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十一條、《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第八條、環境保護部《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的規定,現將我市2011年環境狀況公布如下。
梅州市環境保護局局長:袁小平
二〇一二年六月五日
【環境概況】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在省環保廳的關心支持下,全市環境保護工作緊緊圍繞“全力加快綠色的經濟崛起,建設富庶美麗幸福新梅州”的核心任務,認真貫徹落實市委五屆八次全會精神,堅持環境優先理念,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真抓實幹,破難攻堅,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100%;清涼山水庫、梅江等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主要江段水質達到或優於國家Ⅲ類標準,水質達標率為100%,韓江潮州赤鳳跨界斷麵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區域噪聲、道路交通噪聲保持穩定,聲環境質量較好;輻射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總體良好,環境汙染穩中有降,環保工作取得了成效。
【大氣環境】
環境空氣質量
2011年梅州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繼續保持優良水平,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為100%,其中優為327天,占全年89.6%;良為38天,占10.4%。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的年日均值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其中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濃度為0.014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濃度為0.007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1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平均濃度為0.037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1毫克/立方米。
梅州市區降塵年均值為2.91噸/平方千米?月,比上年上升0.34噸/平方千米·月,但低於廣東省推薦標準(8噸/平方千米?月)。
2011年梅州市區全年共采集降雨樣品73個,全年降水pH範圍在4.55-7.31之間,降水pH年均值為5.41,比上年上升了0.03,酸性有所減弱;酸雨頻率為23.3%,比上年的35.9%下降了12.6個百分點,降水質量有所好轉。
廢氣排放
2011年全市工業廢氣排放量1088億標立方米,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34504噸,工業氮氧化物排放量30801噸,工業煙(粉)塵排放量5553噸。
措施與行動
加強結構減排,淘汰立窯水泥142萬噸、小造紙3.28萬噸,為經濟可持續發展騰出環境容量。
積極推行梅州城區飲食服務業使用清潔能源工作,加強機動車排放尾氣監管,嚴格執行舊機動車淘汰製度,淘汰達到使用年限的機動車和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黃標車,推動機動車氮氧化物減排,開展機動車環保標誌發放工作,不斷改善城區大氣質量。
【水環境】
2011年梅州市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狀況良好。河流水質總體保持穩定,部分河段水質與上年相比穩中有升。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源地水質符合國家飲用水源水質要求。韓江潮州赤鳳斷麵水質保持優良,水質為II類。全市飲用水源保護、汙水處理係統建設、重點流域整治等工作繼續得到加強。
飲用水源
梅州市區清涼山水庫飲用水源、梅江飲用水備用水源地水質優良,達標率為100%。與上年相比,水質繼續保持穩定。
河流
全市8個主要河段的16個監測斷麵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標準,達標率為100%。8個主要河段中鶴市河、琴江、梅江、韓江梅州段、柚樹河和石窟河水質為優;寧江、程江水質良好。與上年相比,全市主要江河水質基本保持穩定。
跨市河流
梅州市與潮州市交界韓江赤鳳斷麵、河源市與梅州市交界五華鶴市河萊口電站斷麵水質為優,屬Ⅱ類水質,水質達標率100%。與上年相比,水質保持穩定。
廢水排放
