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十一條、《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第八條、環境保護部《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的規定,現將我市2009年環境狀況公布如下。
梅州市環境保護局局長:袁小平
2010年6月28日
【環境概況】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環保工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省委、省政府各項政策要求,緊緊圍繞中央“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和省委“三促進一保持”決策部署,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圍繞加快推進“推動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戰略,以解決環境突出問題、改善環境質量、保障環境安全、維護群眾環境權益為目標,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管理措施,大力開展治汙減排,取得了積極成效。市政府出台了《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環境保護管理辦法(試行)》、《梅州市清涼山水庫飲用水源水質保護管理辦法》、《梅州市區突發性飲用水源汙染事件應急預案》、《梅州市環境安全隱患排查規定》以及《關於加強梅州市清涼山飲用水源水質保護工作的意見》等製度,進一步完善製度建設。同時,加強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全市一縣一廠汙水處理項目建設任務。全市環境保護投資達到12.75億元。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形勢下,全市環境質量狀況總體保持穩定,部分流域、區域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全麵完成省下達的減排任務和環保責任考核目標,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較上年削減0.57萬噸,累計比2005年下降9%,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較上年削減0.11萬噸,累計比2005年下降5%,為全麵完成“十一五”減排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9年,梅州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總計363天,空氣質量優良率為100%,繼續保持優良水平,降水質量有所好轉,飲用水源地保持穩定達標、河流水質穩中趨優;全市聲環境質量處於良好狀態,輻射環境處於安全狀態。
【大氣環境】
環境空氣質量
2009年,梅州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優)和二級標準(良)的天數共計363天,比上年增加7天,占全年有效監測天數的100%;空氣首要汙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
梅州市區城市空氣中各項汙染指標年日均值達到國家一級標準。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濃度為0.017毫克/米3,比上年上升0.001毫克/米3;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濃度為0.011毫克/米3,比上年下降0.001毫克/米3;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平均濃度為0.036毫克/米3,比上年下降0.015毫克/米3。
梅州市區降塵年平均值為1.98噸/平方千米·月,比上年下降0.19噸/平方千米·月,低於廣東省推薦標準(8噸/平方千米?月)。
梅州市區城市降水pH範圍在4.28~7.79之間,pH年平均值為5.17,比上年上升了0.17,酸性有所減弱;酸雨頻率為38.0%,比上年下降了11個百分點,降水質量有所好轉。
廢氣排放
2009年全市工業廢氣排放量2102.38億標立方米,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5.54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2.22萬噸;煙塵排放量7473噸,工業粉塵排放量1.85萬噸。
措施與行動
加快推進小火電、小鋼鐵、小水泥等落後產能淘汰工作,關停梅縣發電廠1、2號機組,淘汰落後鋼鐵企業250家、產能356萬噸,淘汰落後水泥生產線19條、生產能力173萬噸,淘汰落後產能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大力促進汙染減排。
開展梅州城區飲食服務業推行清潔能源工作,頒布相關通告,製定具體工作方案。
積極推進機動車排氣汙染防治措施的落實。開展了我市機動車環保分類標誌核發,從2009年10月10日起主城區共發放環保標誌5318枚,其中黃標395枚,綠標4923枚。
加大揚塵汙染治理。全年共檢查建築施工、采石取土場等各類施工工地242項次,揚塵汙染得到有效控製。
【水環境】
2009年,飲用水源保護、汙水處理係統建設、重點流域整治等工作繼續得到加強。地表水水體水質總體保持穩定,局部有所好轉。
n飲用水源
梅州市區清涼山水庫、梅江兩個飲用水源地水質優良,達到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與上年相比,水質變化不大。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
