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程序的有關規定,經審議,我局擬批準《梅州市梅縣至大埔高速公路梅縣三角至大埔三河段工程(變更)環境影響報告書》,為體現公開、公正的原則,強化公眾參與,現予公示5個工作日,如有意見,請在公示期內來信或來電向我局反映。
聯係地址:梅州市行政服務中心三樓環保窗口,郵編:514021
聯係電話:0753-6133820傳真:0753-6133820
聽證告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自公示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該審批直接涉及其重大利益關係的申請人、利害關係人可對以下擬作出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批複決定以書麵形式提出聽證申請。
| 項目 名稱 |
建設單位 |
建設 地點 |
環評 機構 |
項目概況 |
主要環境影響及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 |
公眾參與情況 |
| 梅州市梅縣至大埔高速公路梅縣三角至大埔三河段工程(變更) |
廣東博大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梅大分公司 |
起於梅江區三角鎮,與梅州西環高速公路的梅州市梅縣區程江鎮至梅江區三角段相接,途經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雁洋鎮,大埔縣銀江鎮、大麻鎮,止於大埔縣三河鎮,接梅大高速公路三河至省界段起點(梅大東延線) |
珠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 |
梅州市梅縣至大埔高速公路梅縣三角至大埔三河段工程起於梅江區三角鎮,與梅州西環高速公路的梅州市梅縣區程江鎮至梅江區三角段相接,途經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雁洋鎮,大埔縣銀江鎮、大麻鎮,止於大埔縣三河鎮,接梅大高速公路三河至省界段起點(梅大東延線)。梅州市梅縣至大埔高速公路梅縣三角至大埔三河段工程於2009年1月取得梅州市環境保護局批複(梅市環審【2009】69號),項目已於2010年5月開工,2014年12月31日全線建成通車。工程總投資59.57億元,其中環保投資為3541.49萬元。在實際建設時,因部分路線地形複雜施工難度大,工程地質不符合施工條件等因素,針對路線方案進行了適當調整,根據《關於印發環評管理中部分行業建設項目重大變動清單的通知》(環辦[2015]52號),項目實際路線與原設計對比,線路累計變化達到原環評線路長度的30%以上,發生了重大變更。 項目變更後,主線全長61.233km,雙向四車道,設計速度為100km/h,整體式路基寬度為24.5m,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麵。全線共設特大橋1698m /2座、大橋19941.86m /65座、中小橋695.66m/11座;隧道12011.5m/9座;涵洞127座、天橋2道;互通立交5處,分離立交2處;收費站5處,服務區1處(分為東區和西區,不包含加油站),管理中心1處。項目路線涉及生態嚴格控製區路段共2處,其中主線路段位於昆侖山隧道段,總長約3.3km,大麻連接線路段位於起點開始的一段,總長約150m,其餘路段不涉及生態嚴格控製區。項目穿越大麻鎮韓江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陸域和水域,穿越長度約760m,在韓江大橋K51+90~K52+255處涉及跨越河流,路線跨越處河麵寬330m,涉水橋墩10處。 |
1、生態保護措施及主要環境影響 根據《報告書》(報批稿),項目按公路景觀綠化設計的要求,繼續完成公路邊坡、中央隔離帶、互通立交區以及服務區等範圍內的植樹種草工作,以達到恢複植被、保護路基、減少水土流失等目的。對於邊坡、棄土場、施工便道、隧道口等植被尚未完全恢複的地方,加快植樹種草工作,盡快使植被得以恢複。進行植被恢複時,建議使用當地鄉土植物。定期對防護工程和綠化工程進行養護。 本項目目前已建成試運營,沿線進行了綠化建設及植被恢複,除少數棄渣場、立交橋底複綠效果不理想外,其他區域生態環境恢複良好。本項目穿越生態嚴格控製區評價範圍內及附近的野生動物類群多為適應森林、灌叢、農田、河流水域等生境的種類。通過現場調查及走訪可知,公路的建設運營對本段野生動物的生境影響並不大,公路已運營四年,野生動物的種類數量在施工前後並沒有發生明顯的改變。公路的阻隔對野生動物的遷徙將產生一定的影響,本項目主線和連接線共設置涵洞127座,橋梁78座,這些通道可以滿足沿線動物正常的遷徙活動。 2、聲環境保護措施及主要環境影響 根據《報告書》(報批稿),項目已落實的聲環境保護措施有:在公路中心線200m範圍內人群密集路段共設置吸聲式聲屏障54段,總長度7548m,總麵積17642m,其中路基段總長2270m,橋基段總長5278m。 近期補充對超標的敏感點路段加裝隔聲屏障,加裝隔聲屏障總長度2386m。中遠期進一步對預測超標的6個敏感點加強跟蹤監測,結合噪聲監測結果實時安裝隔聲屏障。針對敏感點不適於采用隔聲屏障,建議對敏感點臨路第一排建築安裝通風隔聲窗,同時可在敏感點與公路之間空地密植喬灌結合形式的綠化帶,進一步降低對敏感點的不利影響。 