2011年全市工業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7214噸,工業氨氮排放總量625噸。工業廢水中石油類排放總量4噸,有毒有害汙染物(揮發酚、氰化物、砷、鉛、汞、鎘、六價鉻)排放總量0.007噸。
措施與行動
水環境保護
認真落實市人大《梅江河水保潔防汙染議案》、《關於加大梅州市清涼山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力度的議案》,全麵完成梅江河水保潔防汙染議案各個階段的工作任務和保潔指標,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同意結案。認真開展飲用水源保護專項檢查,對清涼山水庫和梅江河備用飲用水源進行每月不少於一次的監測,協助市人大常委會開展清涼山水庫飲用水源保護視察工作,督促各縣(市、區)依法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加強畜禽養殖業汙染防治,減少農村麵源汙染,確保飲用水源安全。完成多寶水庫、長潭水庫省掛牌督辦整治任務,順利通過了省驗收組的現場驗收。
汙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建設
全市 “一縣一廠”的八個汙水處理廠均正常運行,同時對二期工程進行了規劃。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首期0.6萬/日水質淨化廠和梅州經濟開發區1.2萬噸/日汙水處理廠處理工程均投入運行,梅州城區江北截流輸汙工程基本完成,提高汙水收集處理率和進水濃度,發揮減排效益。目前,全市日處理汙水能力達到18.8萬噸。
【聲環境】
2011年城市聲環境質量保持較好水平,社會生活噪聲仍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聲環境質量
梅州市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為52.4dB(A),符合國家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中居住區標準,比上年上升0.2dB(A),主要聲源仍然是社會生活噪聲。
梅州市區交通幹線噪聲平均值67.2dB(A),比上年下降了0.5dB(A),低於交通幹線噪聲標準,達標率為100%,與去年相比,區道路交通噪聲狀況基本保持穩定。
梅州城區全年城市功能區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符合各功能區標準,等效聲級平均值達標率為100%,與上年相比,城市功能區噪聲達標狀況保持穩定。
措施與行動
繼續加大噪聲擾民整治力度。嚴把施工噪聲許可證發放審批關,加大對城區建築施工、鐵木器加工等場所的檢查力度。實行夜間施工提前公告製度,嚴格夜間施工許可,停止衝孔、鑽孔夜間施工審批,依法發放建築施工噪聲許可證,開展了建築施工場界噪聲收費工作。加強中高考期間環境噪聲的管理,發放通告,加大宣傳和檢查力度,確保考場周圍環境安靜、良好。
【固體廢物管理】
2011年,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448.1萬噸,處置利用率99%。全市8個城市生活汙水處理廠共產生汙泥5591.44噸;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6803.779噸,處置量2580.649噸,綜合利用量4223.13噸,處置利用率100%,產生單位主要有線路板企業、電鍍企業等,危險廢物均按要求送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置。醫療機構產生的醫療廢物統一送到梅州金川醫療廢物集中處理站焚燒處理,全年處置醫療廢物1257噸。梅州城區生活垃圾產生總量18.29萬噸,處置量18.29萬噸,無害化處置率100%。
措施與行動
積極推進梅州市固體廢物汙染防治規劃編製工作,優化全市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建設的結構與布局,提高固體廢物減量化和資源化水平,確保無害化效果,確保環境安全。加強危險廢物和嚴控廢物的管理工作,全力推進我市危險廢物產生單位規範化管理工作,做好危險廢物跨市轉移審批管理工作和嚴格執行轉移聯單製度,加強對危險廢物經營單位的管理。鼓勵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先進生產工藝應用,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
加強醫療廢物處置的管理,組織開展對醫療衛生單位的檢查,加強對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的環境監督管理,規範醫療廢物的處置,防止醫療廢物二次汙染的產生,確保醫療廢物安全處置。
【輻射環境管理】
嚴格審核,把好輻射行政審批關。按要求做好核技術應用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審批、竣工驗收與輻射安全許可證核發和延續工作,做好移動基站、輸變電等電磁輻射項目環境管理工作,做好放射源省內轉移使用備案和放射源轉讓審批工作。
