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府〔2016〕69號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廣東省推進國內貿易流通現代化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商務廳反映。
亚搏app下载安装
2016年7月8日
廣東省推進國內貿易流通現代化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推進國內貿易流通現代化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意見》(國發〔2015〕49號)精神,加快推進我省國內貿易流通(以下簡稱內貿流通)發展方式轉變,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根據省委、省政府有關工作部署和商務部指導意見,製訂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堅持以市場化改革為方向、堅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堅持以創新轉型為引領、堅持以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為主線”的基本原則,以促進流通業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為主攻方向,進一步推動內貿流通發展方式轉變和體製機製創新,促進流通主體公平競爭,加快推動我省從流通大省向流通強省轉變。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省內貿流通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區域和城鄉流通網絡更加暢通,信息化水平和集約化程度顯著提升,標準化體係建設取得良好成效,基本形成規則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監管有力、暢通高效的現代化流通體係和較完善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內貿流通對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撐和先導性引領作用進一步得到鞏固。
二、健全統一開放的內貿流通發展體係
(三)優化內貿流通網絡布局。
積極參與“3縱5橫”全國骨幹流通大通道建設。發揮珠江三角洲地區流通產業集聚和交通基礎設施發達的優勢,依托京港澳高速、京廣鐵路等綜合交通運輸通道,建設南北貫通的跨區域流通主幹道,串聯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遊地區和港澳地區。加快粵東西北高速公路網絡建設和粵東地區鐵路電氣化改造,大力推進相關港口鐵路建設,加強省內高速公路和鐵路與重要港區和沿海港口的銜接;提升西江水道通航能力,依托珠江-西江黃金水道和南廣、貴廣鐵路等鐵水聯運資源,建設連接西南腹地和東部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內貿流通大通道。推進信息采集和監測設施與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工程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和改造構建智能交通感知網絡,建設現代化交通運輸體係。(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交通運輸廳、商務廳;列首位的為省牽頭負責單位,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負責具體落實工作,下同)
推動區域市場一體化。充分利用泛珠經貿平台和泛珠區域雙(多)邊合作協議,加強與泛珠三角各省區和港澳地區的商務交流和市場對接,舉辦泛珠區域網上經貿洽談會和行業發展論壇,拓展區域市場空間。加強與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經貿往來、產業對接和技術交流,發揮泛珠區域在全國統一市場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推進省內區域市場協調發展,建設以廣州、深圳國家級流通節點城市為樞紐,以東莞、佛山區域級流通節點城市為支撐的流通網絡,重點打造汕頭、韶關、湛江等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大流通節點,促進流通產業集聚區向粵東西北延伸。(省商務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
促進城鄉市場協同發展。統籌規劃城鄉商業網點功能和布局,提高流通設施利用效率。大力發展社區商業,推廣廣州、東莞市城市共同配送試點經驗,重點解決城市物流配送車輛麵臨的通行難、停靠難、卸貨難問題,打通城市物流“最後一公裏”。全力推進農村流通節點建設,實施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完善農村流通體係,整合商務、供銷、郵政等領域資源,加大“快遞下鄉”推進力度,進一步完善農村信息網絡、農產品物流、快遞物流配送、支付結算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更好地支撐和服務“三農”。推廣農超、農批對接等農產品產銷銜接方式,促進直購直銷。加快構建由骨幹網絡、樞紐節點、配送終端構成的多層次物流體係,暢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渠道。(省商務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農業廳、供銷社,省郵政管理局)
完善流通規劃編製實施機製。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將內貿流通納入同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製內容,做好流通規劃與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各地製修訂相關規劃時應充分征求當地流通業主管部門意見。完善地市聯動的跨區域流通設施規劃編製協調機製和部門規劃銜接機製,推動規劃對接和政策聯動,實現資源共享。(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住房城鄉建設廳、商務廳)
