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人民政府文件
梅市府〔2006〕9號
轉發市人大常委會關於批準市人民政府
《關於把水土保持經費列入市財政預算
議案辦理結果報告》決議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府直屬有關單位:
市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市政府《關於把水土保持經費列入市財政預算議案辦理結果的報告》,並作了相應的《決議》。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梅 州 市 人 民 政 府
二○○六年三月二日
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準
市人民政府《關於把水土保持經費
列入市財政預算議案辦理
結果報告》的決議
(2006年1月12日梅州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
梅州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市人民政府《關於把水土保持經費列入市財政預算議案辦理結果的報告》。會議批準這個報告。
會議認為,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市政府《關於把水土保持經費列入市財政預算議案實施方案的報告》,並交由市人民政府經5年的認真辦理,較好地完成了議案提出的任務,取得較好的成效,會議表示滿意。
水土保持是一項公益性、綜合性的社會係統工程,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同時也是我市實施 “四個梅州”發展戰略的迫切要求。會議同意市政府提出進一步加大今後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加強水保執法,加大資金投入,並每年從市財政預算中,安排不少於上年的專項資金,繼續解決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以不斷鞏固發展現有水土流失整治成果,促進我市農村社會經濟的全麵、健康、快速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
關於把水土保持經費列入市財政
預算議案辦理結果的報告
市人大常委會:
梅州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把水土保持經費列入市財政預算議案實施方案的報告》,決定從2001年開始,連續五年把水土保持經費列入市財政預算,每年不少於80萬元,用於治理水土流失。五年來,在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重視下,在市人大的監督支持下,在前期實施廣東省人大整治韓江中、上遊水土流失議案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根據市議案的要求和當前實際,從“生態梅州”發展戰略的高度,在全市掀起了新一輪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熱潮。實施過程中著重解決危害大、影響麵廣、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一些實際問題。一是對尚未治理的水土流失區進行治理;二是解決因上遊治理過程中攔蓄下山泥沙帶來的下遊河床下降,造成陂頭、圳道毀壞等新問題;三是加強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執法工作;四是大力進行水土流失區的林分改造。通過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較好地完成各項規劃治理任務,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將五年來實施議案的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一、水土流失基本情況
我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屬韓江上遊,總麵積15836平方公裏,其中山地丘陵麵積12553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79%,是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區丘陵市。由於受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市形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一直是廣東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據省水利廳1999年公布的遙感遙測數據,目前我市仍有水土流失麵積1863.35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11.8%,其中人為侵蝕麵積 137.92平方公裏,自然侵蝕麵積1725.43平方公裏。在自然侵蝕水土流失麵積中,麵狀侵蝕麵積799.58平方公裏,溝狀侵蝕麵積481.55平方公裏,崩崗侵蝕麵積444.33平方公裏。在崩崗流失中,寬深10米以上的大崩崗有34208處,具有數量多、規模大、範圍廣、侵蝕劇烈、危害嚴重等特點,“晴天張牙舞爪、雨天頭破血流”便是昔日水土流失區的真實寫照。
二、實施情況和成效
