益協調體製機製基本形成,推動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的幹部考評體係和辦法全麵推行,民主監督機製更加完善,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總攬全局、科學運籌、兼顧各方的工作格局得以確立。
(三)基本原則:
——堅持環境優先,宜居帶動宜業。通過建設宜居城鄉,優化發展環境,更好地集聚發展要素,吸引高端人才,培育綠色現代產業,走出區位劣、經濟差、人才缺、邊緣化的惡性循環。
——堅持錯位發展,科學利用資源。尊重自然規律、科學規律和經濟規律,依托自身優勢,轉變發展方式,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實現特色發展。
——堅持民生為重,促進社會和諧。從“重物輕人”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加強人文關懷,切實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堅持製度創新,增強發展活力。轉變政府職能,健全市場體係,創造平等競爭環境,調動各類市場主體和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推動綠色崛起的強大合力。
——堅持深化研究,不斷探索完善。圍繞加快形成符合綠色崛起要求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和體製機製,鼓勵先行先試,注重總結積累,完善思路舉措。
三、建設宜居城鄉,增創發展優勢
(一)優化生態環境。樹立保護也是發展的理念,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從“軟約束”向“硬約束”轉變,鞏固提升以青山、綠水、藍天為標誌的梅州生態優勢。按照生態發展區的主體功能要求,加強環境保護能力建設,以森林、土壤、水、大氣等為重點,嚴格實施環保規劃,繼續推進“綠色工程”建設,強化森林防火,保護森林資源,構建全省重要的山區生態安全屏障。2011年前,全市8個縣(市、區)全部建成省級林業生態縣,4個以上縣(市、區)建成“全國綠化模範縣”和“全國綠化小康示範縣”,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切實抓好產業園區、重點項目建設和重大專項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加強重大產業發展的汙染控製。推進能源資源的節約和綜合利用,加快發展核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大力發展農村沼氣,整頓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防治地表水汙染,加快市區、縣城、中心鎮和各類工業園區、產業轉移園區的汙水集中處理和垃圾填埋處理設施的完善和建設,抓好梅江、韓江重點流域、區域環境的綜合整治,加強飲用水源、自然保護區、生態敏感區的保護。構建環境監測預警和執法監督體係,提高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健全節能減排問責機製,實行汙染物排放總量前置審核,推行節能節地減排工作排名製度,確保全市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在省下達指標內。
(二)提高城鄉品位。建立全市空間規劃協調機製,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三規合一”的空間規劃體係。堅持以城帶鄉,擴大城市規模,增強城市實力,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把梅城建設成為麵積超過50平方公裏,人口超過50萬人的粵東北區域性中心城市,初步形成一個主城區和若幹個功能城鎮組成的城市群落。彰顯梅城的區域特色,完善服務設施,提升城市功能,初步形成森林圍城的生態景觀和出行方便、生活舒適、服務完善、環境優美的城市形態。以建設美好家園為目標,開展“宜居城鎮”、“宜居村莊”創建活動,在全市建設一批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文化繁榮、社會和諧、人民群眾充滿幸福感的宜居城市、宜居城鎮和宜居村莊。
(三)推進平安建設。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構建“政治安全、治安安全、公共安全、信訪安全、生產安全”體係。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建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一證通”製度。統一規劃建設市、縣城區停車保管場所,加強城區汽車、摩托車、自行車的管理。加大安全文明小區創建和管理力度,70%以上安全文明小區實現刑事零發案,城區住宅小區90%以上實行物業化管理。加強群防群治,實現“鎮(街)有聯防隊控麵、村(居)有治保會防線、組有巡邏隊守點”,建設完善基層網格化聯動聯防體係。構建信訪、調解、綜治相結合的社會矛盾排查化解機製,充分發揮鎮級綜治工作中心作用,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強化公共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製,提升對各種重特大事故和災害性事件的防範處置能力,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四)完善基礎設施。抓住梅州列入國家公路運輸樞紐規劃的機遇,積極推進新一輪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高速公路和鐵路建設為重點,打通連接海峽西岸經濟區和江西贛州的交通大動脈,構建適應多區域合作的現代交通體係。加快縣際路網和農村公路建設,促進區域工業化、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以梅江、韓江為重點的內河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通航能力。爭取立項改造梅縣機場,增加航線和航班,提升航空運輸能力。加快電源電網建設,構建能源保障體係。
四、構建綠色現代產業體係,提升發展競爭力
