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十一條、《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第八條、環境保護部《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的規定,現將我市2010年環境狀況公布如下。
梅州市環境保護局局長: 袁小平
2011年6月28日
【環境概況】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和上級主管部門的具體指導下,全市各級環保部門以科學發展為指導,按照市委、市政府“推動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的目標任務,全力服務“綠色的經濟崛起”,嚴格項目環保準入關,強化汙染減排和環保責任考核,加強環境執法監管,加大環境汙染整治和生態保護力度,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力度,使全市的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水平,較好完成環保各項工作。
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100%;清涼山水庫、梅江等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主要江段水質達到或優於國家Ⅲ類標準,水質達標率為100%,韓江潮州赤鳳跨界斷麵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區域噪聲、道路交通噪聲保持穩定,聲環境質量較好;輻射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總體良好,環境汙染穩中有降,環保工作取得了成效。
【大氣環境】
環境空氣質量
2010年梅州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繼續保持優良水平,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為100%,其中優為302天,占全年82.7%;良為63天,占17.3%。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的年日均值均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其中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濃度為0.01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濃度為0.008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003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平均濃度為0.038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上升0.002毫克/立方米。
梅州市區降塵年均值為2.57噸/平方千米?月,比上年上升0.59噸/平方千米·月,但低於廣東省推薦標準(8噸/平方千米?月)。
2010年梅州市區全年共采集降雨樣品92個,全年降水pH範圍在4.56-7.46之間,降水pH年均值為5.38,比上年上升了0.21,酸性有所減弱;酸雨頻率為35.9%,比上年的38.0%下降了2.1個百分點,降水質量有所好轉。
廢氣排放
2010年全市工業廢氣排放量1224.61億標立方米,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4.24萬噸,工業氮氧化物排放量1.90萬噸,工業煙塵排放量6105.72噸,工業粉塵排放量5550.79噸。
措施與行動
加強結構減排,如期關停梅縣電廠3#、4#機組(2×12.5萬千瓦);積極推進立窯水泥落後產能淘汰工作,共淘汰立窯水泥落後產能238萬噸,為經濟可持續發展騰出環境容量。
積極推行梅州城區飲食服務業使用清潔能源工作,加強機動車排放尾氣監管,實施機動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鼓勵進一步淘汰黃標車,開展機動車環保標誌發放工作,逐步改善城區大氣質量。
【水環境】
2010年梅州市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狀況良好。河流總體保持穩定,部分河段水質與上年相比穩中有升。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源地水質符合國家飲用水源水質要求。韓江潮州赤鳳斷麵水質保持優良,水質為II類。全市飲用水源保護、汙水處理係統建設、重點流域整治等工作繼續得到加強。
n飲用水源
梅州市區清涼山水庫、梅江2個飲用水源地水質優良,達標率為100%。與上年相比,水質繼續保持穩定。
n河流
全市8個主要河段的16個監測斷麵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標準,達標率為100%。8個主要河段中鶴市河、琴江、梅江、韓江梅州段、柚樹河和石窟河水質為優;寧江、程江水質良好。與上年相比,全市主要江河水質基本保持穩定。
n跨市河流
梅州市與潮州市交界韓江赤鳳斷麵、河源市與梅州市交界五華鶴市河萊口電站斷麵水質為優,屬Ⅱ類水質,水質達標率100%。與上年相比,水質保持穩定。
廢水排放
