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商務局 政策法規及解讀 關於加快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發展的決定
關於加快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發展的決定
來源:梅州招商網   時間:2011-06-07 11:51:18   瀏覽:-
字號:

(梅市發[2010]49號)

中共梅州市委 梅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發展的決定

20101117日)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亚搏app下载安装 關於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粵發〔20084號)和中共梅州市委五屆七次全會精神,加快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以下簡稱廣梅產業轉移園)的發展,推動梅州綠色的經濟崛起,特作出如下決定。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

  1.重大意義。廣梅產業轉移園是我市戰略產業聚集的重要平台,也是加快我市綠色的經濟崛起的增長極。全力推動廣梅產業轉移園大開發、大提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梅州綠色的經濟崛起的重要舉措,是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梅州提檔進位的現實需要,是集中優勢資源、培育梅州戰略產業的必然選擇。全市上下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一步統一認識、解放思想,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隻爭朝夕、破難攻堅,敢為人先、勇於創新,以積極主動的姿態、高效務實的作風、堅強有力的舉措,全力推進廣梅產業轉移園的開發建設。

  2.指導思想。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生態園區、工業新城的發展定位,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發展、城市化經營、生態效益型開發、城鄉一體化推進的路子,以打造優質產業發展平台、提高招商引資承載力為突破,以先進製造業、電子信息產業、新興產業的集聚發展為主導,以瞄準國內外大市場為重點,以引進生產力骨幹項目和龍頭企業為抓手,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及生活配套設施為支撐,早日把廣梅產業轉移園打造成為全市生態環境美、經濟增長快、創新能力強、投資回報率高、發展前景好的示範區。

  3.發展目標。力爭到2015年,全麵完成22平方公裏(含生態保留區)開發建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85家,工業總產值達到200億元、稅收達到8億元,在園區開發、招商引資、產業集聚、體製創新、新城建設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彰顯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到2020年,主要經濟指標實現翻番,綜合競爭力全麵提升,成為生態良好、產業發展、人口聚集、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工業新城,逐步形成梅州城市附中心。

  4.基本原則。一是市縣(市、區)共建、利益共享。廣梅產業轉移園是市與下轄各縣(市、區)共同建設、共享發展成果的創新園區,各相關單位要有強烈的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舉全市之力共同推動廣梅產業轉移園科學發展;二是規劃先行、同步建設。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嚴格按規劃實行土地的連片開發、基礎設施的整體推進,快速形成承接產業轉移的優質平台和有效載體;三是科學主導、市場運作。發揮黨委政府在園區開發、招商引資中統籌協調和主導作用,政府重點主導發展方向、發展規劃,積極為項目用地、建設到企業生產經營,全程提供優質服務,提供低成本、具有區域競爭優勢的投資環境;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通過加強與國內外大企業合作,吸引更多的投資主體進園成片開發或建設專業園區,創新廣梅產業轉移園的開發模式。

  二、全力抓好廣梅產業轉移園的規劃建設

  5.調整優化空間布局。堅持就近整合與異地整合相結合,積極拓展廣梅產業轉移園發展空間,把梅州經濟開發區納入廣梅產業轉移園的擴園區域,形成廣梅產業轉移園南區(佘江)、北區(梅州經濟開發區)一園兩區的空間布局。

  6.明確規劃控製範圍。廣梅產業轉移園南區(工業新城)規劃控製範圍是:東至梅揭高速公路,南至水口鎮下堡,西至雷公湖,北至佘江鎮區,總麵積47.73平方公裏(含生態保留區);廣梅產業轉移園北區規劃控製範圍是:東至梅縣西陽鎮龍坑村、大塘肚,南至龍坑山地,西至規劃進泮坑40米路麵、現牆地磚廠西麵18米路,北至梅江河,總麵積7.06平方公裏。

  7.科學確定功能分區。綜合一園兩區發展現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學確定一園兩區的功能定位,形成各自的主導產業和區塊特色,構建既有明確主導產業、功能分工,又相互配套、具有聯動效應的發展格局。廣梅產業轉移園南區:重點發展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廣梅產業轉移園北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成為轉移園南區的配套基地、互補園區。

  8.全力加快開發建設。堅持規劃先行,基礎設施同步建設,嚴格按照廣梅產業轉移園的總體規劃和控製性詳細規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利用省產業轉移工業園的政策優勢,發揮省產業轉移競爭性扶持資金的放大效應,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著力破解土地、資金等製約因素,整體推進廣梅產業轉移園土地征用、場地平整、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快推進以汽車配件專業園、客商創業園為重點的園區建設。

