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梅州市環境狀況公報
梅州市環境保護局
二〇一三年六月五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十一條、《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第八條、環境保護部《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的規定,現將我市2012年環境狀況公布如下。
梅州市環境保護局局長:袁小平
二〇一三年六月五日
主編部門:梅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
編寫人員:鄭淩之陳滿香謝斯斯李格淩
審核:李雲清陳虹鄧清文楊冰琪
編報日期:二〇一三年六月
【環境概況】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在省環保廳的關心支持下,全市環保係統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一園兩特帶動一精”發展戰略,突出環境優先,堅持開拓創新,主動服務經濟發展,切實抓好各項工作。全市環境質量保持穩定良好,生態環境優勢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在“全力加快綠色經濟崛起,建設富庶美麗幸福梅州”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2年,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100%;清涼山水庫、梅江等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主要江段水質達到或優於國家Ⅲ類標準,水質達標率為100%,韓江潮州赤鳳跨界斷麵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區域噪聲、道路交通噪聲保持穩定,聲環境質量較好;輻射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總體良好,環境質量穩中有升,環保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
【大氣環境】
環境空氣質量
2012年梅州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繼續保持優良水平,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為100%,其中優為341天,占全年93.2%;良為25天,占6.8%。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的年平均值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其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為0.01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為0.012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5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濃度為0.034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3毫克/立方米。
梅州市區降塵年均值為2.32噸/平方千米?月,比上年下降0.59噸/平方千米·月,低於廣東省推薦標準(8噸/平方千米?月)。
2012年梅州市區全年共采集降雨樣品109個,全年降水pH範圍在4.13-7.21之間,降水pH年均值為5.57,比上年上升了0.16,酸性有所減弱;酸雨頻率為21.1%,比上年的23.3%下降了2.2個百分點,降水質量略有好轉。
廢氣排放
2012年全市工業廢氣排放量1212億標立方米,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3.81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4.61萬噸。
措施與行動
大力推進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監管減排,全麵完成了省下達的汙染減排目標任務。加強結構減排,淘汰立窯水泥178萬噸、落後粉磨產能15萬噸,為經濟可持續發展騰出環境容量。列入省2012年減排計劃的蕉嶺鑫達旋窯水泥有限公司和梅州寧江水泥有限公司脫硝工程已建成投運,廣東油坑建材有限公司已動工建設脫硝設施,華潤電力(興寧)有限公司已製定脫硫脫硝設施改造方案。
加強外地機動車轉入、舊機車淘汰特別是營運黃標車的淘汰工作,逐步推行黃標車和無環保標誌車輛限行工作。做好環保標誌發放工作,主動服務、分期分批集中時間辦理行政機關、事業單位機動車環保標誌。加強對機動車檢測機構的管理和指導,對未通過排氣檢測的車輛,檢驗機構不得出具排氣汙染檢驗合格報告,通過落實機動車排氣汙染定期檢測與維護製度,推動機動車環保定期檢測率,減少機動車廢氣排放。
【水環境】
2012年梅州市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狀況良好,河流水質總體保持穩定。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源地水質符合國家飲用水源水質要求,韓江潮州赤鳳斷麵水質保持優良,水質為II類。全市飲用水源保護、汙水處理係統建設、重點流域整治等工作繼續得到加強。
n飲用水源
梅州市區清涼山水庫飲用水源、梅江飲用水備用水源地水質優良,達標率為100%。與上年相比,水質繼續保持穩定。
n河流
全市9個主要河段的17個監測斷麵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標準,達標率為100%。9個主要河段中鶴市河、琴江、梅江、汀江、韓江梅州段、柚樹河和石窟河水質為優;寧江、程江水質良好。與上年相比,全市主要江河水質基本保持穩定。
