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生態環境局 建設項目環評文件受理公告 廣東盈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66萬噸高端電解銅箔改擴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受理公告和審批前公示
廣東盈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66萬噸高端電解銅箔改擴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受理公告和審批前公示
來源:本網   時間:2022-06-29 14:27:35   瀏覽:-
字號:


  2022年6月29日,我局受理了《廣東盈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66萬噸高端電解銅箔改擴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程序的有關規定,項目受理公告和審批前公示可同步掛網公示,經審議,我局擬批準《廣東盈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66萬噸高端電解銅箔改擴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為體現公開、公正的原則,強化公眾參與,現予公示10個工作日,如有意見,請在公示期內來信或來電向我局反映。

  聯係地址:梅州市行政服務中心三樓市生態環境局窗口,郵編:514021

  聯係電話:0753-6133820傳真:0753-6133820

  聽證告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自公示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該審批直接涉及其重大利益關係的申請人、利害關係人可對以下擬作出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批複決定以書麵形式提出聽證申請。

項目

名稱

建設單位

建設

地點

環評

機構

項目概況

主要環境影響及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

公眾參與情況

廣東盈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66萬噸高端電解銅箔改擴建項目

廣東盈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街道西陽鎮東升工業園東南(333省道南)

廣州潯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梅州市威華銅箔製造有限公司1600噸/年高檔電解銅箔項目位於廠區西北側,由梅州市威華銅箔製造有限公司(現已被廣東盈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收購)投資建設,設計生產規模為年生產1600噸電解銅箔,均為電子電路銅箔。

該項目環評已於2003年3月14日取得原梅州市環境保護局(現為梅州市生態環境局)《關於梅州市威華銅箔製造有限公司1600噸/年高檔電解銅箔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意見》(梅市環建[2003]7號)。現有威華項目目前已建成投產,並完成竣工環保驗收,於2009年11月13日取得原梅州市環境保護局(現為梅州市生態環境局)《關於梅州市威華銅箔製造有限公司年產1600噸高檔電解銅箔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意見》(梅市環審[2009]330號)。

由於電子科技的迅速發展和科技創新,導致電子類產品的市場需求變化較快,隨著市場份額的進一步擴大,廣東盈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計劃進行改擴建。為整合建設用地和現有生產產房,2022年初,廣東盈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收購現有威華項目,對其進行升級改造和改擴建,產能為5000噸電子電路銅箔;並在原盈華項目的基礎上,調整二期項目部分生產線的布局,新增1.16萬噸電子電路銅箔的產能。因此,本項目改擴建後的建設單位為廣東盈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本項目的改擴建產能為1.16萬噸電解銅箔。

本項目已於2022年6月取得企業投資項目備案證,申報企業為:廣東盈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項目名稱為:廣東盈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66萬噸高端電解銅箔改擴建項目;總投資為100000萬元,工期為:2022年9月~2025年12月。

一、水環境影響分析及保護措施

本項目廢水主要為含鎳廢水、含鉻廢水、含鋅廢水、含銅廢水、純水製備係統產生的濃水、反衝洗廢水、再生廢水、鍋爐定期更換廢水、磨輥廢水、防氧化廢液、塗膜廢液、實驗室廢水、酸霧吸收噴淋塔定期更換廢水、車間地麵清洗廢水、生活汙水、冷卻塔定期排放濃水等。原盈華項目一期水處理中心1設置2套250m3/h製純水係統、1套40m3/h綜合廢水處理係統、2套100m3/h含銅廢水回用及處理係統、2套70m3/h含鋅鎳廢水回用及處理係統、2套60m3/h含鉻廢水回用及處理係統。二期工程水處理中心2設置2套250m3/h製純水係統、1套40m3/h綜合廢水處理係統、2套120m3/h含銅廢水回用及處理係統、2套120m3/h含鋅鎳廢水回用及處理係統、2套80m3/h含鉻廢水回用及處理係統。含銅廢水、含鋅鎳廢水分別經含銅廢水回用係統、含鋅鎳廢水回用係統及自來水製純水係統處理後產生的純水回用於生箔清洗及固化、黑化、灰化後清洗,產生的濃水分別進入含銅廢水處理係統、含鋅鎳廢水處理係統處理達標後分別經含銅廢水專管、含鋅鎳廢水專管排入梅州市華禹汙水處理廠。含鉻廢水經含鉻廢水回用係統及含鉻廢水製純水係統處理後產生的純水回用於鈍化後清洗,產生的濃水經含鉻廢水處理係統處理、濃縮及蒸發後的濃液作為危廢委托有資質單位處理。防氧化廢液經預處理後進入含鉻廢水處理係統處理、濃縮及蒸發後,濃液作為危廢委托有資質單位處理。矽烷廢液經預處理後進入綜合廢水處理係統與其他綜合廢水經綜合廢水處理係統處理達標後經綜合廢水專管排入梅州市華禹汙水處理廠。改擴建項目水處理依托原盈華項目,新增11600噸鋰電銅箔水處理依托原盈華項目一期水處理中心1進行處理,5000噸電子電路銅箔水處理依托原盈華項目二期水處理中心2進行處理。生活汙水經三級化糞池/三級隔油池處理達標後經開發區生活汙水管網收集後輸送至開發區生活汙水中轉站,再排入梅州粵海第二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二、大氣環境影響及保護措施

