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水務局 上級文件 廣東省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十四五”規劃
廣東省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十四五”規劃
來源:省水利廳網站   時間:2021-09-28 10:58:16   瀏覽:-
字號: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彙期,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期,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也是全麵實現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中長期目標的關鍵期。我省按照水利部要求,圍繞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中長期目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廣東省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總體部署,編製了廣東省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十四五”規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水庫移民振興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規劃目標、規劃思路、總體布局,明確了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

  一、我省水庫移民人口現狀

  全省納入移民後期扶持範圍的大中型水庫329座,其中大型水庫34座、中型水庫295座。至“十三五”末,水利部累計核定我省大中型水庫移民扶持人口指標154.67萬人。大中型水庫移民分布在除深圳以外的20個地級以上市、116個縣(市、區)、760個鄉(鎮、街)、2997個行政村和省農墾、省林業、雷林公司的8個地區分局(部門)、52個農(林)場、919個場部(隊)。

  截至2020年底,小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人口29.2萬人。分布在除深圳、佛山外的19個地級以上市、89個縣(市、區)、480個鄉(鎮、街)、1163個行政村。

  二、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十三五”規劃實施情況

  “十三五”期間,我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的意見》(國發〔2006〕17號),結合實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作不斷開拓新思路、新模式,整合各方資源,累計投入移民後期扶持資金117.15億元,累計實施基礎設施項目8546個、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項目2093個、生態建設及環境保護項目4539個,實施1947個移民增收項目,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及職業教育15728人次。“十三五”規劃目標全麵完成,全省建成一批美麗移民村,全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343元增長至18872元,年均增長12.9%;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由68.0%提升至93.7%。同時,納入全省扶貧人口信息庫的24946名移民全部脫貧,後期扶持政策體係不斷健全,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社會總體穩定。

  三、“十四五”時期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作麵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省奮力在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全麵實現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中長期目標的關鍵期。我省深入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全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為新時期廣東水庫移民全麵振興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和良好的外部環境;“十三五”期間我省積極開展移民美麗家園建設和生產幫扶,積累了成功經驗,為新時期廣東水庫移民全麵振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仍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庫區和移民安置區仍然麵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美麗家園建設短板突出。部分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最後一公裏”建設滯後,不少移民村有新村沒新貌;一些老水庫庫區、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的移民安置區由於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差異,美麗移民村建設區域間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較為突出;移民村綠化美化亮化建設和管護水平不高,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製尚未健全。二是產業轉型升級進展緩慢水庫移民產業總體上組織化、規模化水平不高,產業結構不優,品牌優勢不突出,合作社和移民龍頭企業培育有待深化,移民對參與產業開發的積極性不夠,產業發展還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型升級。三是就業創業能力亟需提升移民培訓內容和形式相對單一,資金投入相對薄弱,移民勞動力自我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足。四是水庫移民群體穩中有憂一些地區水庫移民生活水平與當地農村相比仍存一定差距,需要進一步深入扶持;部分地區水庫移民和當地村民融合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四、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十四五”規劃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論述、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總體部署,堅持政府負責、屬地管理,堅持部門協同、合力推進,緊緊圍繞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中長期目標,聚焦移民發展的主要矛盾、突出問題和移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更高需求,精準發力,補短板、促升級、增後勁、惠民生,加快推進水庫移民振興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規劃引領和綠色發展。深入研判水庫移民發展形勢,聚焦移民發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係,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充分發揮規劃對後期扶持工作的引領作用。

  ——堅持統籌協調和協同配合。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為統領,與國土空間規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鄉村建設規劃、水利發展規劃等相關規劃緊密銜接,統籌謀劃移民振興發展,充分發揮後期扶持政策與其他涉農政策的疊加效應。強化部門協同配合,多渠道整合資金,提高項目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提高後期扶持資金使用效率。

  ——堅持目標導向和因地製宜。圍繞後期扶持政策中長期目標,立足庫區和移民安置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找準水庫移民發展突出問題,綜合分析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的區域性、多樣性、差異性特征和發展趨勢,從實際出發,統籌安排、因地製宜、分類施策,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移民發展路徑。

  ——堅持民生優先和聚焦重點。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與落腳點,對民生保障相對薄弱的移民安置村組實施精準扶持,重點補足教育、醫療、養老、農村飲水等民生短板,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更好滿足移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規劃範圍