n跨市河流
梅州市與潮州市交界韓江赤鳳斷麵、河源市與梅州市交界五華鶴市河萊口電站斷麵水質為優,屬Ⅱ類水質,水質達標率100%。與上年相比,水質保持穩定。
廢水排放
2012年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量5770萬噸,全市化學需氧量排放量7.08萬噸,氨氮排放量0.87萬噸。
措施與行動
n水環境保護
開展韓江流域閩粵跨省交界斷麵及周邊水環境狀況調查工作,摸清韓江流域閩粵跨省交界斷麵及周邊水環境現狀。組織編製完成長潭水庫的水質保護規劃,掌握大型重點水庫水源水質。積極開展全國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前期準備工作。按照省環保廳的要求製定《梅州市湖庫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專項執法檢查方案》,開展湖庫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專項執法檢查工作,針對存在問題,製定《清涼山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危險化學品運輸管理辦法》和《梅州市清涼山水庫飲用水源地汙染風險源管理名錄》,逐一落實整改,確保飲用水水源安全。
n汙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建設
加快汙水處理設施減排工程建設,已完成梅州城區江北截流輸汙工程、大埔縣縣城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完善工程,平遠、蕉嶺等縣正加緊完善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提高汙水處理廠處理水量。梅州城區和各縣(市)均完成了汙水處理設施二期工程規劃、選址等前期工作,二期工程建成投運後將大幅增加汙水處理能力。
【聲環境】
2012年城市聲環境質量保持較好水平,社會生活噪聲仍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聲環境質量
梅州市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為53.4dB(A),符合國家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中居住區標準,比上年上升1.0dB(A),主要聲源仍然是社會生活噪聲。
梅州市區交通幹線噪聲平均值67.3dB(A),低於交通幹線噪聲標準,達標率為100%。較上年上升了0.1dB(A),城區道路交通噪聲基本保持穩定。
梅州城區全年城市功能區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符合各功能區標準,等效聲級平均值達標率為100%,與上年相比,城市功能區噪聲達標狀況保持穩定。
措施與行動
繼續做好噪聲防治工作。一是利用世界環境日、環境安全宣教月等活動加強宣傳,發揮新聞媒體、報刊、宣傳小冊等作用,提高環境噪聲防治意識。二是中、高考其實組織噪聲專項整治、印發《關於加強梅州城區中高考期間環境噪聲管理的通知》,要求相關施工作業單位,嚴格落實施工作業時間規定,防止噪聲影響考生學習生活。三是加強檢查監督、監測,對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嚴格依法查處。四是加強溝通協調,明確部門之間對噪聲的監管職責。
【固體廢物管理】
2012年,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441.17萬噸,處置利用率99%。全市城市生活汙水處理廠共產生汙泥5753噸;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10148.26噸,處置利用量10148.26噸,處置利用率100%,產生單位主要為線路板企業、電聲企業等,危險廢物均按要求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置。醫療機構產生的醫療廢物統一委托梅州金川醫療廢物集中處理站焚燒處理,全年處置醫療廢物1585.29噸。梅州城區生活垃圾日處理量620.94噸,無害化處置率100%。
措施與行動
推進危險廢物規範化管理,選定2家企業作為梅州市危險廢物規範化管理示範企業,對產生危險廢物企業進行了現場檢查驗收,推動全市危險廢物產生企業不斷提高規範化管理水平。嚴格執行轉移聯單製度,完成10批84家企業跨市轉移危險廢物審批。
加強對醫療廢物處置單位的管理,每季度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進行現場檢查,確保處置設施正常運行。
對全市進口廢塑料企業進行檢查,開展廢塑料加工利用企業汙染專項整治,督促企業按要求落實整改措施,健全台帳管理製度,嚴格規範化管理,促進全市進口廢塑料加工利用企業有序健康發展。
【輻射環境管理】
嚴格審核,把好輻射行政審批關。按要求做好核技術應用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審批、竣工驗收與輻射安全許可證核發和延續工作,做好移動基站、輸變電等電磁輻射項目環境管理工作,做好放射源省內轉移使用備案和放射源轉讓審批工作。
強化執法,開展射線裝置輻射環境安全檢查。製訂了《梅州市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綜合檢查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對市屬企業開展了核技術利用輻射安全綜合檢查。
加強監管,做好廢棄放射源安全與收貯工作。完成 20家單位56枚廢棄放射源收貯工作,同時指導、督促各有關水泥立窯企業在淘汰關停前做好放射源的安全保障工作。
【生態保護和建設】
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開展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創建活動的部署積極開展前期準備工作,同時積極開展生態創建和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自然保護區