  9.完善提升配套功能。加快推進供水、供電、通信、物流、文化、教育、住房、醫療等配套設施建設,全麵提高技術、人才、信息、金融等配套服務水平,切實增強廣梅產業轉移園的承接能力和投資吸引力。加快改造提升佘江中心鎮的服務功能,為廣梅產業轉移園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10.切實保障用地需求。依法做好廣梅產業轉移園規劃控製區的土地控製,及早做好規劃區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加緊做好開發用地的報批工作,采取土地置換、土地使用權變更等方式盤活廣梅產業轉移園用地。廣梅產業轉移園耕地占補指標和建設用地指標在全市範圍內優先平衡、保障供給。積極爭取使用國家、省重大項目用地計劃指標,對發展空間大、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廣梅產業轉移園產業發展方向的優質項目,優先安排用地。強化土地儲備,采取一次性征收的方式依法強勢推進征地拆遷安置工作。加強廣梅產業轉移園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嚴格控製進園企業容積率和企業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的用地比例,發揮土地資源的最大效益。

  11.加強節能環保工作。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節能法規政策,切實加強廣梅產業轉移園環保和節能基礎設施建設,嚴格執行環保三同時製度,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管理,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對廣梅產業轉移園實行環境保護責任考核和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嚴格執行廣梅產業轉移園企業準入條件和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嚴禁引進製革、漂染、電鍍、化工、造紙等重汙染和廢水排放量大、含有毒有害的一類汙染物和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排放項目及高能耗項目。

  三、強力抓好廣梅產業轉移園的招商引資

  12.完善優惠政策。修訂完善廣梅產業轉移園吸引外來投資優惠政策。對廣梅產業轉移園重點引進的重大項目,需要實行特殊優惠的,由企業提出申請,廣梅產業轉移園管委會提出方案,報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決定。申請實行特殊優惠的項目,其前提必須是對廣梅產業轉移園完善產業鏈、增強主導產業集聚具有突出貢獻的項目,或高新科技項目,或總部整體轉移的項目。

  13.主攻重大項目。按照產業高端化、高新化的要求,圍繞廣梅產業轉移園主導產業集聚發展,瞄準珠三角、長三角、海西經濟區、港澳台和新能源集聚區等國際國內大市場,策劃項目專業招商和專題招商,加大產業招商力度,大力實施鄉賢回鄉創業工程,主動承接高新技術產業的直接轉移、總部經濟的整體轉移,著力引進一批績優型、科技型項目,力爭在引進世界和中國500強、央企、大型國企、行業龍頭企業等實力型企業上取得新突破。

  對符合廣梅產業轉移園主導產業的高科技項目、億元以上項目,落實領導專人跟蹤服務。

  14.強化項目審核。製訂出台廣梅產業轉移園工業投資項目評審及管理辦法,健全完善進園項目評估預審製度。對擬進入廣梅產業轉移園的項目從產業方向、用地規模、環境保護、節能評估、投資密度(強度)、建設計劃、產能水平、財稅貢獻能力和合作條件等方麵,進行嚴格的審查評估和前置把關,切實增強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確保引進項目優質高效。

  15.集聚全市力量。充分調動全市的力量和資源,推動廣梅產業轉移園的招商引資。製訂出台全市招商引資績效考核辦法,把縣(市、區)、市直單位、市屬駐外專業招商隊對廣梅產業轉移園的招商引資納入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完善招商引資激勵機製,在不違背有關政策的前提下,對引進生產性項目的引資人予以獎勵。

  四、努力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

  16.降低貨物運輸成本。實施分類引導,降低物流成本;引進大型物流公司和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建設物流中心。在廣梅產業轉移園吸引外來投資優惠辦法規定的財政扶持資金中,安排大部分給企業補貼物流運輸費用。

  17.降低用水用電成本。廣梅產業轉移園用水最高不超過1.2/立方米(不含汙水處理費)。工業用電電價按省物價部門批準的目錄電價執行,對企業繳納的城市建設附加費由市財政給予相應的補貼。企業在繳納生產環節稅收的次年11日起3年內,在廣梅產業轉移園吸引外來投資優惠辦法規定的財政扶持資金中,安排適當數額給予每千瓦時0.05元的電費補貼。

  18.降低企業用工成本。在務工人員合法權益得到維護的前提下,企業可以按上年度全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為繳納基數,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

對已辦理參保手續並繳交養老保險費的企業,在20141231日前,市財政給予個人繳納部分每人每月40元補貼,給予單位繳納部分每人每月20元補貼。

  19.減輕企業規費負擔。對進入廣梅產業轉移園的生產性企業和擴建的生產性企業,在項目立項到繳納生產環節稅收後5年內,除國家規定統一征收的稅費外,推行零收費區的做法,不再對入園企業征收任何地方性收費。一些確需消耗物資的檢測項目等服務性收費,對企業實行免、減收費,由收費單位根據成本費用報市政府,由市財政給予適當的補貼。