(一)培育綠色現代產業。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的原則,積極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淘汰落後產能,治理高能耗、高汙染產業。突出發展特色優勢製造業和資源型產業,以骨幹企業為重點,以大項目為抓手,做大做強煙草、電力、礦業、汽車配件、電子信息五大支柱產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建材、陶瓷等傳統產業,逐步建成全省重要的卷煙生產基地、電力生產基地、多金屬加工基地、汽車零部件基地和電子信息(電聲)產業基地。突出培育旅遊先鋒產業,促進旅遊與文化、生態、農業、工業的有機融合,把梅州打造成為全世界客家人最有影響力的旅遊地區,全國有一定影響的旅遊品牌,廣東最有影響力的自駕遊目的地。大力發展金融證券、物流商貿、信息服務、文化創意、醫療保健等現代服務業。按照特色農業、綠色農業、旅遊農業的定位,重點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壯大水果、茶葉、油茶、南藥、優質稻、蔬菜、烤煙、畜牧水產養殖等八大主導產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打造全省重要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加工供應中心。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積極利用資本市場,推動骨幹企業上市。
(二)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係建設。深化與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嘉應學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主動引進、消化、吸收科研成果,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企業科技平台建設為重點,打造一批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專業鎮、生產力促進中心和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發展一批省級技術創新優勢企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健全聯席會議製度,加強專利申請和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促進技術市場健康發展。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鼓勵企業和行業組織參與製訂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完善自主創新的各項製度,對接省的定期考核體係,不斷提高梅州創新指數。
(三)加快信息化進程。認真落實省市共建信息化框架協議,全麵運用信息技術提升產業優勢,推進產品開發、設計及生產過程的信息化與自動化。大力推進信息網絡技術的普及應用。實施網絡民生、網絡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在線化三大工程和數字家庭普及計劃。加大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力度,推進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推廣低成本實用通信技術和服務。普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加快農村信息化,縮小“數字鴻溝”。
(四)建設省級產業轉移示範園區。按照“生態工業園、梅州新城區”的定位,與廣州聯手開發“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爭創全省示範性轉移園區。建立市縣共建共享的利益分配機製,整合各縣(市、區)園區資源,把相關產業項目集聚到市級園區,形成結構優化、分工明確的產業集群。麵向珠三角、海峽西岸經濟區、港澳台和東南亞,主動承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積極吸引世界500強及國內百強企業,把技術水平更高、附加值更大的產業和項目落戶示範園區。
五、增強文化實力,提升客都形象
(一)弘揚生態文化。堅持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廣泛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活動,認真研究“寶麗華現象”,積極宣傳寶麗華集團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和重視文化、重視環境的理念,強化公眾的協調發展觀念、環境價值觀念、生態道德觀念,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人人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培育企業生態文化,促進企業生產方式轉變。倡導健康文明的消費觀念,抑製奢侈消費,建立低碳消費模式,努力降低消費和服務對自然資源的消耗,不斷減少消費過程產生的廢物和汙染物,在全社會形成先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
(二)創建教育強市。弘揚崇文重教傳統,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力爭在全省山區市中率先建成教育強市。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程,全麵改善農村辦學條件。以10所示範性高中建設為重點,著力打造3所超萬人、5所超五千人職業技術學校,到2011年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市高中毛入率達到85%以上。加強與省直部門和廣州市的合作,打造全省山區職業教育基地和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推動梅州從人口大市向人力資源強市轉變。積極支持嘉應學院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提高辦學水平,提升學校品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骨幹教師專項補貼製度,穩定基層教師隊伍。
