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已歸檔
廣東省委、省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科學謀劃、係統部署、強力推進。可以說,生態文明建設是這幾年省委、省政府重視程度最高、研究部署最多、資金投入最大、責任壓得最實、工作成效最顯著的工作之一。
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2018年以來,廣東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推進,取得顯著成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在抓好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麵展現新的更大作為。廣東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如何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中國環境報記者就此專訪了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馬興瑞。
中國環境報: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要全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並對廣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出明確要求。請問,廣東在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采取了哪些重大舉措?成效如何?
馬興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作出一係列重大決策部署,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我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總書記十分關心廣東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多次提出明確要求,強調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優先位置,探索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子;深圳經濟特區“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抓好韓江流域綜合治理,讓韓江秀水長清。廣東省委、省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科學謀劃、係統部署、強力推進。可以說,生態文明建設是這幾年省委、省政府重視程度最高、研究部署最多、資金投入最大、責任壓得最實、工作成效最顯著的工作之一。
一是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切實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廣東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以全國1.9%的國土麵積承載了全國8.9%的常住人口和10.9%的經濟總量,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重大、任務艱巨。廣東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將汙染防治攻堅戰納入全省“1+1+9”工作部署的重要內容,省委書記李希同誌親自擔任省委生態環境委員會第一主任、省汙染防治攻堅戰第一總指揮、省第一總河長,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抓好生態文明建設。省委、省政府製定出台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係的實施意見,嚴格落實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製和環境保護督察製度,督促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全麵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全麵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體係、河長製湖長製林長製體係,構建起齊抓共管的“大環保”工作格局。
二是以前所未有的投入,持續強化汙染治理和生態建設。汙染治理、生態建設是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使命,這幾年廣東下定決心,持續加大投入。在汙染防治方麵,2018-2020年全省累計落實汙染防治攻堅戰資金4095億元,其中省級財政安排722億元,並安排其他相關環保資金1078億元。在水資源配置和水環境治理方麵,我們謀劃推進珠三角水資源配置、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韓江高陂水利樞紐、粵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引韓濟饒等重大水利工程,總投資超過1900億元。
三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建立健全“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係,在生態保護紅線方麵劃定了1912個陸域和471個海域環境管控單元,陸域生態保護紅線占國土麵積的20.13%,海域生態保護紅線占海域麵積25.49%,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8.66%,珠三角地區率先建成全國首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持續優化產業、能源、交通結構,突出打造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加快推進高鐵、城際軌道、地鐵等綠色交通網絡和海上風電、核電等清潔能源項目建設。“十三五”時期,廣東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22.35%,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單位生產總值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強度累計下降40.6%、40.0%、38.5%和35.0%;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7%,2020年全省單位GDP能耗為0.33噸標準煤/萬元,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3%。
中國環境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推進汙染防治攻堅戰。我們注意到,這幾年廣東在汙染防治方麵力度非常大,成效也非常顯著。請問,廣東有哪些突出的經驗做法可以介紹?
馬興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既是改善環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要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加強大氣、水、土壤汙染綜合治理,持續改善城鄉環境。廣東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印發實施汙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連續三年高規格召開工作推進會,以更大決心、更強信心、更有力舉措,高質量完成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
一是堅決治理水汙染。堅持全流域係統治理,建立“流域+區域”跨市治理合作和省、市、區(鎮)三級協調機製,實行“一市一策一專班”,對重點流域開展駐點督導服務,科學推進重點流域、黑臭水體等治理,有效破解幹支流、上下遊、左右岸、水域岸上協同治理難題。組織開展河湖“五清”“清四亂”專項行動,開展排汙口“查、測、溯、治”,累計排查流域約3.58萬公裏,排查入河排汙口8.14萬個,全部落實治理措施。經過三年來的努力,我們全麵消除劣Ⅴ類國考斷麵,城市建成區527條黑臭水體全麵消除黑臭,全省地表水國考斷麵水質優良率達87.3%、比2017年提升9.8個百分點,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達89.5%、創近5年來最好水平。省委書記李希同誌親自掛點推進治理茅洲河,這條河治理前是珠三角汙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我們堅持全流域管控、全要素治理,深圳、東莞兩市累計投入400多億元,茅洲河流域新建汙水管網1900多公裏,汙水處理能力增至155萬噸/日,流域內44條黑臭水體、304個小微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實現從“墨汁河”到“生態河”的蛻變。
二是持續治理空氣汙染。堅持聯防聯控,建立健全“散亂汙”工業企業(場所)綜合整治、柴油貨車汙染治理、非法成品油(燃料油)整治、船舶和港口大氣汙染防治等統籌協調機製,形成工作合力。堅持科學治汙,精準治理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大氣汙染突出問題,完成5583家揮發性有機物重點監管企業整治,891條建築陶瓷行業生產線完成“煤改氣”,130台合計5665.7萬千瓦燃煤火電機組和66台35蒸噸以上燃煤鍋爐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堅持源頭治汙,重點是大力發展綠色交通,新能源汽車產量多年位居全國第一、銷量占全國12%,全省公交電動化率達97.8%,加快推進內河船舶天然氣(LNG)應用,在全國率先實現內河港口岸電省級全覆蓋。經過努力,我省大氣環境質量連續六年全指標達標,2020年全省AQI達標率達95.5%、比2017年提高2.6個百分點,PM2.5年均濃度為22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26.7%,珠三角有6個城市空氣質量位居全國重點城市前20名。
三是紮實推進土壤汙染治理。全麵摸清土壤汙染底數,完成3.26萬個農用地點位詳查,調查9963個重點行業企業地塊汙染狀況,建立覆蓋所有縣(市、區)的土壤環境監測網絡。
突出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堅持土壤汙染與地下水汙染協同防治,強化重金屬汙染整治,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兩項約束性指標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大力開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集中供水、無害化戶廁、垃圾收運處理體係實現全覆蓋,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88.4%,農業麵源汙染逐年減少。
四是下大力氣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2018年-2020年,全省新增城市(縣城)生活汙水處理能力681.9萬噸/日,生活汙水處理能力累計達2798萬噸/日,比2015年增加43%,實現鎮級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新建城市(縣城)生活汙水管網2.3萬公裏,管網總長度累計達6.8萬公裏,比2015年增加93%。新建成生活垃圾處理廠(場)62座,新增生活垃圾處理能力8.12萬噸/日,焚燒占比提升至70.2%,生活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新增危險廢物焚燒填埋處置能力41萬噸/年,危險廢物處置利用能力累計達772.8萬噸/年,基本滿足全省危險廢物安全處理處置需求。
中國環境報: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組對廣東進行了督察,2018年開展了“回頭看”,前不久中央第四生態環保督察組又到廣東開展了實地督察。請問,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對廣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哪些促進作用?廣東將如何抓好這次督察發現問題整改?