  規劃範圍包括廣東省大中型和小型水庫庫區和移民安置區。采取直補到人方式的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對象,範圍為核定到人的後期扶持人口。水庫移民後期扶持項目資金規劃範圍為庫區和移民安置區。

  (四)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規劃基準年為2020年,規劃水平年為2025年。

  (五)規劃目標

  到2025年,水庫移民村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人居環境質量整體提升,基本公共服務配套更加完備,社會治理能力顯著提升,生態宜居美麗移民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移民就業創業能力顯著增強,移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社會和諧穩定。

  “十四五”時期水庫移民發展努力實現如下主要目標:

  ——移民生活水平邁上新台階。堅持開發性移民工作方針,穩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移民就業創業能力,不斷提升移民收入水平,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當地縣級行政區農村居民人均水平。

  ——美麗家園建設取得新突破。水庫移民集中安置的行政村建成水清、路平、燈明、村美的美麗宜居村,其中,珠三角地區達標率達到100%,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達到80%。一批水庫移民村建成特色精品村,彰顯多姿多彩的嶺南地域、文化和風土特色。

  ——移民村水利建設取得新進展。自然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以上,鞏固提升移民飲水安全質量。加大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努力改善灌溉條件,穩步推進防災減災和水係綜合治理。

  ——移民自我發展能力實現新提升。堅持激發發展內生動力,全麵增強移民職業技能和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力,拓寬就業創業空間,提升就業質量。

  ——監管服務能力達到新水平。進一步完善後期扶持政策體係,不斷提高後期扶持工作監管和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後期扶持政策實施水平,努力提升移民群眾對後期扶持工作滿意度。

  ——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穩定再創新局麵。堅持將維護移民群體穩定、促進移民融入當地作為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作的重要內容,全力維護移民群眾合法權益,促進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社會安定和諧。

  表4  規劃主要目標指標表

序號

指標

單位

2020年基期值

2025年目標

屬性

1

美麗宜居村達標率

珠三角地區

%

100

預期性

粵東、粵西、粵北地區

%

80

預期性

2

自然村自來水普及率

%

99以上

約束性

3

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到當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

93.7

100

預期性

4

就業創業能力培訓合格率

%

100

100

預期性

5

移民滿意度

%

85

90

預期性

  (六)總體布局

  圍繞省委、省政府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總體部署,統籌推進珠三角地區、沿海經濟帶(東翼、西翼)、北部生態發展區及特色區域水庫移民振興發展。

  1.珠三角地區

  珠三角地區(廣州、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較高,基層治理相對完善,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總體基礎較好,有條件打造水庫移民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區。

  全麵建成生態宜居美麗移民村,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村。提升移民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便捷化水平和社會治理能力,營造舒適便捷、生活幸福的高品質農村人居環境,到2025年,集中安置的水庫移民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湧現一批特色精品村,示範引領全省水庫移民特色精品村建設。

  推進移民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移民村產業轉型發展新動能。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因地製宜發展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老、民宿旅遊、創意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引導移民集體經濟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閑置舊建築及其他集體資產,增加集體和移民收入,強化持續投入和管護能力。

  堅持市場導向,探索建立水庫移民培訓與創業就業銜接機製。引導、鼓勵水庫移民參加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創業就業培訓,促進移民技能就業、技能致富,全麵提升就業創業水平,助推移民振興發展。

  2.沿海經濟帶(東翼、西翼)

  沿海經濟帶東翼(汕頭、汕尾、揭陽、潮州)和西翼(陽江、湛江、茂名)地域狹長,海岸線長,農產品種類豐富,農業產業特色鮮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後。該區域移民人數最多,庫區和移民安置區人居環境相對較差,產業發展滯後,規劃主要聚焦移民村人居環境提升與產業轉型發展。

  全麵加快水庫移民美麗家園建設,整體提升移民村人居環境質量。加強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係統推進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到2025年,集中安置的水庫移民行政村80%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

  大力推動水庫移民產業升級發展,促進水庫移民增收致富。立足移民村優勢資源,因地製宜發展水庫移民受益大、輻射帶動強的特色產業,引導傳統農業向生態高效農業轉變,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引導龍頭企業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帶動移民發展現代農業,壯大移民村集體經濟。

