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是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也是貫徹實施市委、市政府提出 “全力加快綠色的經濟崛起、建設富庶美麗幸福新梅州”的重要時期,根據《廣東省外經貿發展“十二五”規劃》和《梅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為促進我市外源型經濟加快發展,特製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時期基本情況
“十一五”時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市各級外經貿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人民幣彙率變化和曆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等影響,外經貿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外經貿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主要體現在:
(一)對外貿易實現新跨越
“十一五”期間,全市對外貿易克服國際金融危機、人民幣彙率變化等影響,2010年全市進出口總額突破10億美元大關,達到11.7億美元,年均增長26.5%,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3.6個百分點,連續4年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外貿出口提前2年完成“十一五”出口5億美元的目標,2010年達到9.5億美元,年均增長25.1%,一般貿易出口占73%。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機電產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從2005年的25.8%提高到2010年的38.8%,機電產品、陶瓷、橡膠製品、家具、工藝品等五大商品成為我市出口主導產品。外經貿經營主體不斷壯大。2010年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315家,比2005年增加了128家,特別是卡萊橡膠、線藝通信進出口總值分別達到1.76億美元和1.63億美元,實現我市進出口超億美元企業“零”的突破。新興市場開拓不斷進步。2010年對東盟、拉美洲、非洲等新興市場出口比重分別為7.3%、5.3%和3.1%,比2005年分別提高了1.6、1.8和0.3個百分點,新增對中東市場出口。科技興貿和品牌建設取得新進展。至2010年底,獲得省外經貿廳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企業共有17家;注冊商標84個,比2005年增加68個;境外注冊商標27個,實現零的突破;外向型企業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1個,比2005年增加9個。
(二)利用外資實現新成效
“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批準合同外資金額12.5億美元,是“十五”時期的1.5倍;累計實際使用外資4.9億美元,與“十五”時期基本持平(因統計口徑不同,實際上有一定幅度增長)。外商投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外資投向三產結構從2005年的4:81:15調整為2010年的12:42:46。世界500強高盛集團公司投資參股我市威華股份有限公司。
(三)“走出去”戰略實現新突破
“十一五”期間我市設立境外投資企業3家,結束了我市從1985年以來至2004年近二十年間沒有設立境外投資企業的曆史,其中,香港2家、為貿易公司,尼日利亞1家、為生產性企業。涉及行業為貿易和醫藥。累計外派勞務人員200多人,主要派出國家和地區為香港、澳門、賽班島。現外派勞務合同已全部結束。
(四)加工貿易實現新發展
“十一五”期間,我市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工貿易得到快速發展,2010年全市加工貿易進出口3.7億美元,年均增長41.7%,高於全市年均增幅15.2個百分點,占全市比重由2005年的18%提高到2010年的31%。外商投資企業成為我市加工貿易發展的主力軍,2010年底加工貿易企業有56家,外商投資企業占82%;2010年全市機電、橡膠製品加工貿易出口分別為11956萬美元和12169萬美元,占全市加工貿易出口的46.5%和47.3%,成為我市加工貿易的主導產業。
二、“十二五”時期麵臨的形勢
未來五年,外經貿發展麵臨的國際和國內環境將發生複雜而深刻的變化,特別是我市全力加快綠色的經濟崛起,外經貿發展麵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一)發展機遇
從國際看:未來五年經濟全球化大趨勢不會改變,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經濟緩慢複蘇,投資和需求逐步恢複,全球經濟格局與增長模式深度調整,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孕育新的突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強勁,為我市外經貿利用新資源,開辟新市場,拓展了新領域。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根本改變,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穩步提升,為外經貿的發展贏得了更大的主動權和空間。國家將在繼續保持宏觀政策相對穩定的基礎上,著力推進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和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轉變外經貿發展方式創造了條件。
從梅州看:
——發展思路明晰。新的時期,梅州依托生態和文化這兩大獨特的資源稟賦,製定實施了《加快綠色的經濟崛起的決定》,“綠色崛起、科學發展”的戰略發展思路更加清晰、深入人心,找準了發展方向,明確了發展定位。
——區位環境根本性改變帶來重大機遇。今後我省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是東西北地區,同時,國家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帶來的機遇,我市是國家和省重大政策的受益者。梅州已被列入國家公路運輸樞紐規劃,構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鐵路、機場、水路等為重點的區域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係,推動梅州加速構建閩粵贛三邊的現代化交通樞紐,梅州將一躍成為內陸與沿海過渡地帶的次沿海地區,昔日地處偏僻的區位劣勢即將變為連結泛珠三角、海峽西岸區域的獨特區位優勢。
——“雙轉移”戰略的實施帶來巨大機會。“雙轉移”作為今後我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措施將長期堅持。珠三角產業將加快向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轉型,有相當部分產業要向東西北地區轉移,加上國家級中心城市廣州的對口幫扶,為我市未來的發展帶來巨大機會,有利於促進我市加快汽車配件、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和礦業、建材等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有利於促進區域產業的重新構造。