強化執法,開展射線裝置輻射環境安全檢查。根據省環保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射線裝置輻射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製訂了《梅州市環保局開展射線裝置輻射安全執法檢查工作方案》,開展了輻射環境安全檢查,對檢查發現的問題提出整改要求並跟蹤落實。
加強監管,做好廢棄放射源安全與收貯工作。完成5枚放射源的安全收貯,同時指導、督促各有關水泥立窯企業在淘汰關停前做好放射源的安全保障工作。
【生態保護和建設】
以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堅持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並重的方針,加強生態示範區建設,強化自然保護區和水源保護區等特殊生態功能係統的保護管理,促進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逐步實現生態係統良性循環。
自然保護區
全市各級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達到51個,陸域麵積17.49萬公頃。
認真實施宜居城鄉建設戰略,深入開展“生態名城”創建、“綠滿梅州”大行動等生態創建活動。成功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1個(大埔湖寮鎮)、“國家級生態村”1個(梅縣雁洋鎮長教村)、“廣東省生態鎮”3個(梅縣程江鎮、興寧市新圩鎮、豐順縣湯坑鎮)、“廣東省生態村”1個(梅縣南口鎮僑鄉村),創建市綠化達標企業90家企業,梅江區城北鎮玉水村、興寧市石馬鎮新群村、大埔縣大麻鎮小留村通過梅州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以獎促治”績效評估。全麵完成“創衛”環保有關工作。協助做好和宜居城鄉建設工作
【環境管理】
環境執法
深入開展環保專項行動,製定了《梅州市2011年整治違法排汙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工作方案》。一是深入整治重金屬汙染企業,重點對全市涉鉛、鎘、汞、鉻和類金屬砷的8家企業進行全麵排查,嚴查汙染企業擅自停運汙染防治設施、偷排、直排以及超標排放汙染物等環境違法行為。二是開展城區噪聲綜合整治,對群眾意見較大的建築施工工地噪聲擾民進行了查處,有效改善城區聲環境質量。三是紮實開展全市稀土企業的環保專項整治工作,督促我市4家稀土生產企業規範管理,達標排汙,確保環境安全。四是開展市屬化學品環境管理、危險廢物、電鍍行業企業專項檢查,督促以上行業62家企業開展規範化管理,排查環境安全隱患,有效減低環境風險。五是開展鉛蓄電池專項整治,對梅州市訊能電源有限公司和廣東梅縣嘉強實業有限公司兩家鉛蓄電池企業(均為組裝企業)實施停產整治,定期向省環保廳彙報整治工作情況,並按要求進行了信息公開,廣東梅縣嘉強實業有限公司完成整改恢複生產,梅州市訊能電源有限公司已自行關閉。六是開展危險廢物產生單位與危險廢物經營單位規範化管理,建立國家級、省級、市級監管重點源清單,將85家企業列入重點監管範圍。2011年,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15803人次,檢查企業6165家次,對違法排汙企業限期整改296家,立案查處71宗,結案71宗,罰款100.17萬元。
紮實推進區域環境綜合整治。一是較好地解決了梅州經濟開發區曆史遺留問題。製定實施《市轄“三大園區”環境監管措施》、《梅州經濟開發區環境監管工作措施》和《梅州經濟開發區線路板企業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把開發區印製電路板企業列入市重點汙染源,強化對汙水排放口、廢氣排放口等的管理,采取常規檢查和突擊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加強環境執法檢查,嚴查企業環境違法行為,分別對12家企業環境違法行為實施停產整頓、行政處罰、限期治理、限期整改。同時,會同市監察局聯合對開發區環境問題進行掛牌督辦和指導服務,督促開發區按照《廣東梅州經濟開發區環境聯合整治工作方案》抓好各項工作落實,投入6000多萬元建成1.2萬噸/日處理能力的開發區汙水處理廠,按照“清汙分流、雨汙分流、循環用水”的原則,鋪設總長80多公裏的集汙管網,將園區企業廢水分質分類接入汙水處理廠集中處理,並對在建、未建項目進行清理,開發區汙水處理廠正常運行,確保了園區環境安全,促進園區朝著建設高端電路板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目標發展,梅州開發區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及省環保廳的充分肯定。二是完成省掛牌督辦的長潭、多寶水庫畜禽養殖業整治任務。2011年5月省環保廳和省監察廳將長潭水庫、多寶水庫庫區畜禽養殖汙染問題進行掛牌督辦以來,市環保局高度重視,專門成立督查工作組,科學製定督查督辦方案,加強指導服務,加大督辦力度,督促平遠縣、蕉嶺縣紮實開展長潭水庫、多寶水庫庫區畜禽養殖業清理整治,平遠縣、蕉嶺縣依法劃定了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共出動執法人員5300多人次,落實清理整治補償資金820多萬元,拆除豬舍麵積4000多平方米,清理長潭水庫庫區禁養區內畜禽養殖戶95家、生豬1877頭,整改治理限養區內的養殖戶10家、生豬2378頭;清理多寶水庫庫區禁養區內養殖戶18家、生豬3850頭,如期完成省掛牌督辦整治任務,順利通過省驗收組的現場驗收。