2010年全市廢水排放總量為14076.18萬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3431.14萬噸,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7.1%,城鎮生活汙水排放量10645.04萬噸,占廢水總排放量的75.62%。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2.30萬噸,氨氮排放總量5952噸。工業廢水中石油類排放總量26.3噸,有毒有害汙染物(揮發酚、氰化物、砷、鉛、汞、鎘、六價鉻)排放總量0.06噸。
措施與行動
n水環境保護
加強梅江河及其上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製定實施《梅州城區梅江飲用水源保護和監管工作總體方案》,建立梅江河飲用水源水質保護和監管長效機製。加強全市汙水處理能力建設和汙水處理係統的維護;加強對清涼山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對清涼山水庫擴容工程施工期間實施十天一次水質監測,每月一次安全隱患排查,每月對飲用水源水質進行檢查和通報,確保市區飲用水源安全;加強轄區重點水庫的整治,製定實施《梅西水庫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建立梅西水庫保護和監管長效機製;加強長潭水庫、多寶水庫跨界汙染協調工作;加強對新建項目的環保審批,加強汙染源的監管整治。
n汙水集中處理設施的建設
市列入“一縣一廠”的豐順、梅縣、平遠、五華汙水處理廠均按省要求如期於2010年3月底前完成環保驗收,6月通過在線監控驗收。梅州經濟開發區1.2萬噸/日汙水處理廠處理工程於2011年3月通水調試。目前,全市日處理汙水能力達到18.8萬噸。
【聲環境】
2010年城市聲環境質量保持較好水平,社會生活噪聲仍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聲環境質量
梅州市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為52.2dB(A),符合國家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中居住區標準,比上年下降0.1dB(A),主要聲源仍然是社會生活噪聲。
梅州市區交通幹線噪聲平均值67.7dB(A),比上年上升了0.9dB(A),低於交通幹線噪聲標準,達標率為100%,與去年相比,區道路交通噪聲狀況基本保持穩定。
梅州城區全年城市功能區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符合各功能區標準,等效聲級平均值達標率為100%,與上年相比,城市功能區噪聲達標狀況保持穩定。
措施與行動
繼續加大噪聲擾民整治力度。嚴把施工噪聲許可證發放審批關,加大對城區建築施工、鐵木器加工等場所的檢查力度。實行夜間施工提前公告製度,嚴格夜間施工許可,停止衝孔、鑽孔夜間施工審批,依法發放建築施工噪聲許可證,開展了建築施工場界噪聲收費工作。加強中高考期間環境噪聲的管理,發放通告,加大宣傳和檢查力度,確保考場周圍環境安靜、良好。
【固體廢物與危險廢物】
2010年,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485.38萬噸,其中綜合利用量424.53萬噸,處置量58.59萬噸,處置利用率99.42%。工業固體廢物以粉煤灰、爐渣、尾礦為主,產生量分別為:221.47萬噸、194.72萬噸、39.2萬噸;全市8個城市生活汙水處理廠共產生汙泥4298噸;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5715噸,處置量715噸,綜合利用量5000噸,處置利用率100%,產生單位主要有線路板企業、電鍍企業等,危險廢物均按要求送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置。醫療機構產生的醫療廢物統一送到梅州金川醫療廢物集中處理站焚燒處理,全年處置醫療廢物1163.96噸。梅州城區生活垃圾產生總量13.91萬噸,處置量13.91萬噸,無害化處置率100%。新建成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1個,各縣(市)和部分主要鄉鎮建有生活垃圾填埋場。
措施與行動
加強固體廢物的管理,重點是強化危險廢物和嚴控廢物的監督管理。對危險廢物、嚴控廢物的處理處置、貯存、堆放情況以及環境應急預案的編製情況等進行執法檢查,對存在問題的企業責令限期整改;嚴格執行危險廢轉移聯單製度,鼓勵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先進生產工藝應用,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
加強醫療廢物處置的管理,組織開展對醫療衛生單位的檢查,強化對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站的監管,規範醫療廢物的處置,防止醫療廢物二次汙染的產生,確保醫療廢物安全處置。
【核與輻射安全管理】
嚴格審查,把好輻射行政審批關。根據《關於明確我省核技術應用項目審批相關事項的通知》(粵環函〔2008〕43號)要求,認真做好Ⅳ、Ⅴ類放射源和Ⅲ類射線裝置輻射安全許可證發放工作。
保障亞運,認真開展輻射安全檢查。為加強亞運會期間放射源管理,專門製定了一係列工作方案、應急預案。提前介入,加強淘汰落後水泥企業的放射源監管。為進一步加快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加強水泥企業放射源的監管,防止出現放射源丟失等事故,發出《關於加強對淘汰落後水泥產能企業放射源監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有關水泥立窯企業在淘汰關停前做好放射源的安全保障工作,專人負責、專人保管。
製度為本,不斷規範輻射環境監督管理工作。梅州市將放射源安全監督檢查納入年度工作計劃,使其成為一項製度性的工作,要求對涉源單位輻射環境安全管理狀況每年至少現場檢查一至兩次,並及時通報檢查情況;同時,通過修訂完善《梅州市環保局輻射事故應急預案》,進一步明確細化各部門職責分工,規範輻射事故應急處置工作程序,防患於未然,提高梅州市輻射事故應急能力。