本項目鋰電銅箔、電子電路銅箔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主要為含酸廢氣及甲醇,主要來源於溶銅、生箔、表麵處理係統(酸洗、粗化、灰化、鈍化、防氧化)以及原料儲罐等。其中鈍化、防氧化工序為鉻酸霧廢氣,其他工序產生的廢氣主要為硫酸霧廢氣,甲醇產生於表麵處理工序。項目酸霧吸收噴淋塔采用兩級堿液噴淋塔,每級酸霧噴淋塔設有兩層噴淋及一層除霧。表麵處理工藝廢氣主要包括硫酸霧、鉻酸霧、甲醇,三種汙染物合並收集進入廢氣處理係統。每3條表麵處理線共用1套酸霧吸收噴淋塔,考慮實際情況,每套酸霧吸收噴淋塔風量設為38000 m³/h,密閉表麵處理線內的廢氣經收集後經過堿液噴淋塔處理後經排氣筒達標排放。本項目沿用現有威華項目的1台1t/h燃氣鍋爐,布設於現有威華廠房鍋爐房內,以天然氣作為燃料,采用低氮燃燒器,汙染物產生量較少,能夠滿足廣東省地方標準《鍋爐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DB 44/765-2019)中新建燃氣鍋爐最高允許排放濃度標準限值,其中氮氧化物排放濃度能滿足《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關於2021年工業爐窯、鍋爐綜合整治重點工作的通知》(粵環函〔2021〕461號)的要求。食堂油煙采用高效靜電油煙淨化處理器處理後由專用煙道引至屋頂天麵高空排放,經過處理後油煙達到《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試行)》(GB18483-2001)相關要求,即油煙去除率≥85%,油煙濃度≤2mg/m³。

三、聲環境影響及保護措施

為了降低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噪聲,盡量避免噪聲對敏感點和周圍環境及項目內員工產生不良影響,本環評建議建設單位做到以下措施:

①選用性能好、噪聲低的環保型機械設備(如選用低噪聲風機等),以降低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②安排人員做好設備的日常運營維護、保養工作,確保在良好工況下作業,避免不良工況下高噪聲的產生。

③在較大的噪聲源應安裝專用機房內,對噪聲源進行屏蔽、隔聲、防震、消聲、減小聲能的輻射和傳播,用隔聲房間、隔聲牆、安裝消聲器等環保措施,如風機采取隔聲、消聲等措施。

⑥機房砌實心牆磚,四壁頂棚掛貼吸聲效果良好的吸聲牆,護麵采用鋁製穿孔板,中間填吸聲岩棉;機房的門窗采用標準隔聲門窗;

⑦合理布局,使高噪聲設備盡可能遠離噪聲敏感區。在車間布局設計時,應將噪聲大的車間設置在廠中心,降低噪聲對外界的影響,確保廠界噪聲符合標準要求。

⑧通過廠內綠化以降低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在廠內的閑置空餘地帶及其邊界周圍種植具有吸聲效果的高大喬木,具有明顯的降噪效果。

⑨在生產車間樓頂設置1.5m隔音牆,減少冷卻塔、酸霧噴淋塔噪聲對周邊居民區的影響。

四、固體廢物環境保護措施

本項目運營期固體廢物主要為生產過程產生的廢裝包裝材料、邊角料及不合格產品、廢活性炭、廢矽藻土、廢樹脂、廢濾芯、廢RO膜、廢水處理汙泥以及員工生活垃圾。

項目產生的廢包裝桶交由生產商回收利用,不屬於固體廢物,也不屬於危險廢物,但應該按照危險廢物有關規定對其收集和暫存進行監管。

廢包裝材料屬於非特定行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一般固體廢物(類別代碼99),收集後暫存於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暫存倉庫,委托相關單位回收綜合利用。

本項目生箔收卷過程會產生少量邊角料,收集後返回溶銅工序利用。

本項目分切工序和產品檢驗工序會產生不合格品,此部分不合格品因含有其他金屬鍍層無法回用於溶銅工序,交由資源回收單位回收利用。

廢矽藻土、廢活性炭、廢樹脂和廢RO膜、廢濾芯收集後暫存於本項目危險廢物暫存倉庫,定期交由有相關危險廢物處理資質的單位清運處置。

項目產生的含重金屬汙泥可委托廣東飛南資源利用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處置。

本項目含鉻濃液作為危廢交由有危廢處置資質單位進行處置。廢化學品包裝材料收集後暫存於本項目危險廢物暫存倉庫內,定期交由有相關危險廢物處理資質的單位清運處置。

廢潤滑油收集後暫存於本項目危險廢物暫存倉庫,定期交由有相關危險廢物處理資質的單位清運處置。本項目廚餘垃圾日產日清,統一收集後交由相關處理資質的單位清運處理。

五、環境風險分析

①定期檢查安全消防設施完好性,確保其處於即用狀態,以備在事故發生時,能及時、高效的發揮作用。

②地麵硬底化處理,各罐體周圍設圍堰,做到防風、防雨、防曬、防滲透。

③定期檢查危險物質存儲的安全狀態,定期檢查其包裝有無破損,以防止泄漏。

④自建汙水處理設施事故排放應急措施

/

  附件:廣東盈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66萬噸高端電解銅箔改擴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pdf

  2022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