(四)加強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創新基礎性流通設施建設模式。編製全省農產品市場體係發展規劃,完善區域農產品流通網絡布局,健全農產品市場體係。探索建立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投資保障、建設、運營和監管新模式,鼓勵采取政府股權投資、設立產業基金等方式,改造和建設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推進菜市場和便民菜店建設。改進市場化商業設施建設引導方式,支持有條件的地市開展城市商業麵積監測預警,定期發布大型商業設施供給信息,合理引導市場預期,避免盲目重複建設。(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商務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廳、工商局)
大力發展冷鏈物流。製訂“十三五”全省冷鏈物流體係規劃,編製我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2016-2020年),優化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結構布局,圍繞農產品主要產地、批發市場、銷區市場,依托重要交通樞紐節點規劃建設冷鏈儲運中心,建立健全係統化、信息化的城鄉綜合冷鏈物流網絡,提高農產品冷鏈流通率。鼓勵企業使用新型冷鏈物流裝備和技術,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化、標準化建設、大力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提高冷鏈物流服務專業化水平。(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交通運輸廳、農業廳、商務廳)
保障微利經營流通設施建設。落實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麵積占社區總建築麵積不低於10%的要求,加強監督檢查,有效保障農貿市場、社區菜市場、社區綜合服務等商貿流通類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用地。加強大型物流節點和公共物流配送設施係統布局和協同建設,提升物流配送集約化水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商務廳)
(五)加強統一市場建設。
進一步清理和廢止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公平競爭的各類規定及做法,禁止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限製、排除競爭的行為,依法加大對濫用行政權力案件的查辦力度。建立健全反壟斷協調機製,整合反壟斷執法資源,強化評估、監測和預防功能。加強對內貿流通企業反壟斷普法宣傳和培訓,指導企業做好經營者集中申報工作。規範零售商與供應商交易關係,探索建立零供交易合同示範文本,依法整治零售商向供應商收取不合理費用、強製設置不合理交易條件、拖延賬期等違規行為。加強與兄弟省區的合作,共同探索建立區域合作協調機製和利益分享機製。(省發展改革委、商務廳、工商局、法製辦)
(六)構建開放融合的流通體係。
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加大對流通企業境外投資的支持,鼓勵企業在境外建設海外商貿中心、展示中心、分撥中心、倉儲物流中心、品牌運營中心、物流服務網絡等,建立境外自主的流通渠道。支持內貿流通和製造企業集群式“走出去”,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探索內貿流通企業與跨境電子商務合作新模式,完善跨境物流服務體係,支持企業建設跨境電子商務園區。擴大內貿流通業對外開放,進一步發揮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和CEPA政策優勢,完善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麵清單管理模式,引導外資投向共同配送、連鎖配送等現代物流服務領域,提高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的質量和水平。鼓勵跨國公司在粵設立采購、營銷等功能性區域中心。(省商務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交通運輸廳、工商局,海關廣東分署,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打造內外貿融合發展平台。培育一批經營模式、交易模式與國際接軌的內外貿商品交易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進口商品交易中心拓展物流配送、商品檢測、電子商務、展示交易等功能,以實體市場和電子商務平台為主要載體,建設一批“國際采購-進口-銷售”一體化現代交易平台。做大做強傳統優勢展會,打造一批內外貿結合、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會展平台,幫助企業開拓內外銷渠道。(省商務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工商局,省國稅局,人行廣州分行,海關廣東分署,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三、提升內貿流通創新驅動發展水平
(七)推進“互聯網+流通”行動。
加快流通網絡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設改造,引導傳統零售業、批發業、生活服務業等內貿流通企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建立數據應用市場化機製,推動第三方數據平台向流通企業開放資源,為企業經營提供信息支撐。充分發揮實體店在線下體驗、服務和物流等方麵的優勢,引導自建網絡交易平台或利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發展網上經營,創新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社區配送、上門服務等模式。促進電子商務進社區,鼓勵電子商務企業整合社區現有便民服務功能和設施。培育壯大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引導農村傳統生產企業、市場經營主體開展電商化改造,促進農村消費品、農資、特色農產品和鄉村旅遊服務網購網銷。加快推進南雄、龍川、平遠、饒平縣開展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省商務廳、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交通運輸廳、農業廳、供銷社,省郵政管理局)