民生為重,積極處理好電磁輻射類信訪案件。把輻射環境信訪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今年,積極調解10多宗通過行風熱線、梅州民生、來信來訪等渠道反映的電磁輻射類群眾信訪案件,並將處理情況及時反饋當事人,切實維護群眾環境權益。
【生態保護和建設】
以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堅持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並重的方針,加強生態示範區建設,強化自然保護區和水源保護區等特殊生態功能係統的保護管理,促進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逐步實現生態係統良性循環。
自然保護區
全市各級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達到51個,陸域麵積17.64萬公頃。
認真實施宜居城鄉建設戰略,深入開展生態創建活動。製訂實施2010年生態示範鎮創建計劃,開展了全市“以獎促治”項目調研,完成了2009年度生態鎮(村)的考核驗收,2010年創建市級生態鎮(街)29個,生態村(居)420個,認真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環境質量,生態鎮創建取得新成績,2010年成功創建3個(蕉嶺縣蕉城鎮、五華縣水寨鎮、興寧市龍田鎮)省級生態示範鎮。
【環境管理】
環境執法
深入開展環保專項行動。召開全市環保專項行動領導小組成員聯席擴大會議,製訂專項行動工作方案,精心組織、密切配合,突出抓好重金屬汙染排查整治、電鍍企業汙染整治、汙染減排監管工作、水源水質保護等四項重點工作,嚴厲打擊企業環境違法行為,著力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改善環境質量,維護群眾權益。全市環保部門共出動檢查人員14183人(次),檢查企業4718家(次),立案查處123宗(其中市本級20宗),罰款206.15萬元(其中市本級44.2萬元)。同時,結合環保專項行動,強化排汙申報登記和排汙費核定征收工作,全年全市共征收排汙收費額為2801.7萬元,比上年增加9.15%,(市本級排汙收費額為1025.4萬元,比上年增加12.03%)。
全麵開展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有色金屬冶煉企業、電鍍電路板企業、礦業開采洗、選礦企業及尾礦庫、飲用水源地等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及時發現安全隱患,製定整改措施,加強跟蹤檢查和督促落實,全麵消除環境安全隱患,確保環境安全。同時,為切實消除梅州經濟開發區的環境安全隱患,市政府專門印發了廣東梅州經濟開發區環境聯合整治工作方案,市環保局、市監察局加強聯合督辦,開發區管委會成立了梅州經濟開發區環境聯合整治辦公室,全麵開展開發區線路板企業排查、整治,對存在環境安全隱患企業責令限期整改,對環境違法企業進行立案查處,全部線路板企業安裝廢水排放計量裝置,會同有資質環保公司對廢水處理設施進行維護檢修,進一步規範固廢的堆放場所,標明了處理設施和排汙管網標識,規範了環保檔案,開展了排汙申報登記,並對4家廢水排放量大企業推行環保設施第三方運營,推進經濟開發區汙水處理廠建設。
狠抓豐順縣電鍍企業汙染整治。一是落實整治措施,製定實施《關於豐順縣電鍍企業汙染整治具體監管措施》、《推進豐順縣電鍍企業汙染整治工作計劃》,明確整治目標、職責、措施和時間,全力推進整治工作。二是開展聯合督辦。會同市監察局聯合印發了《梅州市重點環境問題聯合督辦辦法》和《重點環境問題聯合督辦通知書》,成立督查組,對豐順縣電鍍企業汙染整治工作實行聯合督辦。三是加強執法檢查。專門成立加強豐順縣電鍍企業汙染整治督辦工作領導小組,加大現場執法檢查力度,防止關閉電鍍企業死灰複燃和向周邊地區轉移。四是加強指導服務。專門成立技術指導組並派出現場工作指導組,加強對豐順縣電聲企業保留自配電鍍車間整改工作的指導服務。五是成立信訪維穩領導小組,協助豐順縣妥善處置電鍍企業職工和部分群眾上訪、單位信訪投訴事件,確保當地社會穩定。
建設項目環境管理
進一步加強建設項目的環保審批管理,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嚴把環評審批關。
1、全麵落實環評審批製度。認真執行國家、省產業政策目錄和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資環保審批“四個決不”有關要求,實行汙染總量前置審批製度,嚴格項目環評審批,嚴把環保“三同時”驗收關。強化環評審批管理工作,出台《梅州市環境保護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內部審查程序規定(試行)》、發布《梅州市內可能造成較大環境影響的項目名錄(2010年本)》,對重大和敏感項目進行集體討論,進一步規範建設項目環評受理、審批程序,確保環評審批科學、民主、公正、公開。同時,加強環評機構的備案和考核管理,不斷提高環評文件質量。
2、加強入園項目準入審核和總量前置審核。加強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入園項目環保準入審核,全年共審核101個入園項目,其中否決4個項目入園。製定實施《關於市屬三大園區實行建設項目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前置審核製度的通知》,實行總量前置審核製度和建設項目會商製度。禁止不符合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入園要求和汙染較大的項目進園。
據統計,2010年,全市共審批項目730個,否決29個項目,環評審批執行率100%,共受理環保“三同時”驗收項目330個。