(三)創建“中國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客家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富有特色的現代客家文化,保持客家文化的持久生命力、影響力、吸引力。加快編製和實施《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全麵啟動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工程,力爭2010年前成功創建中國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積極創造條件,把廣東客家博物館建設成為中國客家博物館。加強對古城、古街、古建築、古寺廟、古村落等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和管理,避免造成新的“建設性破壞”。建立優秀客家傳統文化傳承機製,繼續申報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重視培養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加強客家文化研究,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把梅州建設成為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文化產品製作、客家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地,提升世界客都的形象和影響力。
(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引入市場競爭機製,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發展。實施文化精品工程,積極創作體現客家文化特色的文藝精品,拍攝重大客家題材電視劇,排演客家原生態歌舞表演節目,打造富有競爭力的客家文化品牌。加強與廣東電視台的合作,創造條件開設客家話頻道。大力開展文化惠民行動,深入實施文化資源共享、廣播電視村村通、社區和農家書屋等工程,逐步建立覆蓋全市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管理,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培育重點文化項目和重點企業,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開展全民體育健身活動。
六、著力改善民生,提高群眾生活水平
(一)推進勞動力轉移培訓。堅持把勞動力轉移培訓作為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舉措。統籌全市培訓資源,擴大培訓範圍,實現全市新成長青年勞動力就業培訓全覆蓋,提高勞動力素質,提升就業創業能力。完善轉移就業公共服務體係,加強與廣州等珠三角地區合作,積極輸送富餘勞動力到發達地區就業。製定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實施辦法,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市區、縣城、中心鎮轉移。製定優秀進城務工農民落戶城鎮政策,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高級技工技師及重點產業、重點企業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優先準予入戶。建立實施勞動力轉移目標責任考核機製。
(二)完善社會保障體係。逐步建立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係。加大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擴麵征繳力度,加快建立農村養老保險製度,盡快實現人人享有養老保障。全麵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建設,積極探索城鄉醫保一體化管理辦法,設立重大疾病救助專項基金,加快實現全民醫保。努力創造條件解決社保曆史遺留問題。建立健全低保正常增長機製,完善農房統保製度,建立救災救濟機製,落實農村“五保”、城鎮“三無”救濟對象不低於當地群眾平均生活水平政策,基本實現困難群眾救助全覆蓋。創新扶貧工作和老區發展思路,做到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消除絕對貧困現象。提高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福利事業、慈善事業和老齡事業,提升社會福利整體水平。
(三)切實解決水利、醫療、住房等突出問題。完善對山區群眾利益“不損害、能保障、有提高”的機製,深入實施“五年民生計劃”,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全麵推進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完成韓江、梅江沿岸180公裏重點堤圍除險加固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設,提高抵禦洪澇災害能力。構建住房保障體係,加快完成農村危房和泥磚房改造,加大城鎮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的建設、管理力度。大力構建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係,加強鎮村和社區醫療機構建設。改革創新公立醫院管理體製,健全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製,提高群眾的醫療保障水平。加強食品藥品監管,保障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加快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全麵解決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落實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進一步改善水庫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嚴格控製人口增長,提高人口質量。
七、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保障人民群眾民主權利
