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14年1-11月全市進出口119.1億元、比增25.3%,增幅高於全國(2.2%)和全省(-4.2%),居全省第1位。其中,出口102.5億元、比增23.2%,高於全國(4.4%)和全省(-1.3%);進口16.7億元、比增40.8%,高於全國(-0.4%)和全省(-8.2%)。
按美元計價,全市進出口總值193891萬美元、比增26.7%,高於全國(3.4%)和全省(-3%)。其中,出口166787萬美元、比增24.4%,高於全國(5.7%)和全省(-0.1%);進口27104萬美元、比增42.4%,高於全國(0.8%)和全省(-7.1%)。
全市新批136宗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合同外資金額37228萬美元,比降10.3%;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973萬美元,比增18.6%。
一、對外貿易情況
一是一般貿易出口強勁增長。1-11月,一般貿易累計出口135131萬美元,比增31%,占全市出口總值的81%;加工貿易累計出口31653萬美元,比增3.9%。
二是五大商品出口“四增一減”,占全市出口總額的83.9%。1-11月,陶瓷、機電、家具、工藝品出口同比分別增長27.7%、25.4%、26.1%和5%。橡膠製品出口比降6.3%。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2185萬美元,比增40.4%。
三是歐港美日傳統市場增勢良好,主要新興市場出口保持較快增長。1-11月,對歐港日美出口分別增長63.4%、18.5%、12.4%和11.5%。對印度、韓國、中東、非洲和東盟主要新興市場出口分別增長74.6%、63.4%、57.8%、49.8%和10%,對拉美市場出口比降2.7%,
四是外貿龍頭骨幹企業進出口整體發展保持良好態勢。1-11月,40家龍頭骨幹外貿企業累計進出口11.6億美元,占全市進出口的60%,其中進出口額前3位企業線藝、卡萊和培英,分別比增7.5%、比降6.1%和比增18.5%。27家企業進出口保持正增長,其中廣東賽翡、凸版藝彩、誌潔科技、鑫和、聯順昌和彙勝木製品分別增長41倍、64.2%、46.2%、33.3%、23.8%和9.7%。13家企業進出口仍未實現正增長,其中泰昌、裕源和輝勝達進出口分別下降37.7%、36.2%和18.2%。
五是電機和機械製品進口大幅增長。1-11月,五大商品進口快速增長,占全市進口商品82.9%,電機、機械製品、鍾表及其製品和塑料製品分別比增160%、93.9%、17.3%和16.3%。橡膠及其製品進口3964萬美元,比降4.3%。
六是梅江區、蕉嶺、大埔三個縣(區)提前完成外貿任務。梅江區完成全年進度109.2%;蕉嶺和大埔分別完成全年進度的104.3%和100.8%。
二、利用外資情況
一是實際外資穩定增長。1-11月,全市實際使用外資穩定增長,金額達11973萬美元,比增18.6 %。今年新批的大項目和增資項目如期出資履約,如廣晟稀土、粵海水務、保儀生態等已陸續出資。
二是各縣(市、區)完成吸收外資工作進度不平衡。在合同外資方麵,梅江區、興寧市、蕉嶺縣、五華縣達到工作進度要求,其他四縣(區)未達到預期目標進度;在實際使用外資方麵,梅江區、蕉嶺縣、豐順縣達到工作進度要求,其他五縣(市、區)未達到預期目標進度。
三是第二、三產業吸收利用外資占主導地位。1-11月,第一產業合同外資金額13921萬美元,實際使用外資945萬美元,分別占全市總量的37.4%和7.9%;第二產業合同外資金額15900萬美元,實際使用外資4972萬美元,分別占全市總量的42.7%和41.5%;第三產業合同外資金額7407萬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056萬美元,分別占全市總量的19.9%和50.6%。
四是外資來源以香港為主。1-11月,來自香港新批項目合同外資金額36391萬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687萬美元,分別占全市總量的97.7%和80.9%。
三、外商投資企業情況
全市外商投資企業生產經營正常。規模以上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總產值109.31億元,比增5.5%,增幅比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低6.7個百分點。外資企業勞資關係、安全生產基本和諧、正常。
四、政策市場動態
1、自
2、經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審議並報請國務院批準,自
3、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內貿流通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從四個方麵明確十三項政策措施。其中三項政策措施推進現代流通方式發展,一是規範促進電子商務發展。拓展網絡消費領域,推進商務領域大數據信息服務平台建設,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二是加快發展物流配送。加強物流標準化、信息化、專業化、社會化、組織化建設。對經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第三方物流和物流信息平台企業,依法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相關優惠政策。三是大力發展連鎖經營。推進發展直營連鎖,規範發展特許連鎖,引導發展自願連鎖。
4、國務院十大措施緩解企業融資貴。這十項措施非常具體,從監管調整,到拓寬融資渠道、盤活資金存量、豐富增信手段,以及對金融機構自身管理提出要求,形成了降低融資成本的政策體係,將貫穿於“新常態”下經濟結構優化和金融改革之中。
5、《國務院關於修改lt;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gt;的決定》自
6、商務部
7、商務部、海關總署公布《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自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