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溫度28.8℃,濕度80%,上料、添水、控溫、通風,一按電鈕就可以了。”在豐順縣豐良鎮小椹村自動化養雞場,記者看到工作人員在操作盤上操控按鈕,自動喂料機、自動恒溫器等一整套標準化數控全自動養雞設備隨之運作。3000平方米的養殖基地內飼養了逾6.6萬隻竹絲雞,卻僅配備了6名工作人員。
2019年以來,廣州市花都區衛生健康局攜手梅西水庫管理局駐村工作隊,帶領小椹村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新路子,通過“黨建引領、企業運營、產業帶動、貧困戶參與、群眾共享”的模式,帶動了貧困戶脫貧致富和自動化養雞產業長效發展,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破零”增長。
路子選得準 步伐走得穩
小椹村位於豐良鎮中北部,地處丘陵地帶,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村裏有453戶1800人,常住人口卻隻有500多人,主要為老弱婦孺,缺乏青壯勞動力、無集體產業支撐是製約小椹村發展的瓶頸。”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徐德勇說。
2016年,廣州市花都區衛生健康局扶貧工作隊進駐小椹村,經過三四個月的走訪研判,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幹部確定了該村以“輕勞力、聚環保、規模化、持續性”的產業發展思路。“經過多方走訪,我們決定與溫氏公司合作,開展‘公司+基地+合作社’的自動化養雞場扶貧產業項目,在幫扶單位的支持下共投入扶貧資金330萬元,建設兩棟總麵積3000平方米的雞舍大棚,采購了兩套自動化肉雞養殖設備。”徐德勇介紹說,基地由溫氏公司提供雞苗、飼料、藥品及養殖技術指導,貧困戶負責養雞場生產管理,養出的肉雞再由公司全部回購。
選對產業抓準路,鋪就脫貧致富路。2018年3月,養雞場建成並投入生產,小椹村4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131人均參與該產業項目分紅。2019年12月底,全村退出了省定貧困村的行列。
火車跑得快 全靠車頭帶
“養雞場前期是由幫扶工作隊組織生產,由於經驗不足、人員素質較低等原因,扶貧產業未能充分發揮應有效能,村裏多次召開民主會議聽取村民意見。”梅西水庫管理局派駐小椹村黨建指導員張運昌說。
記者翻閱小椹村黨支部民主會議記錄本,上麵寫滿了支部黨員對村集體產業發展的建言。“建議養雞場由有生產管理能力人承包,租賃年限3至5年。”“建議扶貧期間,雞場租金收益70%用於貧困戶分紅,10%為資金積累,20%用於村收益。”
產業發展快,全靠組織帶。在鎮村兩級黨組織領導和駐村工作隊支持下,自動化養雞場扶貧產業項目在實踐中摸索,終於找到合適小椹發展的道路。“去年,村裏決定把基地生產交給市場,通過公開招投標引進了專業養殖戶經營,把服務留給村民及駐村工作隊,提供就業崗位,協助做好生產等各環節,這種模式可以避開生產、市場的風險,讓小椹村成功跨過新冠肺炎疫情這道坎,扶貧結束後,項目也能繼續運作。”張運昌說。
目前,養雞場每年收取租金 25萬元,租金收益70%用於貧困戶分紅,為每個貧困人口每年增收1300餘元。扶貧結束後,租金收入將全部作為村集體收入,主要用於本村扶危濟困、助學獎學及發展村的公共事業,讓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惠及於民。
本報記者:林玉瑩
攝影記者:吳騰江
視頻剪輯:陳堅平
視頻審核:丘儒
編輯:羅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