  著力加強水庫移民就業創業培訓,提升水庫移民自我發展能力。以水庫移民產業發展和勞動力就業需求為導向,加大水庫移民創業發展能力、就業職業技能和實用生產技術的培訓力度。

  3.北部生態發展區

  北部生態發展區(韶關、梅州、清遠、河源、雲浮)農業發展條件較好,生態優勢突出,是全省重要的生態屏障,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後。該區域移民人口分布較多,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尚未形成與生態優勢相適應的村莊風貌和產業格局,規劃聚焦提升移民村綠色發展能力。

  突出生態優先,建設具有客家地域特色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加強生態優先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補齊移民村人居環境短板。到2025年,集中安置的水庫移民行政村80%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支持具備條件的移民村創建地域特色精品村。

  因地製宜,積極引導移民發展產業。發揮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山水人文資源優勢,扶持發展休閑農業、田園綜合體、鄉村旅遊、健康養生等新產業新業態,扶持水庫移民經營民宿、農家樂等特色旅遊項目。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大力扶持水庫移民發展“一村一品”,因地製宜發展綠色產業,扶持水庫移民創建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

  根據當地資源條件、產業特點和移民切身需求,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強移民技能培訓,增強移民就業本領和創業能力,拓寬就業門路,擴大勞務輸出。

  4.特色區域

  特色區域包括省農墾總局、省林業局及中林集團雷州林業局有限公司管轄、有移民分布的52個農(林)場,主要位於沿海經濟帶西翼和粵北生態發展區。該區域土地資源豐富,產業集約化程度較高,農產品品牌優勢突出,但基礎設施較為薄弱。規劃重點體現農林行業特色,打造優質人居環境和特色農業。

  加大力度補齊基礎設施短板,開展移民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推進農(林)場道路、庭院綠化美化和公共綠地建設,優化綠色休閑空間,改善村莊風貌。依托農(林)場資源稟賦,培優現代特色種養業,突出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移民村生產配套設施建設,延伸發展農副產品加工、保鮮、儲運、包裝等二三產業,推動發展“一場一品”。引導企業、社會團體以“包村”“包戶”形式對水庫移民村、戶實施整村、整戶幫扶,助力提高移民收入。

  五、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十四五”規劃主要任務

  (一)及時規範發放移民補助資金

  《國務院關於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的意見》(國發〔2006〕17號)明確,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期限為20年,扶持標準每人每年補助600元。每年上半年將補助資金通過“一卡通”足額、及時、規範發放到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核定到人人口。

  (二)統籌推進加快美麗家園建設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鄉村綠色發展道路,整體提升移民村人居環境質量,係統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努力建設具有嶺南特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移民村基礎設施“最後一公裏”建設,提升移民生產生活便利度和人居生活品質。繼續實施農村飲用水提升工程,實現全域移民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有條件的移民村率先探索集中供水“規模化發展、標準化建設、一體化管理、專業化運作、智慧化服務”。配合開展農村公路互聯互通工程和“四好農村路”建設,促進村道提質升級。推進庫區和移民安置區道路亮化及夜間照明工程。加大推進城鄉信息網絡互聯互通建設,結合網絡寬帶、移民信息交互平台等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移民智慧村居建設。

  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推進移民村文化設施升級改造,支持文化站、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農家書屋建設和配套設施完善。繼續實施體育設施升級工程,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在移民村全麵開展。支持庫區和移民安置區教育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和完善,推動養老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加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提高抵禦各類災害綜合防範能力。

  改善移民村人居環境。結合“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五美”專項行動,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進一步提升宜居水平。加強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和排水設施建設,加強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繼續推進“廁所革命”,開展公廁建設和升級改造。繼續推進村莊綠化和村容村貌整飾,實施清舊補綠、拆舊建綠,對村道兩旁、河道堤岸、地表水體周邊、村莊空地和山頭等進行綠化景觀建設,有條件的可“穿衣戴帽”,美化建築環境景觀。以水為紐帶,推進水文化景觀建設,提升鄉村水韻。

  提升移民村社會治理能力。大力協助基層黨委政府加強移民安置區村“兩委”建設,著力培養有能力的移民群眾成為村“兩委”幹部,築強移民村管理的組織基礎。建立健全移民矛盾隱患排查化解長效機製,加強移民幹部與移民群眾聯係,暢通水庫移民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大力宣傳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引導移民村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鼓勵移民樹立自強不息、創業光榮的觀念,提升精氣神,做到“扶誌”與“扶智”緊密結合。助力開展“粵生活、粵美麗”綠色行動等社會文明專項活動,提高移民科學文化素養。妥善解決低收入移民生活困難問題,優先對因突發性事件或重大疾病返貧家庭開展精準幫扶。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係建設,完善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建設。