(二)麵臨挑戰
未來五年,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大趨勢不會改變,但麵臨一係列新考驗;世界經濟有望繼續複蘇,但不確定因素仍較多;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新一輪國際競爭日趨激烈。
經過“十一五”時期的快速發展,我市外經貿事業打下一定的基礎,但我市外經貿中長期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仍然突出,麵臨的困難和問題較多,主要表現在:
——我市的工業基礎較差,大部分行業產業鏈不完整、不配套,發展上下遊產業,延長產業鏈,麵臨諸多困難,產業配套成本較大,吸收外資投向工業項目和擴大外貿出口難度仍較大。
——我市外經貿總量小,對全市經濟帶動作用不強。外貿增長方式比較粗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商品及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均很小,傳統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不強;吸收利用外資的大項目少且平均規模較小,缺乏對財稅增長貢獻大、對產業發展帶動能力強的項目。
——外向型企業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差。
——各縣(市、區)發展不平衡,外經貿發展麵臨著資源、技術、人才、體製等製約。
三、 “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突出“全力加快綠色的經濟崛起,建設富庶美麗幸福新梅州”這一核心,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年大提速、五年上台階、十年大跨越”的發展目標,在全球經濟格局變革中把握機遇、應對挑戰,以國際視野、戰略思維謀劃外經貿戰略轉型,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努力開拓國內外市場,加大促調整、促轉型、促創新工作力度,做大外經貿總量,提升國際競爭力,為促進外經貿實現跨越式發展,加快我市綠色的經濟崛起作出更大貢獻。
(二)主要目標
“十二五”期間,力爭我市外經貿實現“八個轉變”:
——從以內源型經濟為主,向兩種資源、兩種市場並重轉變,全市外向型經濟總量占全市GDP的比重得到進一步提高;
——從以麵上招商、投資推廣為主,向園區招商、產業招商、專業招商和招大商、招好商轉變;
——從倚重一般貿易,向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服務貿易協調發展轉變;
——從依靠傳統出口產業支撐,向建設綠色現代出口產業體係轉變;
——從依靠香港歐美等傳統市場,向積極發展東盟、中東、南美等新興市場為主的市場多元化轉變;
——從以較低層次出口產品為主,向發展自主品牌、技術含量較高的高附加值產品轉變;
——從以發展對外貿易為主,向對外貿易與對外經濟合作和交流、構建開放發展新格局轉變;
——從倚重個別外經貿重點區域,向全市各縣(市、區)協調發展轉變。
對外貿易目標:力爭到2015年,全市進出口總額23億美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15%左右,其中出口18億美元、年均增長15%左右,進口5億美元、年均增長15%左右。力爭電子信息、汽車配件、電聲、陶瓷、工藝品、綠色農產品、家具和輕紡產品等八大特色產業出口基地的出口占全市出口總值比重由63%提高到80%。鞏固提高梅縣、豐順兩大進出口超億美元重點地區,大力發展大埔、興寧、五華、平遠、梅江區、蕉嶺等進出口潛力地區。重點支持工業園區企業開展對外貿易,打造外貿進出口新的增長極。力爭農產品、自主品牌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總額比重有進一步提高。新增進出口超億美元企業2-3家。
吸收外資目標:“十二五”期間,力爭我市吸收外資增長幅度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年均實際吸收外資穩定在1億美元以上,製造業吸收外資比重進一步提高,力爭新增投資超千萬美元的項目5-10個和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2個。
四、 “十二五”時期的工作重點
圍繞我市外經貿發展“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將重點推進以下幾項工作:
(一)以招商引資為重點,提高吸收利用外資水平
1、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圍繞“綠色的經濟崛起”戰略,不斷轉變招商引資理念,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堅持有選擇性的招大商、招好商,加大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旅遊先鋒產業等吸收利用外資工作力度。麵向世界500強和大型外資企業,在汽車零部件製造、金屬機械加工、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和現代服務業等方麵,重點開展專業招商、專題招商、產業招商、園區招商和以商引商,突出產業集群,延長產業鏈,促進我市產業轉型升級。深化和擴大港澳台合作,加快融入海西經濟區,提升經貿合作質量和水平。抓住我市列入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的契機,進一步促進文化產業的對外開放。積極引導金融、教育、醫療、體育、物流等領域引進優質資源,提高服務業國際化服務水平。在鞏固和提升吸收利用港澳台資的同時,麵向日、韓和東南亞地區,拓展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招商引資渠道,提高吸收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
2、加強投資促進工作。大力宣傳和貫徹落實好國家吸收利用外資政策,按照《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要求,積極做好外資投向的引導、服務工作。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經貿交流活動,通過各種形式、渠道加大宣傳推介力度,不斷提升和擴大我市的對外影響。夯實投資促進基礎。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做好符合我市主導發展產業、重點發展行業對外招商項目的策劃、篩選、包裝和推介工作;加強與省外經貿廳,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及港澳台工商業界商協會、投資促進機構、客屬社團、重點知名客商等的溝通聯係,努力構建緊密有效的協調聯絡機製;充分運用“梅州外經貿信息網”、“網上投洽會”等網絡平台資源,做好吸收利用外資政策、投資環境展示、招商項目信息、資料發布等工作,積極開展網上招商。
3、促進外商投資穩定發展。注重完善投資軟環境,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企業的主動性,積極幫助、協調解決企業困難、問題;加強政策引導,鼓勵企業增資擴產,做大做強;加強安全生產,努力構建和諧勞資關係。
(二)以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為重點,促進對外貿易更大發展
