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水務局 法律法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采礦、破壞性采礦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府機構 > 市水務局 > 政策法規 > 法律法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采礦、破壞性采礦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   時間:2003-05-30 10:35:00   瀏覽:-
字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采礦、破壞性采礦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

(2003年5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70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3〕9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采礦、破壞性采礦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已於2003年5月1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70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3年6月3日起施行。

二○○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為依法懲處非法采礦、破壞性采礦犯罪活動,根據刑法有關規定,現就審理這類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幹問題解釋如下:

第一條 違反礦產資源法的規定非法采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經責令停止開采後拒不停止開采,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以非法采礦罪定罪處罰:

(一)未取得采礦許可證擅自采礦;

(二)擅自進入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和他人礦區範圍采礦;

(三)擅自開采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

第二條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本解釋第一條第(一)項規定的“未取得采礦許可證擅自采礦”:

(一)無采礦許可證開采礦產資源的;

(二)采礦許可證被注銷、吊銷後繼續開采礦產資源的;

(三)超越采礦許可證規定的礦區範圍開采礦產資源的;

(四)未按采礦許可證規定的礦種開采礦產資源的(共生、伴生礦種除外);

(五)其他未取得采礦許可證開采礦產資源的情形。

第三條 非法采礦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價值,數額在5萬元以上的,屬於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的“造成礦產資源破壞”;數額在30萬元以上的,屬於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的“造成礦產資源嚴重破壞”。

第四條 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的破壞性采礦罪中“采取破壞性的開采方法開采礦產資源”,是指行為人違反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審查批準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開采礦產資源,並造成礦產資源嚴重破壞的行為。

第五條 破壞性采礦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價值,數額在30萬元以上的,屬於刑法第三百四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的“造成礦產資源嚴重破壞”。

第六條 破壞性的開采方法以及造成礦產資源破壞或者嚴重破壞的數額,由省級以上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出具鑒定結論,經查證屬實後予以認定。

第七條 多次非法采礦或者破壞性采礦構成犯罪,依法應當追訴的,或者一年內多次非法采礦或破壞性采礦未經處理的,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數額累計計算。

第八條 單位犯非法采礦罪和破壞性采礦罪的定罪量刑標準,按照本解釋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九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在5萬元至10萬元、30萬元至50萬元的幅度內,確定執行本解釋第三條、第五條的起點數額標準,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