加大力度,督促指導豐順縣進一步深化電聲行業電鍍企業環境整治和建立環境監管長效機製,嚴格對6家保留配套電鍍車間廢水處理設施驗收把關,督促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核,同時借鑒先進管理經驗,督促6家企業安裝遠程流量控製和自動采樣設施,指導豐順環保局建成監控信息平台,實現市、縣環保部門實時監控聯網。通過環境整治和采用現代化監管手段,既對企業汙染治理和廢水排放實現了有效監管,確保汙染物達標排放和環境安全,又促進了豐順縣電聲行業優化發展,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融合並進。
建設項目環境管理
進一步加強建設項目的環保審批管理,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嚴把環評審批關。
1、科學編製“十二五”規劃,報市政府印發了《梅州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二五”規劃》,大力推進規劃環評。
2、全麵落實環評審批製度。認真執行國家、省產業政策目錄和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資環保審批“四個決不”有關要求,嚴把項目環評審批關,強化環評管理工作,對不符合環保法律法規、不符合有關規劃和產業政策、不符合清潔生產要求、達不到排放標準和總量控製目標的建設項目,一律不予批準。堅持做到“三不”,對生態破壞大、環境汙染重、環境敏感的項目,不管投資多大、產值多大,都堅持原則,敢於說“不”;在招商引資項目洽談階段,做到提前介入,對不符合產業政策、不利於我市又好又快發展的項目,提前說“不”;在拒絕項目的時候,有理有據,引導項目另址建設,善於說“不”,努力做到“少說不行,多說怎樣才行”。
3、積極服務重點項目、審批項目提質增速。項目環評文件報批和批複文件統一由市行政服務中心環保窗口受理和領取,在原有審批時限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速。同時還將審批流程進入市政府行政審批事項電子監察係統,接受監督,杜絕行政審批過程中的隨意性和漏洞。
4、加強環評機構管理。
按照省環保廳《關於加強我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機構考核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對環評機構實行備案登記製度,嚴格日常考核管理。製訂了《梅州市環評機構管理規定》,進一步規範環評市場秩序,提高環評文件質量。
5、組織開展工業園ISO環境管理體係認證工作。目前,梅州高新區梅縣(扶大)園、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順利完成ISO14001環境管理體係認證工作,獲得認證證書。
據統計,2011年,全市共審批項目730個,否決29個項目,環評審批執行率100%,共受理環保“三同時”驗收項目330個。
環境監測
完成了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飲用水源水質、地表水環境和聲環境等例行監測工作,加強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係統和梅江長沙水質自動監測係統管理和運行維護工作。對各縣(市、區)落實“環境監測質量管理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情況進行現場檢查考核,開展了監督性監測、委托監測、汙染減排比對監測、汙染源現狀調查監測、汙染糾紛監測、環境應急監測等監測工作。據統計,全年共出具監測報告900多份,取得有效數據12萬多個。
環境事故應急能力
防控並舉,注重規範,切實抓好環境應急工作。一是紮實做好環境應急管理基礎工作。重點做好環境應急平台體係數據庫的數據錄入工作,明確環境應急平台體係數據庫的構成與內容。二結合環保專項行動,深入開展重金屬汙染專項整治,突出抓好飲用水源地、尾礦庫、工業園區的環境安全保障和應急管理工作。三是妥善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快速成功處置了發生在梅江區城北鎮群益村相公亭的一起貨車側翻造成柴油、機油泄漏汙染群益水庫和汕梅高速豐順北鬥路段7.12交通事故羧基丁苯泄漏的突發環境事件。
汙染減排
1、精心謀劃,製定減排規劃和計劃。召開“十二五”汙染減排規劃座談會,全麵部署“十二五”汙染減排規劃編製工作,進一步修改完善梅州市“十二五”汙染減排規劃,同時對我市2011年汙染減排情況進行認真分析,製定了《梅州市2011年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計劃》。