n河流
全市8個主要河段的16個監測斷麵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以上標準,均符合功能區劃水質要求。鶴市河、琴江、梅江、韓江梅州段、柚樹河和石窟河水質為優;寧江、程江水質良好。與上年相比,全市主要河流水質總體保持穩定,局部有所好轉,其中,梅江下彭斷麵、韓江留隍斷麵水質類別均由Ⅲ類上升為Ⅱ類;程江渡江津斷麵水質類別由Ⅳ類上升為Ⅲ類;其餘斷麵水質基本保持穩定。河流斷麵水質達標率由81.2%上升到100%。
n跨市河流
我市與潮州市交界韓江赤鳳斷麵水質、河源市與我市交界五華鶴市河萊口電站斷麵水質為優,均達到Ⅱ類標準,水質達標率100%。與上年相比,水質變化不大,基本保持穩定。
廢水排放
2009年全市廢水排放總量為12972.42萬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3971.92萬噸,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89.74%,城鎮生活汙水排放量9000.50萬噸,占總排放量的69.38%。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2.37萬噸,氨氮排放總量5090噸。石油類排放總量36.74噸。工業廢水中有毒有害汙染物(揮發酚、氰化物、砷、鉛、汞、鎘、六價鉻)排放總量2.27噸。
措施與行動
n水環境保護
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市政府出台《梅州市清涼山水庫飲用水源水質保護管理辦法》、《梅州市區突發性飲用水源汙染事件應急預案》。製定了《關於加強梅州市清涼山飲用水源水質保護工作的意見》。進一步落實清涼山飲用水源保護區生態保護、水土保持、礦山複綠、公路運輸管理、庫區移民搬遷、農業麵源和生活汙染防治、供水調度等工作。加大對梅州市梅江備用飲用水源保護區及上遊環境隱患排查工作力度,在備用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采取水麵與沿岸聯合排查,在備用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及上遊采取沿岸排查的方式,重點排查了保護區及上遊采礦、選礦企業、畜禽養殖場、網箱養殖等行為。嚴查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違法行為,對飲用水源進行加密監測,嚴密監控水質變化情況,確保了梅城飲用水安全。
n汙水處理係統的建設
全麵實現了“一縣一廠”目標。通過實行倒逼機製、加強督辦、嚴格考核等措施,切實加快推進汙水處理設施建設。2009年共開展13次督辦,下發督辦通報13份。在市區江南、興寧、蕉嶺、大埔汙水處理廠建成投運的基礎上,又完成豐順、梅縣、平遠、五華汙水處理廠建設任務,全麵實現“一縣一廠”目標,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能力達到17萬噸/日,增加7.5萬噸/日。同時,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區日處理2.4萬噸的集中式汙水處理廠土建工程已一次性建成,0.6萬噸/日首期已通水試運行。
【聲環境】
2009年采取了一係列噪聲控製措施,城市聲環境質量保持較好水平,社會生活噪聲仍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聲環境質量
梅州市城區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為52.3dB(A),符合國家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中居住區標準,比上年下降0.5dB(A),影響市區區域環境噪聲的主要聲源仍然是社會生活噪聲。
梅州市區城市交通幹線噪聲平均值66.8dB(A),比上年下降了0.8dB(A),低於城市交通幹線區域噪聲標準,達標率為100%,比去年上升2.6個百分點。
措施與行動
繼續加大噪聲擾民整治力度。市政府印發《關於印發梅州市歌舞娛樂場所行政許可實施細則的通知》(梅市府辦[2009]60號)。嚴把施工噪聲許可證發放審批關,加大對城區建築施工、鐵木器加工等場所的檢查力度。全年夜間檢查施工、娛樂場所301家次,對2宗建築施工噪聲擾民行為實施行政處罰。實行夜間施工提前公告製度,嚴格夜間施工許可,停止了衝孔、鑽孔夜間施工審批,依法發放建築施工噪聲許可證191個,開展了建築施工場界噪聲收費工作。加強中高考期間環境噪聲的管理,發放通告,加大宣傳和檢查力度,其中的2個夜間違法施工工地依法進行了查處,確保考場周圍環境安靜、良好。
【固體廢物與危險廢物】
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473.87萬噸,綜合利用量410.48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86.6%;收集處置工業危險廢物4500噸,處置量300噸,綜合利用量4200噸,處置率100%。收集醫療廢物1025.2噸,比上年增長46.0%。
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為13.7萬噸,衛生填埋垃圾13.7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措施與行動
加強我市固體廢物的管理,尤其是危險廢物和嚴控廢物的管理。對危險廢物、嚴控廢物的處理處置、貯存、堆放情況以及環境應急預案的編製情況等進行檢查,對發現問題的企業要求其進行整改;加強企業固體廢物申報登記,嚴格執行危險廢轉移聯單製度,鼓勵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先進生產工藝應用,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排放。
