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軔於涓涓細流,奔騰萬裏而入海,河道密如蛛網、縱橫交錯,水裏魚蝦富足,兩岸稻穀飄香,一億五千多萬人口生活在她的懷抱裏……她是一條母親河,但她一向又是那麼桀驁不馴。治理淮河,造福人民,水利人莊嚴地喊出“工程安全、資金安全、幹部安全”的口號。
前不久,記者和中央紀委監察部駐水利部紀檢組監察局的同誌一道,走訪了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淮委)及沿淮四省(江蘇、安徽、河南、山東),了解治淮工程執法監察情況。
“三個安全”是主線
汽車在淮河岸邊疾馳,河道忽寬忽窄,曲曲折折地蜿蜒在冬日的大地上。
淮河原是一條獨流入海的河流,自12世紀起,黃河奪淮661年,打亂了淮河水係,淤塞了中下遊河道,使淮河失去入海尾閭,極大地改變了流域原有水係形態,造成了淮河水患,雖經曆朝曆代多次治理,也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新中國成立以後進行的第一項偉大的建設工程就是治淮。1950年,淮河流域發生的大洪水,考驗著新誕生的人民政府,毛澤東同誌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從此拉開了新中國治理淮河的序幕。但是,由於淮河中遊地勢平緩,形成兩頭翹的特殊地形,加上降雨季節集中,洪水彙集中遊難以排出,災害頻繁,一直沒有得到根治。2003年,淮河發生了1954年以來最大的流域性洪水。當年10月,國務院召開治淮工作會議,決定斥資447億元資金治理淮河,將治淮作為近期全國水利工作的重點,明確要求2007年前要基本完成治淮19項骨幹工程。
治淮任務艱巨,形勢逼人!水利部門深感責任重大!
然而,依據以往查辦案件的經驗,國家資金投入的高峰期往往有可能成為誘發腐敗問題的危險期!
如何確保治淮工程不出問題、杜絕“工程上馬,幹部落馬”的腐敗現象?如何防止出現“豆腐渣”工程?如何把各項治淮工程建設好,把人民的利益落實好、維護好、發展好?
這一切,與水利係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能否落實到位密切相關。
就在2004年的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上,治淮建設要確保工程安全、資金安全、幹部安全的“三個安全”目標被明確提了出來。
水利部黨組對此高度重視,水利部部長汪恕誠明確提出,要“加強對治淮等水利工程建設的管理,防止‘工程上馬、幹部落馬’的腐敗現象出現,實現‘工程安全、資金安全、幹部安全’和‘工程優質、幹部優秀’的要求”。駐水利部紀檢組監察局以治淮工程為重點,在深入開展“三個安全”專題教育活動的同時,加強了治淮工程執法監察工作。
2004年以來,駐水利部紀檢組監察局每年都部署開展治淮工程執法監察工作,以工程建設管理、資金使用和工程質量為重點內容,以工程建設招標投標為重點環節,圍繞各級項目負責人等重點對象開展執法監察,並及時總結成果,交流經驗,分析問題,研究對策。
水利部黨組成員、駐部紀檢組組長張印忠在2006年的治淮工程執法監察工作座談會上再次強調:“我們一定要按照‘三個安全’的目標要求,把各項治淮工程建設好。如果領導不力、監管不力,我們對黨和人民都無法交待。”
舉措頻出築“防線”
在國務院確定的到2007年底基本完成的19項治淮骨幹工程中,涉及到安徽的有14項,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淮委)的辦公地點也設在安徽。淮委作為流域管理機構,積極發揮組織協調作用,主動籌劃,並多次配合駐水利部紀檢組監察局對流域四省治淮工程執法監察工作進行檢查和調研,推動了流域四省執法監察工作的開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為了確保治淮資金的使用安全,作為項目法人,安徽省水利廳組建的“安徽省治淮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建管局)對資金與財務實行統一管理、集中核算,16個所屬項目建管處全部實行“報賬製”。所屬的各現場管理機構建管處不設會計機構、不開銀行結算賬戶、周轉資金要進行核定,“哪怕就是‘買個汽車輪子’也要報賬才行。”同行的同誌介紹說,治淮工程如今基本上都實行“報賬製”了,工程資金由財政部直接撥付到項目法人,減少中間環節,減少了資金管理使用中出現問題的機會。
淮河過安徽後便流入江蘇境內入海。在新沂河海口整治工程工地,記者正巧碰見江蘇省水利銀河藝術團編演的勤廉文藝節目到這裏巡回演出。江蘇省將廉政文化進工地活動的開展列為文明工地評比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形式多樣、喜聞樂見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動,豐富和改善工地業餘文化生活。在這個工地,辦公桌上擺放了由工程建設者自撰自書的“自律警示牌”;工地上安放了廉政公示牌,設置了宣傳欄、舉報信箱、舉報電話;辦公室牆上張貼著廉政建設宣傳畫。