  五、切實保障企業的用工需求

  20.吸引外來人員到廣梅產業轉移園務工。廣梅產業轉移園企業的優秀務工人員,可按農民工積分製入戶城鎮的規定,辦理入戶城鎮手續,其子女就讀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由教育部門按就近入學的原則統一安排,並一律免收借讀費和政策規定之外的任何費用;對引進的具有中級職稱以上和在廣梅產業轉移園企業擔任中層管理以上的技術和管理人才,不論工作時間長短均可在就業城鎮入戶,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隨遷;對企業引進人才的子女,需在本市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就讀的,由教育部門按就近入學的原則統一安排,並一律免收借讀費和政策規定之外的任何費用。

  21.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需求。在廣梅產業轉移園務工3年以上,依法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並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備案,年齡在23周歲至35周歲且無自有住房的已婚人員,可申購由政府統一建設的務工人員公寓。

  22.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引導。加強對廣梅產業轉移園務工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免費為廣梅產業轉移園企業培訓員工1次以上。建立校企合作機製,加強職業技能教育和就業引導,推行訂單式培訓,依托全市重點高、中等職業(技工)學校,大力培養實用型、操作型技工隊伍,切實保障企業用工需求。

  23.加大對企業人才智力的支持力度。有關部門每年至少要免費為廣梅產業轉移園企業舉辦各類人才招聘會2次以上,並根據企業需求開展人事、勞務代理服務。廣梅產業轉移園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申報和評定專業技術職稱,與本市其他非國有企業一視同仁。對引進到廣梅產業轉移園工作的高層次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按梅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實施高層次人才享受政府津貼製度的意見(試行)》(梅市府〔200750號)、《印發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實施辦法的通知》(梅市府〔200923號)的規定,給予享受特殊津貼和獎勵。積極為廣梅產業轉移園企業申報引進外國專家和先進技術、選送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到國(境)內外進修培訓,並在項目和資金上給予支持。

  六、優化廣梅產業轉移園的投資環境

  24.改革行政審批。將事前審批與事後監管並重,將各部門分散的串聯審批改革為市行政服務中心的並聯審批。建立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牽頭、市直相關職能部門參與的項目開工預審製度,對通過預審的建設項目,發給《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工程驗收實行由廣梅產業轉移園管委會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的共同驗收製度。

  對符合有關設立登記規定、需取得而尚未取得前置審批的廣梅產業轉移園的企業,可核發籌建營業執照,待取得前置審批許可證後,辦理企業營業執照變更登記。工商核準登記可實行換照製,認可原注冊登記的有效性,對企業名稱和住所進行變更登記,換發營業執照。

  25.提高政務效率。實行一個中心服務投資者,一條龍審批項目,一個窗口受理投訴,一個口子收取行政規費。

  26.優化通關服務。海關要全麵推行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通關模式。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要改革檢管模式,加快口岸通關服務,積極推進電子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建設,提供一條龍的口岸服務。

  27.營造安居環境。廣梅產業轉移園企業高管人員(董事長、副董事長,董事,總經理、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總會計師),在本市中心城區(含市內各縣城)和廣梅產業轉移園內購買住房的,由市財政給予一定數額的補貼。

在新增企業的工業用地範圍內,允許7%的工業用地用於行政辦公及生活服務設施建設,按照工業用地價格供地。

  28.健全服務體係。加快環評、安評、圖審、會計、信息服務、知識產權、投融資擔保、資產評估、信用評價、法律服務、就業服務等社會中介服務體係建設,為廣梅產業轉移園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中介服務。

  29.規範執法行為。大力推行行政執法責任製,減少多頭檢查,嚴禁重複檢查、重複檢測;從嚴控製對廣梅產業轉移園和進園企業的檢查、考核和調研、考察活動;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指定施工隊伍、不得指定產品、不得指定中介服務機構、不得漫天要價;嚴禁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對違法違紀行為,一經查實,嚴肅追究單位主要負責人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30.鼓勵科技創新。廣泛開展科技強企、科技興園活動,鼓勵企業設立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創業中心等科技創新載體,加大創新研發投入,加快培育一批集研發、設計、製造於一體的科技型骨幹企業,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廣梅產業轉移園可持續發展。從2011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以上專項資金,扶持廣梅產業轉移園企業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和產業結構優化項目。

  七、完善廣梅產業轉移園的體製機製

  31.明確管理職能。重新核定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廣梅產業轉移園管委會)、梅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招商局的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製,整合梅州高新區管委會、梅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的力量,按照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的原則,建立統一、權威、高效的廣梅產業轉移園管理機構,統攬廣梅產業轉移園南區、北區的開發、建設、管理和招商引資工作。廣梅產業轉移園管委會為市政府派出機構(由市編辦向省爭取),與梅州高新區管委會合署辦公,其內設機構、人員編製按規定程序報市機構編製委員會確定;其下轄直屬企業1個:梅州市產業轉移工業園投資開發有限公司。