加強醫療廢物處置的管理,組織開展對醫療衛生單位的檢查,強化對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站的監管,規範醫療廢物的處置,防止醫療廢物二次汙染的產生,確保醫療廢物安全處置。
【核與輻射安全管理】
2009年梅州市有持源單位68家,已核發《輻射安全許可證》62家。涉源單位持證率91%。全市68家持源單位共計284枚放射源,其中在用237枚,閑置(或備用)37枚。這些放射源主要分布在水泥行業以及煙草、電力、金屬製品、醫療、木業等行業。放射源種類及類別主要集中為Ⅴ類放射源Cs-137和Ⅳ類放射源Pu-238為主。兩枚Ⅰ類放射源Co-60分別在梅州市人民醫院和興寧市人民醫院,主要用於腫瘤放射治療。
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全市持源單位進行了一次全麵的執法檢查和監測,共出動80人次,檢查持源單位68,重新簽訂《輻射工作安全責任書》51份、與9家有閑置、廢棄放射源的單位簽訂了承諾書》,發出限期整改通知書。製定《核技術應用項目竣工環保驗收工作方案》,推進核與輻射竣工驗收工作。
【生態保護和建設】
積極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以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堅持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並重的方針,加強生態示範區建設,強化自然保護區和水源保護區等特殊生態功能係統的保護管理,著力解決人為因素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促進了我市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逐步實現生態係統良性循環。
自然生態保護
全市各級自然保護區達到51個,麵積17.55萬公頃。
積極推進生態示範村鎮建設,成功創建省級生態示範鎮1個,市級生態示範村34個。完成了梅江區城北鎮玉水村、大埔縣大麻鎮小留村兩個“以獎促治”項目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製訂了《創建生態名城工作方案》,《梅州市環境保護局建設“宜居城鄉”五年規劃和2009年工作計劃》,做好“生態名城”、“宜居城鄉”建設工作。創建綠色學校、命名16所市級綠色學校。在中國循環經濟發展高層論壇上, 梅州榮獲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誌城市。
生態建設
全市現有林業用地麵積121.61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麵積的76.6%,其中有林地麵積110.2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8%;活立木總蓄積3300萬立方米,林木年生長量155萬立方米;核定省級生態公益林41.26萬公頃。
【環境管理】
環境執法
開展市級工業園區入園企業環保專項檢查,共出動120多人次先後對東升工業園區、佘江產業轉移園、蕉華工業園的入園企業的環評審批、環保“三同時”及環保設施運行等情況進行全麵檢查,並針對檢查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
進一步加大對汙染源的環境監管力度。重點開展專項水泥、電路板、化工、醫療等行業的專項檢查,做到對重點汙染源現場監察每月一次以上,一般汙染源現場監察每季度一次以上的環境監察製度,對存在環境問題企業實施限期整改或行政處罰,嚴厲打擊擅自閑置或不正常使用汙染治理設施、偷排或超標排放汙染物的行為。
強化環境監管。按照國家和省統一部署,重點開展“十五小”、“新六小” 清理,化工、冶煉、印染、電鍍、水泥、“兩高一資”企業等重汙染行業和汙水處理廠、梅江流域及重點河段的專項檢查、整治。
開展整治違法排汙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開展礦山環境專項整治工作,製定了《加強礦山企業環境監管工作計劃》,明確了近三年的總體目標和每年的階段性目標,明確環境監管的目標要求、工作措施、監管重點,確保礦山企業環境監管工作並取得成效;抓好建設項目“三同時”監察工作;開展“兩高一資”行業企業、鋼鐵企業、涉砷行業企業集中檢查;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後督察、城鎮汙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存在環境問題集中整治;開展造紙行業專項檢查。
加強風險排查,確保環境安全。對飲用水源的環境安全隱患的進行排查,每月一次開展清涼山飲用水源保護區安全隱患排查,共計出動執法檢查56人次,確保清涼山水質安全;開展梅江備用飲用水源保護區及上遊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工作,製定隱患排查工作方案,加強與水利、水文等部門協調聯係,組織梅縣、梅江區、五華縣、興寧市等環保部門開展本轄區內可能影響我市飲用水源的環境隱患安全進行排查;開展醫療廢物產生和處置單位、核技術應用單位的專項執法檢查。全市在環保專項行動期間共出動執法人員1萬多人次,檢查企業3188家次,對違法排汙企業限期整改206家,立案查處40宗,罰款31.7萬元。
建設項目環境管理
