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期: 1、施工期噪聲汙染防治措施 為了減輕施工噪聲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應采取以下措施: ①施工單位應采用滿足國家相應噪聲標準的施工機械設備,同時加強對施工機械的維護保養。 ②施工時,應嚴格按照施工規範要求,製定施工計劃,嚴格控製施工時間。 ③運輸車輛在途經聲環境敏感點時,應盡量保持低速勻速行駛。 ④除搶修和搶險工程外,施工作業限製在晝間進行。中午十二時至十四時盡量用噪聲源強小的設備。因混凝土澆灌不宜留施工縫的作業和為保證工程質量等作業,需要延長作業時間、在夜間連續施工的,應取得有關主管部門的證明,並於連續施工之日1天前公告附近居民和單位。施工單位必須嚴格按照“通告”的要求操作,減輕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⑤在施工現場周圍設置圍擋以減小施工噪聲影響。 2、施工期大氣汙染防治措施 為了減輕揚塵、尾氣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應采取以下措施: (1)施工時,應集中配製或使用商品混凝土,然後運至施工點進行澆築,避免因混凝土拌製產生揚塵;此外,對於裸露施工麵應定期灑水,減少施工揚塵。 (2)車輛運輸散體材料和廢棄物時,必須密閉、包紮、覆蓋,避免沿途漏撒,控製揚塵汙染。 (3)施工臨時中轉土方以及棄土棄渣等要合理堆放,應定期灑水或覆蓋。 (4)施工單位應當建立揚塵防治公示製度,在施工現場將工程概況、揚塵汙染防治措施、建設各方責任單位名稱及項目負責人姓名、投訴舉報電話等信息向社會公示。 (5)合理安排工期,對未開工或臨時停工的建設用地,應當對裸露地麵進行防塵覆蓋;超過三個月的,應當進行綠化、鋪裝或者遮蓋。 (6)使用符合國家排放標準的施工機械和車輛,並要求施工單位加強維護檢修。 3、施工期廢汙水汙染防治措施 為了減輕施工廢汙水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應嚴格執行相關規定,本項目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施工廢水含泥沙和懸浮物,直接排入市政汙水管道會使管道淤塞。工地內積水若不及時排出,可能孳生蚊蟲,傳播疾病。對此,施工單位應嚴對施工廢水進行妥善處理,在施工場地設置簡易沉砂池對施工廢水進行澄清處理,然後回用,嚴禁施工廢水排入周邊水體。 (2)本項目施工期不設施工營地,施工人員租住在城市內,產生生活汙水直接排入已經存在的汙水處理係統,不會對周邊水環境產生影響。 (3)施工單位要做好施工場地周圍的攔擋措施,建設臨時導流溝,避免暴雨衝刷導致汙水橫流進入周邊黃槐河、黃陂水等水體。盡量避免雨季開挖作業。 (4)施工過程中應加強對含油設施的管理,避免油類物質進入附近水體。 (5)沉澱池的泥漿應及時固化,用於基坑回填,並及時綠化。 4、施工期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防治措施 (1)施工前施工設計圖應盡量優化線路路徑,以減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穿越線路路徑長度和架設杆塔數量。 (2)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塔基施工時修築臨時簡易沉澱池,少量施工廢水經簡易沉澱池自然沉澱滲濾蒸發,禁止排入線路臨近或跨越的地表水體。 (3)工程施工期均不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設置排汙口,且均不得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排放任何汙染物。 5、施工期固體廢物汙染防治措施 為了減輕固體廢物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應采取以下措施: (1)通過土石方平衡盡量減少臨時中轉土方。 (2)為避免施工垃圾及生活垃圾對環境造成影響,在工程施工前應對施工機構及施工人員進行環保培訓。明確要求施工過程中的建築垃圾及生活垃圾應分別收集堆放,並分別委托城管部門、環衛部門妥善處理,使工程建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得到安全處置。 6、施工期生態保護措施 為了減輕施工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應采取以下措施: (1)減少土地占用 建議業主以合同形式要求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必須按照設計要求,嚴格控製開挖範圍及開挖量,應采取回填、外運等方式妥善處置。 (2)綠化和植被恢複 施工完成後,及時清理施工痕跡,按照設計要求對塔基附近進行綠化,種植觀賞性較強的花木和草皮。 (3)水土保持 ①施工單位在施工中應先行修建排水設施,做好臨時堆土的圍護攔擋。 ②開挖時將生、熟土分開堆放,回填時先回填生土,再將熟土置於表層並及時恢複植被。 ③對開挖後的裸露開挖麵用苫布覆蓋,避免降雨時水流直接衝刷,施工時開挖的土石方不允許就地傾倒,應回填,臨時堆土應在土體表麵覆上苫布防治水土流失。 ④加強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時序,避開雨季施工。 7、施工期項目涉及生態敏感區防治和減緩措施 工程設計階段采取的措施 (1)下一階段設計圖應盡量優化線路路徑,以減少生態保護紅線內線路路徑長度和架設杆塔數量,以減少塔基占地和植被砍伐量。 (2)輸電線路施工單位不得在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內設置牽張場。 (3)合理安排施工工期,盡量避免雨季進行土石方施工,減少水土流失量,盡量減少使用大開挖基礎,盡量采用挖孔樁基礎,減少植被破壞。 (4)輸電線路經過林區時,結合線路下方樹木的自然生長高度采用高跨設計,采用無人機引線等減小對線下植被的方式,途經桉樹林、鬆樹林段線路最低線高不低於25m,放線過程中僅對局部過高林木進行擇伐,保證輸電線路與線下樹木之間的垂直距離不小於7.0m,盡量減少樹木砍伐量。 (5)輸變電施工期臨時用地應永臨結合,優先利用荒地、劣地。 (6)本工程全線鐵塔設計全方位長短腿,並與高低主柱加高基礎配合使用,以適應塔位區域地形,以減少塔基區土方開挖量和植被砍伐量。 (7)塔基基麵挖方時,對挖方邊坡按規定要求放坡,並且一次放足,對基麵進行綜合治理,低山丘陵區部分塔位設置護坡、擋土牆,並在塔基上坡側修砌永久性、截水溝、排水溝。 (8)應選擇合理施工時間,避開保護動物的重要生理活動期。對線路施工及運行維護人員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知識的培訓,尤其是野生動物保護相關知識的培訓,在施工過程中如發現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分布應采取避讓等保護措施並及時報告當地林業主管部門。 工程施工階段采取的措施 (1)輸電線路塔基或架設涉及珍稀保護植物或古樹名木的,應及時與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溝通協調,應對工程影響區域內的保護植物進行就地保護,設置圍欄和植物保護警示牌。不能避讓需異地保護時,應選擇適宜的生境進行植株移栽,並確保移期成活率。 (2)進入生態保護紅線、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的輸電線路,應選擇合理施工時間,避開保護動物的重要生理活動期。對線路施工及運行維護人員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尤其是珍稀保護動物保護相關知識的培訓,在施工過程中如發現有珍稀保護動物集中棲息地時應暫停施工,並采取保護性驅趕、避讓等保護措施並及時報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 (3)進入生態保護紅線、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的輸電線路,施工時宜采用飛艇、動力傘、無人機等展放線,索道運輸、人畜運輸材料等對生態環境破壞較小的施工工藝。 (4)在施工期間應選用低噪聲施工設備,盡量減少高噪聲設備的使用,以降低施工噪聲對林區野生動物的影響。 (5)施工單位在施工中應先行修建排水設施,做好臨時堆土的圍護攔擋。輸電線路塔基施工所需混凝土量較少,一般平地塔基采用商購混凝土、山地塔基采用人工拌和。工程均采用一檔跨越沿線地表水體,不在水中(河道、水庫常水位岸線內)立塔,臨近地表水體塔基施工臨時占地均盡量遠離跨越地表水體布置。臨近地表水體的塔基施工時,施工物料應集中堆放並用土工布擋護,避免雨季受雨水衝刷排入周邊水體。嚴禁施工人員將剩餘物料、棄渣或生活垃圾棄置在沿線地表水體中。 (6)建議建設單位在施工監理期間對生態保護紅線和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線路段進行施工生態跟蹤監測。監測內容包括;施工占地是否符合已核準的用地範圍,施工建設對該項目影響區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與分布的幹擾現狀、對自然植被及珍稀植物分布與現狀破壞及幹擾、人為活動區域範圍對環境的影響、臨時施工場地的設置對周圍植被的影響,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運行期: 1、噪聲汙染防治措施 為了減輕運營期噪聲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應采取以下措施: (1)對電暈放電的噪聲,通過合理選擇高壓電氣設備、導體等以及按晴天不出現電暈校驗選擇導線等措施,消除電暈放電噪聲; (2)在滿足相關設計規範和標準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導線對地高度,降低線路運行產生的噪聲影響。 2、運營期廢汙水汙染防治措施 變電站間隔擴建不增加站內人員編製,無新增生活汙水排放量;輸電線路運行期間無廢水排放,對周圍水環境不會造成影響。 3、運營期大氣汙染防治措施 本項目運行期間無廢氣產生,對周圍環境空氣不會造成影響。。 4、運營期固體廢物汙染防治措施 變電站間隔擴建不增加站內人員編製,無新增固體廢物排放量;輸電線路運行期間無固體廢物產生。 5、運營期電磁環境保護措施 為了減輕運營期工頻電磁場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應采取以下措施: (1)通過提高導線對地高度,優化導線相間距離以及導線相序布置,以降低輸電線路對周圍電磁環境的影響; (2)加強對工作人員進行有關電磁環境知識的培訓,加強宣傳教育。 6、運營期項目涉及生態敏感區的防治和減緩措施 (1)施工結束後,加強後期值被恢複,保證塔基周邊區域形成自然而然的景觀。製定合適的植被修複方案,選種適宜的植物物種對塔基施工周邊進行綠化,及時對因施工損失的植被生物量進行彌補。施工挖方的臨時堆土場,應盡量利用凹形荒坡地堆放,棄渣體積不得超出堆土場的設計容量。土方得到利用或轉移後,盡快進行植被恢複工作。塔基施工結束後對塔下占地及早開展生態恢複,耕地路段複耕,其他類型占地盡早複墾、綠化。 (2)建立運營期生態保護紅線區線路維護環境保護管理製度,明確維護人員的相關責任,明確生活垃圾、線路維護產生的固體廢物必須帶出控製區範圍處理。嚴格按照製度對維護人員進行管理。 (3)加強電網線路的巡視工作,編製相應事故應急預案,共建塔基的安全穩定運行,避免或減少塔基的傾斜、倒塌等事故,避免或減少塔基的重建。 (4)加強宣傳教育,定期對公司維護人員定期舉行培訓,宣傳線路維護過程中需要落實的環境保護措施;同時,對沿線居民也進行宣傳教育,保障塔基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