依法授予廣梅產業轉移園管委會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和相關的行政管理權限。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外,市有關職能部門在廣梅產業轉移園設有分支機構或派出機構的,要將本部門行政審批權限下放到分支機構或派出機構;市有關部門在廣梅產業轉移園未設有分支機構或派出機構的,其行政審批權由廣梅產業轉移園管委會以相關部門的名義代理行使。土地管理權限按現行法律法規執行。對法律法規規定不能賦予廣梅產業轉移園的專屬經濟和行政管理權限,由市行政服務中心集中辦理。對下放到廣梅產業轉移園的管理審批權限中需上報國家和省審批的事項,由市直相關部門見章蓋章,即時辦理換文上報。市直各職能部門要按照本《決定》的要求,抓緊做好相關職能的移交銜接工作,不打折扣,不搞截留,確保廣梅產業轉移園各項管理職能及時到位,真正實現園區的事園區辦

  32.加強派駐工作。市職能部門要積極爭取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在廣梅產業轉移園內設立分支機構或派出機構,負責相關業務。公安部門在廣梅產業轉移園設立派出所。市職能部門在廣梅產業轉移園設立的分支機構或派出機構,接受派駐(派出)單位和廣梅產業轉移園管委會的雙重領導,業務上接受派駐(派出)單位的指導,日常工作由廣梅產業轉移園管委會統一管理;其人員、編製按規定程序報市機構編製委員會確定;其人員配備和領導幹部的任免,應征求廣梅產業轉移園管委會的意見。

  33.完善分配體製。從201111日起,各縣(市、區)引進到廣梅產業轉移園南區的企業產生的市級稅收留成部分,剔除稅收征收經費、出口退稅負擔、兌付各項優惠和激勵政策等支出以及廣州市的利益分配後,按64的比例分成,60%歸廣梅產業轉移園,40%歸引資的縣(市、區);各市屬駐外專業招商隊、市直各單位和社會力量等引進到廣梅產業轉移園南區的企業產生的市本級財政收入,剔除稅收征收經費、出口退稅負擔、兌付各項優惠和激勵政策等支出以及廣州市的利益分配後,按64的比例分成,60%歸廣梅產業轉移園,40%歸市財政。

  34.創新融資機製。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資機製,強化土地運作增值,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采取BOTBTTOT等多種方式,鼓勵和引導外資、民資和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廣梅產業轉移園公共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的開發建設。

  八、加強對廣梅產業轉移園的領導和考核

  35.加強領導。實行市委常委會每季度,市政府每2個月和廣梅產業轉移園建設指揮部每月專題研究一次廣梅產業轉移園開發建設、招商引資等工作製度,及時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加強廣梅產業轉移園建設指揮部及其辦公室力量,充分發揮其組織領導作用,切實做好廣梅產業轉移園的資源配置、資金運作、項目建設、土地儲備、企業用工等工作,科學調配全市行政資源和集聚社會資源參與廣梅產業轉移園的開發建設。

  36.落實責任。廣梅產業轉移園內的土地征用、拆遷安置和信訪維穩、社會管理等工作,按屬地管理的原則,分別由興寧、梅縣人民政府負責,所在縣(市)委書記、縣(市)長為第一責任人。對依法依規按時完成征地拆遷任務的縣(市),由市財政按征地拆遷成本總額的5‰給予獎勵;對未能依法依規按時完成征地拆遷任務的,按有關規定對相關縣(市、區)黨委、政府進行問責。廣梅產業轉移園內社會穩定、人口和計劃生育等社會事務,分別由梅縣佘江鎮、興寧市水口鎮負責,由市財政每年對佘江鎮、水口鎮核定給予工作經費。佘江鎮要主動服務廣梅產業轉移園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等第三產業,並統籌抓好佘江墟鎮和新農村的規劃建設,為廣梅產業轉移園的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市直各職能部門和相關縣(市、區)要增強全局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主動服務、超前服務、優質服務,並指定1名副處實職領導聯係廣梅產業轉移園工作,協調解決廣梅產業

轉移園開發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中碰到的困難和問題。

  37.強化考核。製訂廣梅產業轉移園目標責任考核評價辦法,對廣梅產業轉移園的規劃建設、節能環保、入園項目、投資強度、產業集聚、工業增加值、工業稅收等進行全麵考核評價,並將考核結果作為幹部使用的重要依據。

  本《決定》自下發之日起執行。如與本市以前所發文件不一致的,以本《決定》為準。

  (此件發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