全市各級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達到51個,陸域麵積17.49萬公頃。
創建“廣東省生態鄉鎮”1個、“廣東省生態村”1個、“梅州市綠化達標企業”23家。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積極爭取上級環保專項資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將環境空氣質量和環境噪聲列入《梅州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考核辦法(試行)》的考核內容。
【環境管理】
環境執法
深入開展環保專項行動。按照國家、省的統一部署,結合“三打兩建”工作,繼續在全市範圍內深入開展環保專項行動,製訂了《梅州市2012年整治違法排汙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工作方案》、《梅州市環境安全百日大檢查活動工作方案》,深化重金屬汙染、區域環境汙染整治,突出線路板、鉛蓄電池、化工冶煉等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加強各部門聯合執法。
2012年,全市共出動執法檢查人員17368人次,檢查企業6377家(次),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57宗,罰款169.49萬元。
全麵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對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南區環保工作落實情況專項檢查,抽調業務骨幹共同成立園區環保工作小組,對園區雨汙管網、治汙設施及入園企業環保管理情況進行全麵排查整治和督辦。繼續推進梅州經濟開發區環境綜合整治,經濟開發區完善收集管網、應急處理措施和廢水分質分類收集整改工作,開發區汙水處理廠正常運行、達標排放,完成了經濟開發區環境綜合整治掛牌督辦工作。督促豐順縣建立電聲行業環境監管長效機製,進一步鞏固和深化電聲行業整治工作成果,省環保廳粵東片第二季度環境監察工作座談會在豐順召開,豐順的整治工作成果得到省環保廳領導和與會人員的充分肯定,整治監管經驗得到推廣。同時,對環境汙染整治實施聯合掛牌督辦,解決環境突出問題,確保環境安全。
加強環境監管行政指導服務。製定實施《環境監管行政指導辦法》,行使環境監管和服務經濟發展的職能,對企業環保工作進行環境監管行政指導服務,做到“監管與發展的統一、監管與服務的統一、監管與維權的統一、監管與執法的統一”。
建設項目環境管理
進一步加強建設項目的環保審批管理,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嚴格審批把關,優化經濟發展。
一是落實環評審批製度,從源頭控製汙染。堅持環境保護優先,認真執行國家和省的產業政策,嚴格建設項目審批和環保“三同時”驗收把關,從源頭控製汙染,對無總量指標和高汙染、高能耗、工藝落後等不符合環保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要求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沒有引進製革、漂染、化工、造紙等重汙染項目及含有毒有害的一類汙染物排放項目,從源頭拒絕汙染。
二是創新服務方式,全力服務重點項目建設。圍繞服務“項目建設年”,出台實施《重點項目行政指導辦法》等製度,對賽翡藍寶石項目、長樂燒酒業技改項目、塔牌集團600萬噸熟料項目、五華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博敏電子技改項目實行現場行政輔導,為行政相對人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三是推進行政審批改革,提高行政效能。行政審批改革順利推進,市政府審議通過了我局內部行政審批職能相對集中改革實施工作方案,專門設立行政審批科,進一步理順了行政審批職能、縮短了審批時間、提高了服務質量和效率,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項目和排汙申報收費等事項直接授權窗口審批,一般審批業務縮短審批時限50%,廣州(梅州)產業園建設項目縮短審批時限75%以上。市行政服務中心環保窗口獲評“市機關作風評議先進科室”、“年度文明窗口”、“年度服務之星”稱號,並先後9次獲“月度文明窗口”、“月度服務之星”、“共產黨員先鋒崗”等榮譽。
2012年,市本級出具建設項目初審意見5個,共受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96個,其中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93個,否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3個;受理建設項目“三同時”行政許可59宗,其中試生產(運行)17宗,竣工環保驗收41宗,退稿1宗。
環境監測
完成了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飲用水源水質、地表水環境和聲環境等例行監測工作,加強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係統和梅江長沙水質自動監測係統管理和運行維護工作。開展了監督性監測、委托監測、汙染減排比對監測、汙染源現狀調查監測、汙染糾紛監測、環境應急監測等監測工作。
對環境質量信息化建設進行全麵策劃和設計,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高效的環境質量管理平台,全市6縣1市1區9個空氣自動質量自動監測子站和2個水質自動監測子站實時監測,實現大氣、水質等環境數據的自動統計分析、空間查詢等功能。