(八)促進傳統流通業轉型創新。
加快推進廣州市內貿流通體製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形成一批可複製推廣的經驗和模式。發揮各地產業優勢和特色,大力推進專業市場和市場集群升級改造,鼓勵商品交易市場運營模式創新,積極拓展供應鏈服務、展示營銷、研發設計、品牌孵化、檢測回收和物流配送等功能。引導零售企業向集中采購、買斷經營、開發自有品牌轉變,大力發展連鎖經營業態,推進發展直營連鎖,規範發展特許連鎖,引導發展自願連鎖,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省商務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供銷社,省郵政管理局,廣州市人民政府)
推動物流業經營模式創新。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物聯網技術推動物流與商流、資金流、信息流集成運作,推進物流業與商貿業深度融合,打造智慧物流體係,大力發展物聯網。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和智慧物流,扶持物流信息平台型企業發展,建設一批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對接跨地區、跨行業數據庫,並實現與全國物流信息網資源銜接,促進運輸資源和服務信息高效匹配,降低車輛空駛率,提高物流標準化、專業化水平。抓住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戰略機遇,開展粵港澳—東盟甩掛運輸係統示範試點,推進集裝箱、大宗散貨等江海聯運、鐵水聯運信息互聯互通,大力推廣電子路單,打造“一單到底”的全程物流鏈服務。(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財政廳、交通運輸廳、商務廳)
大力發展全程供應鏈。鼓勵傳統物流企業向采購、生產、銷售、回收等領域拓寬物流服務功能,整合產業鏈上下遊資源,打造全程供應鏈一體化服務體係,促進傳統物流企業向全程供應鏈管理服務轉變。鼓勵和支持內貿流通領域全程供應鏈智能化管理模式創新和發展,推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互聯網技術運用。提升內貿流通領域供應鏈管理信息化水平,支持建設供應鏈管理公共信息平台,促進供應鏈信息共享,推動需求、采購、生產與銷售信息同步。(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商務廳)
(九)促進內貿流通綠色低碳發展。
推廣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強綠色循環模式創新。積極參與國家綠色商品認證製度和標準體係修訂。推行綠色物流,構建綠色供應鏈,製訂內貿流通節水節能和環保技術、產品設備推廣目錄,打造一批綠色商場、市場和飯店。鼓勵大型商貿企業開展綠色采購,鼓勵綠色商品消費,減少產品過度包裝。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係建設,探索城鄉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網點的銜接。推動二手車交易市場和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升級改造,鼓勵企業優化整合,提升拆解能力和效益。(省商務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財政廳、環境保護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質監局、旅遊局)
(十)推動文化培育傳播形式創新。
引導內貿流通企業向智慧商業、文化商業方向發展。鼓勵商品創意設計創新,提升消費類新產品設計和研發能力,以創意設計增加消費品附加值。提升商業設施的文化內涵,增加商業設施和商業街區的文化底蘊,推動現代商業與傳統文化融合創新。引導新型消費模式,培育消費熱點,深入開展全省消費促進月、“廣貨網上行”等促進消費活動。加強對內貿流通領域傳統技藝的保護,支持中華老字號創新發展,促進民族特色商品流通和傳統節慶民俗文化消費。(省商務廳、經濟和信息化委、文化廳、旅遊局、工商局)
(十一)加強內貿流通創新保護力度。
進一步加大對重點行業和領域製售侵權假冒商品行為的監管查處力度,及時向社會公布處罰結果。加強執法協作、侵權判定谘詢和糾紛快速調解工作,提升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實效。加強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體係和機構建設,形成覆蓋省、市、縣、鎮四級的維權援助體係。指導各地做好網絡零售第三方平台摸查工作,組織企業及時備案,推動電子商務平台企業健全交易規則、管理製度、信用體係和服務標準,規範經營行為,構建良好的電子商務生態圈。(省知識產權局、新聞出版廣電局、商務廳、工商局、旅遊局)
四、加強內貿流通運行保障能力建設
(十二)構建重要商品追溯體係。
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係建設的意見》(國辦發〔2015〕95號),利用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建設來源可追、去向可查、責任可究的重要商品信息鏈條,逐步增加可追溯商品品種。整合現有資源,推進跨部門、跨地區追溯體係對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以大數據分析和智能應用為基礎,完善重要商品追溯體係標準規範,提升綜合服務功能,形成與全國對接、各地各部門協同運作的重要商品追溯體係管理體製和保障機製。(省商務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農業廳、質監局、食品藥品監管局)