五年來全市各級認真貫徹“預防為主、全麵規劃、綜合防治、因地製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實行以鄉鎮為單位、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據統計,在實施市人大議案過程中,共投入治理經費2910萬元,其中市人大議案專款補助400萬元,省投資1185萬元,地方及群眾自籌1325萬元。治理小流域共95條次,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麵積1398.2平方公裏,其中新增治理麵積312.2平方公裏,維修鞏固提高麵積1086平方公裏,工程量包括修複陂頭97座,圳道、護岸0.9萬米,修建穀坊650座,攔沙壩92條,溝洫1.2萬米,營造水保林6.8萬畝, 種植經濟林果0.85萬畝,種植牧草1.05萬畝,完成土方63.4萬方,石方5.5萬方。通過連續多年實施省、市人大整治水土流失議案,有效地控製了水土流失,取得了明顯的攔沙蓄水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達到了除害興利、優化生態環境、發展生產、促進山區經濟發展、治窮致富的目的,使水土流失區呈現出一片山青水綠的良好生態景觀,實現了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山區人民逐步走上了脫貧奔康的道路。
(一)控製了水土流失。
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合理配置,形成了完善的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係,起到了較好的攔沙蓄水作用,有效地控製了水土流失。據調查測算,五年來全市各類水土保持措施的保水量達2150萬立方米,累計攔蓄泥沙總量280萬噸,由於攔蓄了大量的泥沙,減少了塘庫、河道、圳道等水利設施的淤積,治理區下遊河床普遍下降了0.3~1.0米。
(二)改善了生態環境。
通過在治理區開展大麵積的植樹、造林、種草,輔以嚴格的封育管護措施,使水土流失區植被覆蓋率逐年增加,從2000年的72%提高到目前的80%,有效地防止表土侵蝕,涵養了水源,調節了河流的洪枯流量,減少了洪、澇、旱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同時調節了當地小氣候,改善了土壤的水熱條件,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土地肥力,促進了生態係統的良性循環。梅縣、大埔縣通過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於2002年被水利部列為“全國首批水土保持生態自我修複試點縣”,並於2005年11月通過水利部的驗收。在實施該試點工程過程中,兩個縣通過對水土流失區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林草措施等人工輔助措施,製定一係列的地方性規章並實行嚴格的封育管理,以充分發揮大自然生態自我修複的能力,使昔日生態比較脆弱的水土流失區目前到處呈現出鬱鬱蔥蔥的良好生態景觀,通過一係列對水土流失區生態係統的改造,為我市生態的良性循環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綠滿梅州”大行動的順利實施。
(三)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
由於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過程中修建了一批圳道、護岸、陂頭、涵閘等水利設施,改善了農田的排灌體係,使水利工程充分發揮效益,實現了排灌自如。同時,通過水土保持防護工程及配套的林草措施攔蓄作用的發揮,使大量泥沙不下山,保護和改善了下遊地區農業生產條件,為農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因崩崗淤積造成的沙壩地逐步改造恢複成果園,使低產田變成了高產田。據統計,全市通過治理水土流失保護和改善農田29萬畝,恢複耕地2650畝,減少泥沙入田3.5萬畝,改造低產田1萬畝。
(四)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為更好地利用水土資源,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議案實施過程中積極鼓勵和支持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山地綜合治理開發利用,把治理水土流失與山區綜合開發緊密結合起來,在治理區充分利用荒山、荒坡、淤積地發展三高農業,開辦小莊園,種植經濟作物等。通過幾年的綜合開發,在治理區逐步建立起具有一定規模的金柚、蜜柚、茶葉、青欖、荔枝、龍眼等商品生產基地,壯大了水土流失區的經濟,加快了山區的發展步伐,有力地推動了我市經濟的發展。據統計,全市2005年農業總產值達112.87億元,比2000年增長33.7%,農民人均收入4181元,比2000年的3539元增長18%,水果總麵積113.3萬畝、總產量達81萬噸,茶葉總麵積15.6萬畝、總產量達9804噸。
三、主要做法
(一)強化認識,切實加強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領導。
我市對水土保持工作的認識經曆了一個逐步深化、不斷提高的過程,通過多年來的整治水土流失實踐,使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到隻有治理好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好水土資源,才能鞏固治理成果、改變水土流失區貧困落後的麵貌。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重視下,在市人大的監督支持下,縣、鎮各級領導切實把實施好水土保持議案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擺上議事日程,有治理任務的鄉鎮還成立了領導小組,由黨委、政府指定一名領導親自抓水土保持工作,水利水電管理所配備專職的水保幹部,以加強技術力量,做到級級有人抓,層層有人管,保證了市人大議案的順利實施。
(二)突出重點,采取多種形式相結合實行綜合治理。