馬興瑞: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實踐,是推進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的重大舉措,也是對廣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嚴肅政治檢閱。
廣東認真落實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要求,堅持從嚴從實、抓鐵有痕,推動一批沉屙頑疾環境問題解決取得重大突破。第一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的105項整改任務,已完成或基本完成101項、完成96.2%,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交辦的10480宗群眾舉報案件總體辦結。比如,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高度關注的練江汙染治理,這幾年省市各級投入80多億元,堅持係統治理、“大兵團”作戰,全麵推進流域內垃圾處理廠、汙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農村雨汙分流設施建設,新建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2246公裏、新增汙水處理能力70萬噸/日,沿岸印染、電鍍企業全部搬入園區集中發展、集中治汙,推動練江水質明顯好轉,穩定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實現了從汙染典型到治汙典範的重大轉變。
這一輪現場督察中,中央第四生態環保督察組反饋了督察發現的一些具體問題和典型案例,再次警醒我們,汙染治理任重道遠,容不得半點鬆懈。我們將從政治和大局的高度,嚴格落實生態環保政治責任,把整改工作當成檢驗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試金石,邊督邊改、立行立改,確保整改落實到位。
一是堅決扛起督察整改政治責任。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立即製定整改方案,逐條明確整改措施、整改時限、整改責任,推動全省各地各部門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做到對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發現指出的問題不回避、不遮掩、不推脫,以“釘釘子”精神高位推動問題整改,做到真認賬、真反思、真整改、真負責,確保整改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二是堅決把問題整改到位。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進駐期間,通報了我省存在治水工作不力、生活垃圾處置短板突出、能耗控製形勢嚴峻及出海水道內非法洗砂洗泥多發等問題,給我們深刻警示。針對這些突出問題和短板弱項,我們堅持從嚴從實、動真碰硬,立行立改、邊督邊改,一條一條梳理跟蹤,明確整改工作的時間表、任務書、路線圖,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堅決把問題整改徹底、不留死角。同時,結合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紮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問題,切實增進人民群眾生態福祉。
三是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製。我們將以這輪督察整改為契機,舉一反三,從行動上找差距、從思想上找根源、從機製上找不足,著力解決共性問題和深層次問題,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係,持續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係,堅定不移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中國環境報:“十四五”期間,廣東將如何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馬興瑞:“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廣東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關鍵階段。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協同推進減汙降碳為抓手,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生態產品和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廣東貢獻。
一是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堅持係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係,製定我省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建立健全減汙降碳協同機製,推動經濟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堅決遏製“兩高”項目盲目發展,高水平建設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力爭到2025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4.5%。加快能源結構轉型,大力發展風電、核電,統籌推進化石能源壓減和清潔能源發展,力爭到2025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控製在4.05億噸標準煤以內,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29%。突出抓好高鐵、城際軌道、地鐵等綠色交通網絡建設,構建低碳出行交通網。
二是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堅持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緊盯汙染防治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創新和探索攻堅戰新思路和舉措,集中力量打好打贏臭氧汙染協同防控、柴油貨車汙染治理、黑臭水體治理等一批標誌性戰役,加大固體廢物汙染防治、海洋環境保護、農村汙染治理等領域補短板力度,減少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推動大氣質量繼續領跑先行、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城市黑臭水體全麵消除、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全方位提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水平,加快建設美麗廣東。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嚴格“三線一單”管理,加強陸海、城鄉、區域統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積極創建南嶺國家公園,深入推進萬裏碧道建設和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全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四是深化生態文明體製改革,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新粵港澳生態環境合作機製,持續深化環評製度改革,完善自然資源產權製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保護補償製度,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係。推動大數據、5G、衛星遙感等前沿技術在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加快構建海陸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創新生態環境監管執法模式,形成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大生態環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