1、發展壯大對外貿易總量。引導民營企業開展自營進出口業務,支持有條件企業通過重組、股份製改造、上市等方式做大做強,培育一批外貿骨幹龍頭企業。圍繞打造綠色現代產業基地,加大對電子信息、汽配、電聲、陶瓷、工藝、綠色農產品、家具、輕紡等八大出口產業基地的扶持力度,鼓勵和引導出口企業加快產品的升級換代,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促進機電、陶瓷、工藝、橡膠、家具等本地特色產業平穩較快發展,努力提高農產品及深加工產品的自營出口比重。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國(境)內外專業展會和運用電子商務,靈活運用區域性優惠原產地政策、投保出口信保、貿易融資等手段,多渠道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積極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
2、加快推進科技興貿和品牌建設。積極引導和鼓勵出口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加強新產品研發、專利申報和有關國際認證等工作,大力扶持有條件和有實力的企業盡快建立工程研發中心和產品檢測中心,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的檔次和質量;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積極支持、鼓勵企業進行境內外商標注冊、創建自主出口品牌,特別是對省外經貿廳認定的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企業進行跟蹤和幫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申報商務部培育的出口名牌,進一步擴大自主品牌產品出口。
3、積極擴大進口。重點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我市急需的能源、資源、重要原材料和消費品的進口,支持列入國家和省重點鼓勵進口目錄的產品和技術,充分發揮進口對我市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
(三)以促進轉型升級為重點,提高加工貿易發展質量
1、積極承接加工貿易產業轉移。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亚搏app下载安装 關於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主動承接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發揮我市資源優勢,依托產業園區,圍繞產業配套,延長產業鏈,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提高我市的加工製造能力。
2、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貫徹落實省政府《關於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若幹意見》,支持和鼓勵現有加工貿易企業把更高的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製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市。加快對國外先進生產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加工貿易企業節能環保低碳發展水平。積極推進加工貿易企業創建自主品牌,鼓勵設立研發機構,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提高委托設計和自主品牌混合生產加工貿易出口比重,擴大加工貿易出口規模。同時,積極推動加工貿易轉內銷,開拓國內市場。
(四)以提升企業發展能力為重點,積極穩妥實施“走出去”戰略
1、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走出去”。 加強與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進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溝通和協調,落實各級政府扶持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有實力、有條件的企業(集團),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將“走出去”作為提高跨國經營能力的重要途徑,製訂海外發展戰略,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和符合國際慣例的管理機製。
2、建立“走出去”服務體係。加強國內外業務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培育“走出去”發展的人才隊伍。增強服務意識,把貫徹 “走出去”戰略、為企業“走出去”服務,作為加速我市經濟國際化進程、搶占新一輪經濟競爭製高點的戰略舉措來抓。建立“走出去”協調工作機製和應急機製。
(五)以改善公共服務為重點,進一步優化投資營商環境
1、加強政策引導。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省和市政府促進外經貿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完善外經貿發展的促進政策,根據外經貿發展情況,適時調整扶持政策,形成財政支持外經貿發展的長效機製。
2、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充分發揮外經貿聯席會議作用,進一步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合力,研究解決外經貿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加強與銀行、出口信保公司等金融部門的溝通聯係,大力推進銀貿、信貿合作,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創新貿易融資產品,支持外經貿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擴大重點市場、重點商品、重點產業的出口保險業務,進一步提高出口信保對一般貿易出口的覆蓋率,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建立健全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協調機製,提高國際貿易摩擦應對能力,促進公平貿易。發揮商協會的行業協調和橋梁紐帶作用,推動行業有序競爭和穩定發展。
3、加強口岸大通關建設。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保稅倉庫、進出口快件監管中心等保稅物流、園區通關一體化建設,完善電子口岸網上審批係統。推行“屬地申報、口岸驗放”通關模式,落實對AA、A類企業的通關優惠政策,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
4、加強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建設。進一步加強梅州外經貿信息網站建設,以及借助廣東易發網、地方商務文窗,及時為外經貿企業提供外經貿政務動態、政策變化、市場商機等信息,幫助企業及時了解掌握國內外經濟信息和政策動向,適時調整經營策略。
(六)以加強隊伍建設為重點,為外經貿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通過創新外經貿人才引進機製、培養機製、選拔任用機製、激勵保障機製和人才協調聯動機製,積極組織落實市有關工業企業高級人才獎勵政策,加強政治理論、業務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建立一支有較全麵行政管理和涉外法律知識、對經濟形勢具有較強分析判斷能力、熟悉世貿規則的複合型的外經貿專業人才隊伍。
2011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