在議案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實施梅州市人大綜合治理水土流失議案五年規劃》,緊緊圍繞流失量大、危害嚴重、群眾反映強烈、治理後見效快等熱點、難點問題,抓住崩崗這個重點,結合“全國水土保持生態試點”及“綠滿梅州”大行動等工程的實施,做到重點突出、點麵結合地進行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努力建設山川秀美的新梅州。同時,為保證工程的標準質量,施工過程中製訂出一係列的管理製度並嚴格執行,使工程管理規範化、標準化,確保議案資金發揮出最大效益。重點是堅持“三個結合”:
一是堅持工程措施與林草措施相結合。根據“因地製宜、因害設防”的原則,對不同的流失類型、不同的立地條件,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在抓好工程治理的同時,注意做好林草措施的配套,做到工程措施建在哪裏,林草措施跟到那裏,達到工程促林草、林草護工程的和諧統一。根據我市水土流失的特點,工程措施以築穀坊、攔沙壩、挖水平溝洫為主,林草措施以造林種草和封育管護為主。造林時主要采用荷樹、相思類、黎蒴等鄉土樹種,結合立地條件選種尾葉桉、糖蜜草等速生豐產樹種、草種。由於合理地配置各項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地控製了水土流失,收到了明顯的治理效果。
二是堅持治理與開發利用相結合。在實施過程中,還把水土流失治理與開發利用山地資源緊密結合起來,有計劃的在流失區和沙漬地上開發種果,因地製宜發展經濟林果,以果代林、果草結合,形成“山上保山下、山下促山上,治理保開發、開發促治理”的良性循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土資源,發展了小流域經濟,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如大埔縣湖寮鎮下壢大小坑原是崩崗成群、草木難生、一片荒蕪的嚴重水土流失區,該縣水利局經精心規劃後作為示範點進行綜合治理,初步控製了水土流失。為鞏固治理成果,又引進群眾進山安營紮寨,辦起了“順興養殖場”,經過承辦人短短幾年的努力,如今的養殖場已發展成為擁有蛋雞5萬多隻、年產雞蛋100多萬斤、蜜柚300多萬斤的省級農業龍頭企業。
三是堅持治理水土流失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相結合。為解決因上遊各項水土保持防護設施攔蓄大量泥沙,造成下遊河床降低、部分河堤陂頭等水利設施基礎被淘蝕、崩塌的新問題,治理過程采取山上山下同步進行,把修複水利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列為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新內容、新任務來抓。通過對水利設施的修複,起到了防洪、恢複灌溉和保護農田的作用,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加強宣傳,抓好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執法工作。 預防監督執法是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當前的重點、難點所在,為做好此項工作,通過不斷探索、總結經驗,逐步推動全市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的開展。目前,從市到縣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監督執法體係,出台了一係列規範性文件,並加大對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使我市的監督執法工作上了一個新台階,進入依法防治的軌道。主要抓好如下幾方麵工作:
1、加強《水土保持法》及其配套法規的宣傳。從城市到山區,從鄉鎮到農村,麵向社會各界,特別是工礦企業,廣泛深入地進行《水土保持法》的宣傳。宣傳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在每年七月份的《水土保持法》宣傳周、宣傳月裏,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專項宣傳活動;二是舉辦各種形式的學習班,組織有關單位幹部、職工學習水土保持法律、法規;三是張貼橫額、標語、宣傳畫,出宣傳欄,建立永久性標語;四是利用廣播電台履蓋廣的優勢,製作宣傳錄音帶,在廣播電台進行常年播放;五是出動宣傳車,在人口密集地段進行廣播宣傳。通過多形式、全方位的宣傳,使《水土保持法》深入人心,增強了廣大幹部群眾的水土保持意識和法製觀念,明確了“誰開發、誰保護,誰造成水土流失、誰治理”的原則,為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據統計,2005年全市共張貼標語口號21300條,宣傳畫1200張,書寫(含翻新)固定標語986條,掛橫額標語142條,印發《水土保持法》小冊子6000多份,出版宣傳欄120期,出動宣傳車750輛次,電視播放350場次,影前宣傳1300場次。
2、從嚴查處違反《水土保持法》案件。在執法過程中,我們把查處違法案件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對造成人為水土流失案件,特別是對稀土礦、采石場等違章開采項目進行重點查處。如2002年梅縣白渡鎮河背山有三家小煤窯在生產過程中沒有水土保持防護措施,將大量棄渣直接傾倒在河道中,造成河道嚴重淤塞,影響了行洪,梅縣水務局發現上述情況後,及時派出有關人員進行調查處理,並以此為契機聯合相關單位在全縣範圍內展開了對生產建設項目的全麵普查,對沒有編製水土保持方案或者防護措施不到位的,一律發出整改通知書,限其停產整頓,待防護措施落實後才能恢複生產。興寧市、平遠縣、大埔縣等地也在當地領導的重視下,對稀土礦等非煤礦山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清理整頓工作,對違章礦點一律強製關閉。通過對違法案件的查處,促進了預防監督執法工作的深入開展,使我市的水土保持工作進入了依法防治的軌道。據統計,到2005年10月底止全市共查處違反《水土保持法》案件35宗。