(十三)創新市場應急調控機製。
完善市場應急調控管理體係。健全省、市、縣三級生活必需品供應應急體係,以及市場應急供應管理製度和協調機製,強化屬地政府應對市場異常波動的主體責任。科學評估預判各類突發事件對市場影響範圍和程度,建立基本生活必需品應急供應保障機製。建立政府儲備與商業儲備相結合的商品應急儲備體係,編製應急生活必需品管理目錄,實行分類管理,科學劃定政府重點儲備和調控品種。建立儲備商品定期檢查檢驗製度,確保儲備安全。引導應急保供重點企業落實商業儲備,增加儲備品種及儲備數量,推動儲備模式創新。增強市場應急保供能力,建立市場應急調控平台和應急保供企業及商品數據庫,及時掌握應急商品產銷和庫存,保障信息暢通傳導和有序調度。對應急保供重點企業實施動態管理,合理規劃設置應急商品集散地和投放網點。探索利用商業保險穩定生活必需品供應機製,推動重要生活必需品生產流通保險產品創新。(省商務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
(十四)完善信息服務體係。
強化大數據在政府內貿流通信息服務中的應用,統籌內貿流通領域行政管理、市場運營、運行分析等數據信息資源,支持開放麵向企業和市場的移動互聯應用,依托省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台,推進部門間信息共享和信息資源開放。開展內貿流通行業中介組織大數據應用創新試點,支持行業中介組織開展大數據推廣應用,探索建立中介組織和市場主體數據服務交換機製。依托商務係統生活必需品、重要生產資料、重點流通企業和信息泵等監測係統,開展內貿流通行業統計監測,加強市場運行分析和預測預警,提高市場調控和公共信息服務的預見性和針對性。完善內貿流通數據統計調查製度,探索綜合統計與部門統計協作機製,強化統計監測製度執行剛性。(省商務廳、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工商局、質監局、統計局、地稅局,省國稅局)
五、建立健全內貿流通規製體係
(十五)健全內貿流通地方法規體係。
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完善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法律的配套法規製度,進一步規範市場競爭行為。推動及時修訂、廢止不適應內貿流通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建立公開透明的行業規則和政府審批監管體係。在地方立法權限內積極開展農產品流通體係立法研究,探索電子商務等新型商業模式知識產權立法。(省法製辦、發展改革委、農業廳、商務廳、知識產權局)
(十六)提升監管執法效能。
做好商務領域綜合行政執法體製改革試點工作。結合全省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總體部署,統籌推進內貿流通領域執法體製創新。按照內貿流通業特點,明確執法層級,充實基層一線執法監管力量。嚴格實行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考核等管理製度,加強重大行政執法決定合法性審查,探索建立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規範內貿流通領域行政執法。發揮“12312”公共服務熱線作用,健全舉報投訴服務網絡,完善受理、辦理、轉辦和督辦機製。(省商務廳、編辦、法製辦)
深化市場監管方式改革,加強商務執法跨區域協作和跨層級銜接配合,創新執法方式,推廣以隨機抽查為重點的日常監管製度。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堅持日常監管與專項治理相結合。鼓勵市場監管部門與行業協會、專業機構互動,引入社會監督力量。強化商務執法信息化建設,探索實行“互聯網+商務執法”,逐步實現執法信息網上錄入、執法程序網上流轉、執法活動網上監督、執法情況網上查詢的全流程監管模式,推進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提高監管執法效率。創新企業產品質量執法檢查方式,推行企業產品質量承諾製度。(省商務廳、工商局、農業廳、質監局、食品藥品監管局)
(十七)加強內貿流通標準化建設。
健全內貿流通標準體係。加強重點領域標準申報和製修訂工作,擴大標準覆蓋麵,增強實效性。支持鼓勵骨幹企業、社會組織主導或參與電子商務、商貿物流等相關標準製修訂,逐步建立健全多層級、廣覆蓋、適用性強的內貿流通標準體係。提高內貿流通標準應用水平,支持企業采用國外先進標準進行組織生產和管理。充分發揮標準化技術機構的支撐作用,加快內貿流通標準管理信息化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內貿流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TC/SC)落戶廣東,加快省級內貿流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建設步伐。加強各類標準在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市場準入、執法監督中的應用。(省質監局、發展改革委、商務廳、工商局)
推進商貿物流標準化試點。加快推進廣州、佛山、東莞、中山、肇慶市開展國家物流標準化試點。以托盤標準化及循環共用為切入點,促進標準化托盤推廣應用,加快與標準化托盤配套的倉儲和配送設施設備的更新改造,提升標準化托盤運營服務商跨區域服務能力,實現生產、運輸、倉儲、配送、銷售等環節標準化托盤無縫對接和共用,提高物流運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積極爭取將試點範圍從托盤標準化擴展到包裝、編碼等領域。發揮大型物流企業、生產企業、零售企業作用,探索物流標準化應用和推廣模式。探索開展農產品冷鏈標準化示範工作。(省商務廳、財政廳、質監局)
(十八)加快內貿流通信用體係建設。
推動建立行政管理信息共享機製。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推廣工作為基礎,依托省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台,建立覆蓋全省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係統。完善企業信息公示平台建設,整合信用數據,拓展公示內容覆蓋範圍,並通過“信用廣東網”依法公開。實施“商務誠信建設重點推進行動計劃”,完善企業信用監管製度,出台規範企業年度報告、經營異常名錄、抽查等實施辦法,促進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製度建設。(省發展改革委、商務廳、工商局、地稅局,省國稅局,人行廣州分行)