2、測算分析研究,明確我市“十二五”環境容量。多次牽頭組織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區)環保局和市環保局科室單位召開專題會議,對“十二五”期間我市四項主要汙染物新增量、減排潛力、削減目標等進行認真研究討論和測算分析,提出最科學合理的控製目標和削減方法。
3、加強督查督辦,推進工程減排和監管減排。一是督促各縣(市)完善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完成進出口氨氮在線監控設施安裝、與省市環保部門聯網和驗收等工作,啟動汙水廠二期工程規劃;進一步完善廣州(梅州)工業轉移園汙水處理廠管網,提高汙水處理率和中水回用率,形成實際減排能力。二是定期開展在線監控設施檢查、比對監測和有效性審核,確保在線監控設施正常運行和數據有效。三是加強對火電廠和汙水處理廠等重點汙染源的監管,實施一月一巡查和季度比對監測,確保汙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行、穩定達標排放、數據真實有效。
4、配合發改、經信部門做好淘汰落後產能工作。加快推進立窯水泥、小造紙等落後產能淘汰工作,為經濟可持續發展騰出環境容量。
5、整理完善汙染減排台帳,為減排量得到國家和省的核定做好基礎工作。
環境規劃
編製完成了《梅州市固體廢物汙染防治規劃研究報告》、《梅州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二五”規劃》和《梅州市“十二五”主要汙染物總量控製規劃》,明確了“十二五”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和汙染減排目標、任務。
【公眾參與】
人大議案與政協提案
2011年,組織辦複人大代表建議1件,政協提案3件,滿意率100%。
同時,協助完成《梅江河水保潔防汙染議案》結案工作。配合做好汕頭市人大代表來梅調研韓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的前景與對策,省政協來梅考察韓江流域水資源保護情況等工作。
環境信訪
加強“12369”環保舉報熱線的運行管理工作。2011年8月前全麵開通了“12369”環保舉報熱線,並建立健全管理製度,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建立專門的受理、調查和處理隊伍,確保“12369”環保舉報熱線正常運行。同時,規範了“12369”環保舉報熱線標準文明用語。
2011年,我市各級環保部門共受理環境信訪案件2674宗,其中市本級977宗,全部及時辦結。按投訴渠道分,其中電話(以“12369”環保舉報熱線為主)1309宗,來信365宗,梅州民聲869宗,來訪131宗; 未發生因環境問題而引發的群體性上訪和越級上訪事件。
環境宣傳教育
一是努力構建環境宣教協同機製。製訂《梅州市全民環境宣傳教育行動計劃(2011—2015年)》和《梅州市2011年征求意見環境保護宣傳工作計劃》,成立了梅州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聯席會議製度,明確了“十二五”環境保護工作重點,形成了環境宣教合力。全力推進環保宣傳進鎮村、進園區(企業)、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五進”活動試點工作,圓滿完成了30多個試點的宣傳任務,廣泛深入宣傳環境汙染防治知識,環保理念和知識得到廣泛傳播。
二是積極開展環保宣傳月活動。以紀念“6·5”世界環境日等活動為契機,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綠色經濟崛起,倡導低碳生活、綠色消費,進一歩提高了公眾的環境意識,增強了廣大群眾關心、支持、參與保護的自覺性。開展了主題為“推動綠色崛起,共建幸福梅州”的“6·5”世界環境日係列活動,舉行綠色騎行活動、環保承諾簽名活動和環境保護谘詢活動。組織全市開展為期4個月的“環保進萬家”社區環保宣傳活動,懸掛環境保護宣傳掛圖,張貼環保宣傳標語,派發環保家庭手冊、環保宣傳折頁和《梅州環保》等宣傳資料,引導市民從使用環保袋、節約用水、合理使用電器等生活小事做起,過節能、低碳、環保生活。
三是認真組織環境新聞宣傳。及時掌握研判社會輿情,積極應對環境新聞事件,加強輿論引導。充分利用電視、報刊、廣播、政府公眾網站等形式,大力宣傳環境保護中心工作,“十一五”環保工作成效、經驗和“十二五”環保工作新思路、新舉措,長潭、多寶水庫、梅州經濟開發區等環境綜合整治進展和成效。製作、播放環保專題新聞、環保執法檢查係列短片、環保公益廣告,編輯出版《梅州環保》刊物6000多份向向我省各級環保部門、市五套班子機構和市直有關單位、企業會員單位和廣大市民免費贈閱。
四是著力抓好綠色學校創建工作。鼓勵市級綠色學校申報省級綠色學校,對第一至六批“廣東省綠色學校”進行複查以強化綠色學校的創評管理體係,協助組織評審申報第七批“廣東省綠色學校”的單位,組織綠色學校參加環境小記者項目新聞作品大賽等活動,綠色學校創建工作順利開展,環境教育進一步深化。2011年,梅江區鴻都小學、興寧市實驗中學、平遠縣城南中學獲評第七批“廣東省綠色學校”。
五是積極組織參與節能宣傳月活動,開展“低碳體驗日”活動,協助做好創衛宣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