全市環境監測能力不斷提升,梅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梅縣環境保護監測站和大埔縣環境保護監測站通過了全國環境監測站標準化達標建設驗收工作。
據統計,全年共出具監測報告800多份,取得有效數據9萬多個。
環境事故應急能力
防控並舉,注重規範,切實抓好環境應急工作。製訂完善環境應急預案,組織製訂《梅州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和《梅州市輻射事故應急預案》,修訂完善了《梅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預案》。開展了梅州市清涼山水庫飲用水源突發環境事故應急演練,進一步提高了環境應急技能和水平。
汙染減排
一是完善考核機製,落實減排責任。製定實施《梅州市2012年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計劃》,修訂《梅州市“十二五”環境保護責任考核辦法(試行)》,配套出台了《梅州市各縣(市、區)環境保護責任百分製量化指標考核實施細則》,市政府與各縣(市、區)和市有關部門簽訂了《“十二五”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責任書》,將汙水處理設施建設、落後產能淘汰、畜禽養殖業汙染減排和機動車淘汰等任務分解落實,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局麵,全麵完成省下達我市2012年汙染減排各項目標任務。
二是抓好督查督辦,推動工程減排。加快推進汙水處理設施、旋窯水泥企業脫硝工程等重點減排工程項目建設,采取每季度一檢查、半年一小結、全年一考核和定期通報的方式,堅持結果倒逼,以督查推進度,以督查保質量,以督查促落實,全麵完成各項工程目標任務。
三是圍繞“三大體係”建設,推進監管減排。加強監測係統建設,梅州市環境監控中心於2012年初投入運行, 8家城鎮生活汙水處理廠完成了氨氮在線監控安裝、調試、聯網和驗收任務。定期開展在線監控設施檢查、比對監測和有效性審核,確保在線監控設施正常運行和數據真實有效。加強火電廠、汙水處理廠、水泥廠、印染和造紙廠等重點汙染源的監管,對國控重點汙染源實施一月一巡查和季度比對監測,確保汙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行、在線監控和中控設施數據真實有效。
四是加強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汙染防治,抓好農業源汙染減排。根據我市環境承載能力和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要求,各縣(市、區)均依法全麵完成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三區”劃定工作,優化了畜禽養殖業總體布局。抓規模化標準化建設,大力推行標準生態規模養殖模式,完善雨汙分流,加大養殖廢棄物的肥料化和沼氣化處理,推動畜禽養殖汙染集中治理。同時,抓好規模化養殖場治汙設施建設,各縣(市、區)按標準規範至少建成完善了2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治汙設施。
環境規劃
實施環保規劃,推進規劃環評。組織實施《梅州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二五”規劃》,擬訂了《梅州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二五”主要目標和任務分工方案》,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二五”規劃的約束性指標和主要工作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和市直有關單位。抓好重點行業和區域的規劃環評工作,嚴格執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從決策源頭防止因生產力布局、資源配置不合理導致的環境問題。
【公眾參與】
人大議案與政協提案
2012年,辦複人大代表建議2件,政協提案 4件,滿意率100%。認真做好省政協重點提案《關於盡快解決長潭水庫水質汙染的建議》辦理工作和市人大視察清涼山水庫飲用水源水質保護防汙染議案實施情況的工作。
環境信訪
積極開展“基層大接訪”、“行風熱線”等活動,受理梅州民聲、民生820、梅州日報民生欄目等“民聲窗口”和“12369”環保舉報熱線接到的環境汙染投訴,對13個重點信訪案件實行領導包案,加大環境信訪調處力度,及時妥善調處重大、疑難環境信訪問題,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2012年,全市共受理調處環境信訪案件2553件,沒有出現因環境問題而引發的群眾集體上訪或越級上訪事件。
環境宣傳教育
紮實開展環保宣傳進鎮村、進園區(企業)、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五進”活動,建設環境文化宣傳櫥窗50個,開展了“6.5世界環境日”係列活動,舉行了“環境保護與慢生活”攝影大賽、環保知識谘詢、綠色騎行等活動,發出“爭當環保義務監督員”的倡議1000多份,舉行“環保公眾開放日”活動,組織部分學校師生和村民到市環境監控中心大樓參觀環境監測、監控設施。每天通過電視節目向市民發布梅州城區城市空氣質量日報,在新浪網、騰訊網上開通了政務微博,在城區出租車上張貼環保舉報熱線宣傳標語,宣傳綠色文化,倡導低碳生活,提高全民環境意識。2012年,創建“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2個,省級綠色學校2家、綠色社區2個。
環境信息
信息化工作成效顯著,“數字環保”建設初見成效,建成重點汙染源在線監控中心、電子政務OA、機場車排氣檢測上報聯網等多個係統、實現了國家、省、市、縣四級環保部門專網互聯互通,率先在全省範圍內實現市、縣環保係統公文網絡傳輸和無紙化辦公。市環保公眾網站在2012年全省地市環保政府網站績效評估中,獲得全省第九名、山區市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