  (三)因地製宜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以資源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重點,按照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原則,突出地域特色,發展優勢特色鮮明、生態氣息濃鬱、人文內涵深厚的鄉村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增強移民發展內生動力,促進移民持續增收。

  夯實移民村農業生產基礎。積極推進土地整治、農田水利、生產道路等生產配套設施建設,重點完善機耕路、排灌渠道、擋牆護坡、溝渠及渠係建築物,配合加強農業灌排工程建設,推進節水配套改造。大力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條件,支持加快小型水利工程建設,以滿足農田灌溉、排水需要。

  推動移民村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種養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延伸拓展產業鏈,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支持建設產品質量好、適應市場能力強、經濟效益高的特色農產品基地。支持挖掘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傳統工藝,促進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打造一批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牌,爭創 “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大力發展農業觀光休閑旅遊,結合“吃住行、遊娛購”的旅遊內涵,利用現有的設施或舊房進一步完善旅遊服務功能。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完善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推動旅遊風情特色村建設,助力濱海休閑型、森林生態型、田園度假型等特色小鎮建設。

  推動建立現代農業經營體係。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等在移民村開展農資供應、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幹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支持改造傳統小商業、小門店、小集市等,發展批發零售、養老托幼、環境衛生等農村生活性服務業。扶持電子商務進移民村,支持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和打造涉農電子商務交易綜合服務平台,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拓寬市場流通渠道,提高產品收益率。引導移民村盤活集體資源、資產、資金,探索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產權明晰、權屬清楚、運行有效的機製,壯大集體經濟。鼓勵移民村集體經濟組織盤活和利用空閑農房及閑置舊建築等,改造建設民宿、創客空間、休閑農業、鄉村旅遊等場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經濟效益。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流轉移民土地、山林、房屋等資源,建設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鄉村民宿,擴大經營規模,帶動移民就業。支持村集體和移民采取入股分紅、訂單服務、托管服務以及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形式,與新型經營主體形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分享農業發展成果和產業鏈增值收益,增加移民收入。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物業經濟、飛地經濟,因地製宜實施生產開發補助。

  (四)精準施策提升就業創業能力

  尊重移民意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采取積極有效措施,調動移民參與就業創業能力培訓的積極性,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移民技能培訓。

  提升移民職業技能。圍繞產業發展、市場需求、轉型需要,開展實用生產技術培訓、就業技能培訓,全麵增強移民職業技能和轉移就業能力。開展“粵菜師傅”技能培訓,引導水庫移民積極加入當地“粵菜師傅”培育行動計劃、就業創業行動計劃、職業發展行動計劃。開展“南粵家政”技能培訓,提升養老護理從業移民職業技能,促進移民穩定就業創業,帶動移民家政服務業發展。開展“廣東技工”技能培訓,針對移民需求開展家電維修安裝、汽車駕駛、汽車維修等崗位技能培訓,引導移民主動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獲取職業資格證書,增強其向高技能、高收入行業和崗位轉移的能力。

  培育創新創業帶頭人。加強鄉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藝人和經營管理人才等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訓,提高移民創業技能,培育造就一批善經營、精管理的致富帶頭人、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技帶頭人、農業經紀人、“一村一品”農村電商帶頭人等新型職業農民,吸引有能力有想法的青壯年勞動力返鄉,帶領更多移民就業創業,提升移民自我發展能力。

  探索多種培訓方式。探索建立水庫移民培訓與創業就業銜接機製,開展靈活多樣的訂單培訓和定向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探索政府購買培訓服務新機製,推行自選培訓項目持合格證報銷等方便水庫移民實施的培訓方法,強化田間實訓和現場教學,滿足水庫移民個性化、實用性培訓需求。對培訓合格的水庫移民,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組織做好勞務輸出服務工作,通過定向選派、勞務合作等方式,幫助他們轉產轉業、創業就業。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豐富創業就業培訓內容,如產業發展培訓、美麗鄉村建設培訓、管理能力培訓,補助移民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或職業教育,助推移民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