3、地表水環境保護措施及主要環境影響 根據《報告書》(報批稿),項目已落實的水環境保護措施有:丙村中心站、大麻中心站、西陽服務區(東站及西站)等服務設施共建成4座地埋式生化一體化汙水處理站,各自處理能力為7.5 t/h、5 t/h、12.5t/h、12.5t/h。在耕和大橋、三鄉互通匝道橋、主線1#橋(k31+350)、銀江河大橋、韓江大橋、三河隧道、梅譚河大橋、深度1號大橋、A匝道橋等橋麵及兩端等共設置13處汙水收集設施和沉澱池。 針對現狀汙水處理設施存在的問題,需進一步落實的水環境保護措施如下:加強沿線丙村中心站、大麻中心站、西陽服務區等服務設施配套汙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維護,保證汙水經處理後水質達到《廣東省水汙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標準後排放。加強對沿線跨河橋梁橋麵徑流收集設施和沉澱池的巡查維護,及時疏通收集管線和更換老舊管線,避免橋麵徑流或發生泄漏的危險品直接進入水體。 工程沿線服務設施生活汙水通過地埋式生化一體化汙水處理站處理後水質達到《廣東省水汙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標準後排放到周邊灌渠,服務設施對周邊水環境影響不大。在保證路麵、橋麵徑流收集處理設施正常運行的情況下,初期徑流對周邊水環境的影響較小。 4、環境空氣保護措施及主要環境影響 根據《報告書》(報批稿),西陽服務區東站及西站、丙村中心站、大麻中心站等食堂或餐廳,各補建1套靜電油煙處理裝置,餐廳油煙處理後達到《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試行)》(GB 18483-2001)經煙囪引上樓頂天麵排放。加強運輸散裝物資如煤、水泥、砂石材料及簡易包裝的化肥、農藥等車輛的管理,在高速公路入口進行檢查,運送上述物品需加蓋蓬布。 由於項目目前的主線交通量僅在工可營運中期交通量的21.25%-36.23%之間,不能完全反映項目營運中後期的交通量,因此報告書對項目營運中後期的大氣環境分析采用原環評報告中的預測結果進行分析。根據原環評報告中的預測結果,運營期NO2和CO的濃度預測結果均低於國家二級標準,運營期汽車尾氣不會對大氣環境造成顯著影響。 5、風險防範措施及主要環境影響 根據《報告書》(報批稿),運營期環境風險主要來源於運輸危險品的車輛在水域路段發生事故時危險品直接瀉入水體或者車輛直接掉進水體,導致汙染物泄漏引起水汙染。 針對白宮水、梅潭河、銀江、韓江、三鄉水等跨河水體,項目在橋梁跨越部分設置了完善的橋麵徑流收集係統,設沉澱池。日常狀態下,橋麵雨水收集至沉澱池,經過收集、過濾、沉澱後排放,滿足環境保護要求;事故狀態下,能確保事故廢水不外排,經應急池收集後統一外送處置。為防止車輛撞斷防撞欄墜入水體,橋梁防護欄提高至最高等級SS級,采用加強型防撞欄,護欄高度提高至1.1m。對K51+90~K52+255路段穿越大麻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路段中的路基部分采用防滲邊溝措施,使得運輸危險品車輛在遇到緊急突發事故時,排水邊溝能順利將危險性液體攔截,同時不會發生滲漏汙染外部環境。對敏感路段橋梁設置攝像頭,進行實時監控,完善大橋交通安全設施的建設、運營和維護,交通安全設施包括交通標誌標線、照明設施、可變信息板、交通隔離與防護設施、防眩設施、監控設施等。 6、固體廢物汙染防治措施及主要環境影響 根據《報告書》(報批稿),通過製定和宣傳法規,禁止乘客在高速公路上亂丟飲料袋、易拉罐等垃圾,以保證行車安全和公路兩側的清潔衛生;服務區、中心站、收費站等沿線服務設施均設置有生活垃圾收集點,由垃圾車定期運至附近城市垃圾處理場處置。在公路運營期,公路收費站、中心站、服務區等沿線設施生活垃圾統一收集後交由環衛部門處理;餐廚垃圾分類收集後交由專門的餐廚垃圾處理公司處理,對環境影響較小。 7、穿越生態嚴格控製區的生態減緩措施和環境影響 根據《報告書》(報批稿),項目不可避免地需要穿越《廣東省環境保護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劃定的生態嚴格控製區,項目主線生態嚴格控製區內路段共3.3km,其中隧道長度約2.7km,高架長度約0.6km;大麻連接線生態嚴格控製區路基長度0.15km。項目目前已建成試運營,在施工過程中及施工結束後,均采取了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對公路兩側、隧道進出口等進行植被恢複,栽植樹木、種植草皮。 項目在生態嚴格控製區主線段全部采用隧洞+橋梁的方式穿越,橋隧比達到100%,全部穿越路段橋隧比達到95.2%,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對野生動物的阻隔影響。通過現場調查及走訪可知,公路的建設運營對本段野生動物的生境影響並不大,野生動物的種類數量在施工前後並沒有發生明顯的改變。 |
本項目環評報告書已按《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要求進行公示,公示期間未收到公眾反饋意見。現場調查問卷共發放個人問卷250份,回收有效個人問卷238份,回收率95.2%。其中91.59%的被調查者支持項目建設,8.41%的被調查者持無所謂的態度,無調查者持反對意見。 |
2019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