3、嚴格執行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製度。目前,我市麵臨新一輪的經濟開發熱潮,新上一大批開發建設項目,作為業務主管部門,我們嚴把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監督關,在認真審查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基礎上,逐項造冊登記,並在方案實施過程中進行跟蹤監督,確保在開發建設過程中水土保持防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三同時”製度的落實。特別是對鐵路、公路等開發建設項目的高路塹、高邊坡路段以及取土場、棄渣場等水土流失易發地區,加強重點檢查,切實杜絕人為新的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市共審批水土保持方案842宗。
(四)加強管理,保證議案資金專款專用。
為使議案經費發揮最大效益,各級各有關部門製訂了一係列工作製度,對水土保持專項資金實行嚴格的管理。一是設立專賬專戶,實行專人管理;二是做到“五有”:即治理有計劃,工程有設計,施工有合同,竣工有驗收,付款有審批;三是嚴格主管領導“一支筆”審批支付製度。市縣兩級水利部門每年還會同財政等職能部門對專項資金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經審計、財政等部門審查,多年來各級水土保持專項經費在管理、使用上未發現有違法違紀現象,真正做到專款專用,不貪汙、不浪費、不積壓、不挪用、不轉移。
四、存在問題及今後工作意見
在實施市人大議案過程中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議案預期目標和要求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差距。一是崩崗侵蝕仍然嚴重,治理任務仍然艱巨。通過十多年來的連續治理,麵狀、溝狀流失基本得到控製,但崩崗侵蝕仍比較嚴重,在前期已經治理的崩崗中仍處於活動型的約占80%,所修建的穀坊、攔沙壩等防護工程大部分接近淤滿,這些工程如不及時維修加固提高,容易損毀、跨壩,從而造成新的危害。據最新崩崗調查數據,目前全市仍有崩崗54027座、須防治的麵積為593平方公裏,治理任務仍然相當繁重。二是部分水利設施急需維修加固。隨著水土保持防護工程攔蓄了下山泥沙,造成流域內下遊河床及部分陂頭、涵閘,圳道、護岸等水利設施基礎被下切、淘空而崩塌,急需進行進一步的維修加固。三是林分結構單一。在前期治理過程中種植的樹種主要以針葉樹為主,林分結構單一,與當前實施“綠滿梅州”大行動的要求不相符,急需進行改造,補種一些闊葉樹種,以營造良好的生態景觀。四是水土保持經費投入不足,治理進度緩慢。由於資金不足,導致水土流失的治理進度緩慢,造成原有的水土流失麵積未治理完畢,新的自然流失又發生,治理進度慢於流失發生的速度的現象時有發生。五是監督執法工作有待進一步完善。隨著新一輪開發建設熱潮的到來,一些開發建設項目沒有落實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製度,存在亂挖、亂采、亂倒棄渣現象,有些則防護措施不到位,人為新的水土流失時有發生。
水土保持是一項公益性、綜合性的社會係統工程,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同時也是我市實施“四個梅州”發展戰略的迫切要求。根據我市目前水土流失現狀和治理情況,繼續實施把水土保持經費列入市財政預算的議案顯得非常必要。我市水土流失的治理過程表明,治理水土流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財、物。如果沒有穩定的投入,治理工作便會時斷時續,水土流失難以根治。隻有長期的穩定的投入,堅持連續的治理,水土流失才能得到有效控製,治理成果才能得到鞏固。因此,為進一步做好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建立長效機製,確保治理成效,應采取如下主要措施:
一是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要從實施“四個梅州”發展戰略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緊迫性的認識,加強領導,製訂有效措施,層層落實責任,切實把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做好做實。
二是確保治理資金投入。爭取繼續列入市財政預算,每年從財政中安排專項資金繼續解決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保證水土保持經費投入,以不斷鞏固和發展現有治理成果,確保水土保持工作正常持續開展並取得成效。
三是加大監督執法力度。水土資源破壞容易治理難,預防監督執法是鞏固治理成果的關鍵,隻有抓好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才能有效防止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改變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因此,要在大力宣傳水法規的基礎上加大執法力度,使全社會形成人人自覺保護水土資源、共同維護良好生態環境的共識。
四是加強職能部門配合。水土保持是一項係統工程,涉及麵較廣,需要計劃、國土、環保、交通、公路、電力等相關部門的配合,在審批新上的開發建設項目時共同把好關,對沒有水土保持方案的不予審批立項,從源頭上控製人為新的水土流失的發生。
以上報告,請予以審議。
梅 州 市 人 民 政 府
二○○六年一月十二日
主題詞:水利 水土保持 議案 決議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