進一步加強建設項目的環保審批管理,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嚴把環評審批關。拒絕引進高汙染和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項目,否決了一批高汙染源、不符合產業政策和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嚴肅查處違反環評審批的違法企業。加強對已審批的建設項目環保治理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跟蹤檢查,對未批先建、未落實“三同時”要求的違法行為進行嚴肅查處,堅決要求其整改完善。全年審批項目202個,項目總投資125.9億元,分別比增69%、521%,否決項目14個,比增133%,受理“三同時”驗收項目120個,比增21%,環評審批和“三同時”執行率達100%。強化產業轉移園環保監管,出台《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環境保護管理辦法(試行)》,先後拒絕了30多個不符合進園條件的項目,從源頭上控製汙染,確保環境安全。
環境監測
繼續加強環境質量和汙染源監測。市環境監測監測中心站全年共取得環境監測數據5.2萬個,監測廢水汙染源企業52家185廠?次,監測廢氣汙染源企業23家59廠?次,監測噪聲汙染源企業46家221個監測點,完成監測報告500餘份。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多方籌集資金加快環境監控中心建設,工程正按計劃有序進行,加大監測儀器設備投入,提高了環境監管水平和監測能力。
環境事故應急能力
環境應急能力得到加強。製定《梅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預案》、《梅州市區突發性飲用水源汙染事故應急預案》完善我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確保及時、有效、安全地處理我市範圍內發生的各類突發性環境汙染事件,提高應對突發性環境汙染事件的能力,保障環境的安全。為了提高環境監測科技含量,購置了應急監測儀器和設備,同時對人員進行了培訓。
汙染減排
強力推進汙染減排工作。進一步完善統計、監測、考核三大體係。製定發布了《梅州市2009年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工作計劃》,將總量減排目標和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縣(市、區)政府和重點企業。進一步完善環境統計工作,加強汙染物新增量和削減量核算,強化全市汙染排放量的統計調度。完成了全市國控汙染源在線監控係統安裝和聯網。積極落實汙染減排治理工程、結構調整、監督管理三大措施,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控製在5.87萬噸,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控製在2.37萬噸,兩項考核指標排放量分別比上年下降8%和4.43%,順利完成我市的年度汙染減排任務。
環保考核
繼續開展黨政領導幹部環保實績考核。對6個縣1市1區實行環保實績考核。環保實績考核成為我市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效載體,促使參與環保工作的積極性日益濃厚。
環境規劃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結合國家、省、市重大發展戰略的調整,編製了《梅州市環境保護規劃(2007-2020年)》。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對梅州市水泥產業發展規劃(2009年修訂本)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充分發揮了規劃環評參與綜合決策的作用。
【公眾參與】
人大議案與政協提案
我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2009年市環保局承辦了人大議案1件,人大建議2件,政協提案7件,促進了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和有關環境問題的解決。
環境信訪
圍繞創建“平安名城”工作部署,高度重視環境信訪維穩工作,認真落實局長接訪日和領導包案製,整合環境信訪資源,增強信訪工作力量,落實崗位責任,開通了“12369”環保舉報熱線。對梅州民聲、民生820、亻厓看民生等“八大民生窗口”反映的環境信訪問題,積極調處,對興寧市海會印染有限公司等群眾反映強烈、汙染較嚴重的企業進行掛牌督辦,切實維護了群眾環境權益,未發生因環境信訪案件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全市受理環境信訪案件2810宗、市本級受理1302宗,分別比增12.7%、6.5%,調處率100%,全市辦結2778宗,辦結率98.9%,妥善解決了一批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環境問題。市民環境意識進一步提高,熱心參與各項環境保護活動,積極舉報有關環境違法事件,有力地促進了我市環境汙染防治工作。
環境宣傳教育
創新環境宣教機製。圍繞2009年“6·5”世界環境日國家“減少汙染,行動起來”主題,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6·5”係列宣傳活動,聯合梅江區、梅縣環保局舉辦紀念“6·5”世界環境日係列活動,開展環保谘詢,現場發放《與綠同行》、《環境汙染控製與實踐》、《梅州環保》等一批環保宣傳資料,介紹節能減排知識、提供節能減排方麵的谘詢,現場派發有關資料3000多份。充分發揮《梅州環保》宣傳作用,向企業、公眾宣傳環境保護有關工作,成立了梅州市環境保護誌願者大隊,增強公眾環保意識,輻射帶動了一批公眾關心環保,支持環保,參與環保。同時,圍繞噪聲整治、汙染減排、水環境保護、環保執法監管等重點工作開展專題宣傳。
不斷完善環保網站。2009年網上服務工作不斷改善,對“梅州市環境保護局公眾網”進行全麵升級改版,改版後的網站在風格、色彩搭配、形象宣傳等方麵作了細致設計,同時在政務公開、便民服務、政民互動、對外宣傳等方麵作了較大改進。現網站欄目設置更加合理,內容不斷豐富,公眾能更方便快捷地了解環保信息和業務開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