施工經理給記者看了一份特別的“合同”———“廉政合同”。據江蘇省水利廳的同誌介紹,水利部、淮委引入了“雙合同製”,在項目法人、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和重大物資材料供應單位簽訂工程合同的同時,簽訂“廉政合同”,將相互之間的廉政行為通過“廉政合同”形式進行約定,提高了工程參建單位廉潔自律的意識。
工程建設招投標是容易發生腐敗問題的重點領域,如何搞好水利工程的招投標?淮委在這方麵頗費了一番心思。近幾年來,凡是淮委直屬建設工程招投標和由淮委及所屬單位組織的政府采購招投標活動,淮委監察部門都要派員進行現場監察。在總結招投標監察工作經驗基礎上,駐水利部監察局研究製定了《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行政監察暫行規定》,以水利部文件印發執行,使得水利工程招投標行政監察工作製度化、規範化、法製化,不僅有效地促進了各級水利行政主管部門對招投標活動的行政監督職能發揮,還為水利監察部門參與招投標過程的行政監察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製度保證。
在山東省,治淮東調南下工程移民遷占補償也實行了招投標製,隻見招標大廳裏人頭攢動,招標、投標、評標,一切進行得井然有序。據介紹,山東省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施工公開招標率達95%以上;新開工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不但施工領域全麵實行了招投標製,工程監理也實行了招投標製,整個招投標做到了“事前報告、事中監督、事後備案”。
河南是淮河的發源地,桐柏山主峰的太白頂便是淮河的源頭。為了做好治淮工程的執法監察工作,河南省水利廳每年都會挑選一處治淮工程進行執法監察,洪汝河下遊河道近期治理工程是今年的選點。河南省水利廳集中多部門力量組成執法監察組,劃分為建設管理、規劃計劃、財務審計、質量監督、移民和廉政評議六個小組,對選定項目開展了綜合性全方位執法監察,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了整改意見。
喜看淮河譜新篇
淮河入海水道、臨淮崗洪水控製工程、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工程……這些水利建設項目一個個設計精巧、工程浩大,讓古老的淮河煥發出勃勃生機。
2006年10月21日,總投資40億元的“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在江蘇省南京市通過了由水利部組織的總體竣工驗收。這標誌著淮河結束了800年沒有入海通道的曆史,有了完整意義的獨立入海尾閭,淮河下遊及洪澤湖地區的防洪標準也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水道分為南北兩泓,清汙分流,改善水質,使沿線上百公裏、上百萬人吃上幹淨的水;有效地治理了水土流失,從洪澤湖畔到黃海之濱的幾百裏長河,不僅成為“輸水長廊”,更成為野生動物和鳥類的“綠色天堂”,成為蘇北平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006年11月6日,治淮的標誌性工程和淮河防洪關鍵性工程———臨淮崗洪水控製工程通過竣工驗收,淮河幹流從此結束無控製性樞紐的曆史,使淮河中下遊防洪標準從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據專家測算,工程建成後,如淮河發生100年一遇洪水時,避免向淮北分洪,可減少淹沒麵積1290平方公裏,一次性防洪減災效益為306億元,是工程投資的10多倍。同時工程建成後,還能有效保護京滬鐵路、合阜公路等重要交通幹線的安全,為淮南、淮北兩大能源基地和其他眾多城市提供安全保障,為淮河中下遊廣大地區生產生活提供安全保障。工程還具有蓄水灌溉、改善航運條件等綜合效益。
古人說: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開展執法監察,就是要防止水利工程建設中的權力濫用和以權謀私,紮紮實實地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落到實處,堵住各種各樣“蟻穴”的蛀蝕,確保各項水利工程能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
連續多年對治淮工程的執法監察,有力地促進了“工程安全、資金安全、幹部安全”,在治淮工程中至今尚沒有發現重大違紀違規案件。這一點,頗讓人欣慰。但是,水利部並沒有就此止步。
據了解,駐水利部紀檢組監察局在開展治淮工程執法監察的基礎上,已經將水利工程執法監察擴展到其他眾多的水利工程建設項目上,並且深入到工程建設的前期工作、建設管理及決算驗收等各個環節,從根本上建立起對水利工程建設實施行政監察的有效機製。隨著一個個水利工程的相繼建成,一幅幅人與水和諧共生的美好圖畫,逐步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07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