推動商務誠信建設。開展廣東商務誠信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試點,出台標準規範,建立完善工作機製和管理製度。整合共享行政管理、市場化、專業化評價等信息,打造政府主導、社會共建、“互聯網+誠信服務”的商務誠信平台,為社會提供商務誠信服務。引導建立市場化綜合信用評價機製。推動物流企業建立基於誠信交易單數、糾紛處理指標的信用等級評價。引導零售企業開展商品質量、服務水平、購物環境等消費體驗評價。探索建立第三方信用評價機製,創新信用產品和服務,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具有信譽搜索、同類對比等功能的綜合評價服務。組織開展商貿流通企業誠信大講堂、信用高峰論壇等宣傳活動,大力營造“誠信興商”氛圍。(省商務廳,省委宣傳部,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工商局、質監局)
六、優化內貿流通發展環境
(十九)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加快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在內貿流通領域行政管理職責,深化內貿流通領域行政審批製度改革,大力推行行政許可標準化,加快製定行政許可辦事指南和業務手冊,依法規範受理範圍、申請材料、審批條件、辦理時限等。健全內貿流通領域負麵清單製度,依法界定內貿流通領域經營活動審批、資質資格認定等行政許可事項並實行目錄管理。推廣“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模式,采取“一站式”告知、辦事工作日等製度。深化商事製度改革,便利內貿流通市場準入,鼓勵各地根據實際情況,依法完善相關政策,按照主體自願的原則,引導有條件的個體工商戶轉為企業。(省編辦、發展改革委、商務廳、工商局、法製辦)
(二十)完善部門間協作機製。
充分發揮各級商務主管部門統籌協調作用,探索建立適應現代流通業發展的行政運行體製和大流通部門間協調機製,強化跨部門聯動配合,提升監管效能和服務水平。重點加強對電子商務、商貿物流、農產品市場建設等領域規劃和政策的統籌協調。(省商務廳、編辦,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
(二十一)增強內貿流通支持能力。
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充分發揮各級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內貿流通領域,加大對中小流通企業的金融支持。推動各類資金通過股權交易中心、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等直接與企業對接。指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支持銀行類金融機構積極穩妥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創業擔保貸款等業務,鼓勵符合條件的交易場所依法開展股權眾籌融資試點,推廣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台應用,增加對內貿流通企業的金融供給。在有效管控風險的前提下,發展商圈融資、供應鏈融資,優化小微商貿流通企業融資環境,降低融資成本。加快推進全省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和融資對接平台建設,創設線上融資對接模式,為企業融資提供便利。(省金融辦,人行廣州分行,省財政廳、科技廳、商務廳)
健全支撐服務體係。著力營造良好的創業發展環境,支持電子商務類企業享受政府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推動現代物流、在線支付等電子商務服務體係建設。加快推進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電子商務特色創業孵化基地,推進相關配套服務創新。加強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力度和對外交流合作,支持發展校企合作、商學結合等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引進電子商務領軍人才和團隊,提升我省電子商務行業水平。建立完善全省電子商務統計調查製度,提升行業發展分析研判能力。(省商務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農業廳、工商局、質監局、統計局、供銷社)
(二十二)充分發揮行業商協會作用。
推進內貿流通領域行業協會商會改革,厘清與行政機關的職能邊界。創新行業協會商會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健全社團法人治理結構,完善以章程為核心的內部管理製度。支持行業商協會加快發展,指導行業協會商會加強自身建設,擴大協會企業覆蓋麵和代表性,進一步發揮其在內貿流通規劃、標準製訂、資質評價、行業統計、自律約束等方麵作用,提升行業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完善服務目錄,公開購買程序,推進行業商協會更好地承接政府職能。(省民政廳、編辦、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商務廳、法製辦)
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推進內貿流通現代化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工作,切實加強內貿流通領域政策法規和規劃的貫徹實施,並結合實際製訂具體工作方案,細化工作措施,認真組織實施。省商務廳要加強工作統籌,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工作協調和督查機製,主動開展跟蹤指導和督促檢查,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發現的問題,總結推廣各地各部門好的經驗做法,重要工作情況及時報告省政府和商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