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區以建設農村電商示範區推進城鄉互聯互動為抓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近年來,梅縣區抓住農村綜合改革的有利契機,推動完善三級農村電商服務體係,建設農村電商服務站點,以“樂村淘”“村郵樂購”等各類電商平台建設為抓手,暢通產品雙向流通渠道,農村網絡銷售額(量)明顯增加。同時,加大電商人才培訓,培育一批農村青年電商創業帶頭人,電子商務發展創新成果惠及全區農村,開啟扶貧攻堅新路。
2018年廣東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正式公示,梅縣區成功入選。在“互聯網+”越來越熱的當今社會,發展農電商可以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有利於實現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
出台優惠政策 搭建電商平台
梅縣區是農業大縣,具有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優勢。為支持農電商發展,該區政府出台支持農電商發展相關配套措施文件,製定了關於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在2016年至2018年3年期間,區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作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引導資金,用於農村電子商務的扶持、獎勵、培訓以及相關的服務,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發展農村電商,重要的遠不是“賣貨”,而是搭建基礎設施。2014年5月該區政府創辦梅縣區電子商務產業園後,充分發揮園區效應,統一整合資源,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目前引進了雲電商基金、阿裏巴巴跨境貿易、京東、廣東引領、客家村鎮銀行金融服務中心等62家電商企業進駐園區。“村郵樂購”“樂村淘”等全國知名農電商平台的進駐,更是讓村民可以把當地農產品、手工藝品等輸出去,增加收入。
梅縣區科工商務局副局長黃偉東說,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要積極落實該區關於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探索“互聯網+農村”“互聯網+現代農業”,完善鎮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運營,推進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建設。目前,該區的省定32個貧困村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已相繼建設完成,接下來將不斷完善服務點的服務功能。
免費教育培訓激勵自主創業
要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人才至關重要,“引進”和“培養”是唯一路子。然而現有的農村條件,引進電商人才非常艱難。當務之急,加大力度對農村地區進行電商專業化人才培訓,盡快彌補短板,成為必然選擇。
梅縣區以爭創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為契機,以服務精準扶貧為中心,積極培養電商人才。至2017年共開展各種培訓會87場次,培訓各種電商人才達5000人次,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這幾年有了電商平台,我家的農產品銷量增加不少。參加政府組織的培訓後,我認為不管怎樣,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斷給自己充電,學習相關電商知識以適應平台的發展,同時要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這樣才可以在電商平台脫穎而出,更快獲得消費者的信賴,建立起好的口碑。”參加過相關培訓的村民黃先生說。
接下來,該區將繼續開展農村電子商務技能和法規培訓,組織電子商務專業論壇,促進網上就業創業,鼓勵農村電子商務企業或網店進行工商注冊登記,力爭五年內幫助1萬人利用互聯網實現創業就業,3000家農戶通過互聯網銷售農產品實現增收創收,實現電商交易額累計100億元。
借力示範效應促進城鄉互動
農村的物產自然資源豐富,由於傳統商業模式的局限性,質優、價格低的農產品卻“難銷”。農村電子商務為農產品銷售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開啟了特色農產品“進城”通道,通過電商促進農業產品的品牌化、產業化,帶動農村電商創業,借力互聯網打造地標特色產品。
梅縣區結合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實際,堅持市場主導和政策推動相結合,示範帶動和全麵發展相結合,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發揮電子商務引領農業發展的作用,服務三農,提高農村運用互聯網開拓市場能力,提升農民生活水平,促進該區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
廣東十記果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接下來將借力“阿裏巴巴淘寶聚劃算聚尋農活動”的示範效應,帶動鎮村積極參與到電子商務發展中來,推進農民發展電子商務參與度。“下來,我區將進一步加強農村電子商務品牌建設,整合農特產品資源,引導各鎮村對本地特色產品開發和培育,將‘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格局與農特產品電子商務有機結合,進一步挖掘客家特色農副產品的網絡銷售,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實現富農惠民。”梅縣區科工商務局局長張雲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