(一)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積極探索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有效途徑,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健全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論證、技術谘詢、社會公示與聽證、決策評估等製度,及時聽取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及社會各界對重大決策、決定的意見,並通過新聞媒體和民意調查等形式廣泛征求群眾意見,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支持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職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職權。支持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開展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充分發揮政協彙集力量、建言獻策的重要作用。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參與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群眾維權。擴大村民自治範圍,完善民主管理和村務公開,建設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深化機關作風評議。完善行風熱線、民生820、梅州民聲、民生·民聲、一把手接訪、行政審批電子監察係統、幹部下訪和村情民意聯絡員等民意暢通渠道,開展縣(市、區)委書記大接訪活動,建立縣級黨政一把手和市縣兩級政府職能部門一把手公開述職述廉製度。探索建立媒體適度介入群體性事件和重大信訪事件的機製。
(二)推進依法治市。弘揚法治理念,在全社會樹立法律權威,維護法製的統一和尊嚴。推進依法行政,規範行政行為,推行政務公開,提高行政效能,建設“陽光政府”。推進司法公正,優化司法環境,完善司法程序,規範司法行為,支持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推進法製教育,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加強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加大對困難弱勢群體的司法保護力度。
(三)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製機製,形成市場配置資源、企業自主發展、政府科學調控的良好格局。進一步深化財政體製改革,財政支出重點向公共服務、公共產品、民生保障等傾斜,完善政府購買服務製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製度。加強中小企業服務體係建設,放寬民營企業市場準入。推進政務管理創新,理順政府與市場、與社會的關係,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組織協調和公民參與的公共服務機製。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係。
八、加強黨的領導,落實推動綠色崛起的組織保障
(一)加強黨的建設。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麵加強黨的建設,為推動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提供政治和組織保障。加強思想理論教育,深入開展“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梅州人精神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增強推動綠色崛起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健全民主科學的選人用人機製,讓善於推動綠色崛起的人上,怠於推動綠色崛起的人讓,阻礙推動綠色崛起的人下。營造優秀年輕幹部脫穎而出的寬鬆環境,健全上掛下派鍛煉製度。深化幹部人事製度改革,提高選人用人的公信度。創新選人用人機製,製訂團代表直選團委書記試行辦法,逐步擴大采用直接推選的方法選拔配備幹部的範圍。加大幹部培訓力度,辦好“開放梅州論壇”,發揮黨校主陣地作用,繼續在香港、新加坡和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嘉應學院建立培訓基地,培養一批善於推動綠色崛起的幹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創新吸引人才環境,實施高級人才“十百千工程”,完善高層次人才政府津貼製度,引進和留住更多優秀人才在梅州創業發展。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做好流動黨員的管理與服務,落實村“兩委”幹部激勵保障機製,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加強反腐倡廉建設,著力創新體製,形成具有梅州特色的拒腐防變教育長效機製、反腐倡廉製度體係、權力運行監控機製,確保廣大幹部為民、務實、清廉。
(二)建立實施科學評價指標體係和幹部考評辦法。製訂出台《縣(市、區)及市直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落實科學發展觀評價指標體係及考核評價試行辦法》。堅持分類指導,鼓勵各縣(市、區)從實際出發,科學考核評價鎮級、縣直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健全考核結果運用機製,把考核評價結果作為領導班子調整和領導幹部選拔、獎懲、培訓的重要依據。建立評價考核監督製度,加大社會參與力度,從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黨外人士中聘請評價考核監督員,對各地評價考核情況進行監督。
(三)營造敢闖敢試敢冒的良好環境。積極提倡敢為人先、敢冒風險的創新精神,以開放的眼光看待幹事創業者,以寬鬆的政策支持幹事創業者,以寬厚的心態理解幹事創業者,以寬容的精神善待幹事創業者。注意保護幹部群眾改革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能夠“殺出一條血路”的幹部給予提拔重用,對改革中有失誤的幹部給予關懷、保護,為想幹事、敢幹事、能幹事的人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後盾。鼓勵先行先試,在有條件的縣(市、區)和鎮、村開展“推動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試點活動,大膽探索破解深層次機製體製問題。及時推廣試點經驗,把創新性舉措轉化為長效機製,把局部性試驗轉化為全市性實踐。
市委、市政府號召,全市各級黨組織和政府,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黨員,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勇於開拓創新,始終保持堅毅自信、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為建設全省魅力獨具的生態、文化、平安名城和綠色現代產業基地而努力奮鬥!
各縣(市、區)和市直各單位要根據本決定精神,製定有關實施意見和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