環境監測
完成了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飲用水源水質、地表水環境和聲環境等例行監測工作,加強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係統和梅江長沙水質自動監測係統管理和運行維護工作。對各縣(市、區)落實“環境監測質量管理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情況進行現場檢查考核,開展了監督性監測、委托監測、汙染減排比對監測、汙染源現狀調查監測、汙染糾紛監測、環境應急監測等監測工作。據統計,全年共出具監測報告825份,取得有效數據10萬多個。
環境事故應急能力
環境應急能力得到加強。認真組織“6·3”汕梅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環境汙染突發事件應急聯合演練,製訂演練方案,成立專家組、現場監測組、現場處置組,按演練方案與其它參演部門密切配合,順利完成演練任務,進一步提升了突發環境事故應急處置能力。認真應對處理“7·3”福建紫金礦業汙水滲漏事故,成立領導小組、現場監測組、綜合協調組、專家谘詢組、現場巡查組等五個工作小組,開展水質監測、現場巡查和信息收集上報,認真分析研究監測結果,為省環保廳、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快速妥善處理“9·3”汕梅高速(梅州水車段)運輸車輛發生保險粉泄漏燃燒事故,事故未造成水和大氣汙染。
汙染減排
1、加強監管減排。把完成國控汙染源在線驗收任務作為各縣(市、區)汙染減排主要工作,實行倒逼機製,強化督辦,梅州市9家國控重點汙染源企業及列入“一縣一廠”的豐順、梅縣、平遠、五華汙水處理廠均按省要求如期於2010年6月底前完成在線監控係統的驗收,並全麵開展了自動監測數據有效性審核,形成減排能力。進一步完善汙染減排台帳,逐步建立減排電子台帳,為減排量得到國家和省的核定做好基礎工作。同時,繼續加大火電廠和汙水處理廠等重點源的監管力度,開展一月一巡查、季度比對監測,確保汙染減排項目穩定運行,切實提高企業排放達標率。
2、加強結構減排。積極爭取省環保廳和省粵電集團等部門支持,如期實現梅縣電廠3#、4#機組(2×12.5萬千瓦)的關停;積極配合做好淘汰水泥落後產能工作,淘汰落後水泥產能238萬噸,為經濟可持續發展騰出環境容量。
3、強化減排責任考核。製定實施《梅州市2010年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計劃》,將減排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和重點減排企業。製定了《梅州市環保局落實省對市科學發展觀環保工作方案》,成立省對市落實科學發展觀考核工作領導小組,局主要領導每月到省廳溝通協調考核有關工作,並向各縣(市、區)政府發出《關於加強2010年落實科學發展觀環保考核工作的函》,落實考核責任,對縣級環保部門履行環境監管職責情況進行了稽查,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局麵。
環境規劃
科學編製、認真實施《梅州市環境保護規劃綱要(2007-2020年)》和綱要實施方案,實行生態分級控製管理,規劃明確劃定“嚴格控製區、有限開發區、集約利用區”,引導產業合理空間布局,強化環境容量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推動梅州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同時,正在編製《梅州市固體廢物汙染防治規劃研究報告》、《梅州市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二五”規劃》和《梅州市“十二五”主要汙染物總量控製規劃》,明確了“十二五”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和汙染減排目標、任務。
【公眾參與】
人大議案與政協提案
梅州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2010年認真辦理、完成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13件,滿意率100%。
環境信訪
認真抓好環境信訪維穩工作。進一步規範辦理程序,落實崗位責任,暢通“12369”等群眾舉報渠道,高度重視汙染糾紛的調查處理工作,對梅州民聲、民生820、來信來訪等“八大民生窗口”反映的廢氣、廢水、噪聲、電磁輻射汙染等突出環境問題及時進行處理,維護了群眾環境權益。加強亞運期間環境信訪維穩工作。紮實開展領導幹部“四訪”活動,及時排查重點環境信訪案件,對城市花園湘膳餐館等9個重點環境信訪案件領導包案調處,落實亞運期間值班和信息報送工作,切實把環境信訪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認真開展行風熱線上線活動,對上線期間受理的群眾68個來電反映的環境問題全部進行調查處理和有效解決。
據統計,2010年,全市受理環保信訪案件2482件,受理處置及時率達到100%,未發生因環境問題而引發的群體性上訪和越級上訪事件。
環境宣傳教育
環境宣傳教育不斷深入,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麵:
1、開展環保宣傳活動。以“綠色經濟,低碳生活”為主題,與市直機關工委、市建設係統黨委和梅州移動分公司共同舉辦紀念“6·5”世界環境日活動,舉辦了企業環保知識座談培訓會、短信互動活動、“綠色經濟,低碳生活”簽名活動、節能宣傳周活動、綠色出行日活動、環境保護谘詢活動、播放環保宣傳片、現場監測演示活動、環境保護與綠色崛起攝影作品展、廢棄手機電池回收活動,全市形成了濃厚的環保宣傳氛圍。
2、認真辦好《梅州環保》。製定實施《梅州環保編輯出版製度》、《梅州環保稿件評比辦法》,不斷提高辦刊質量,今年共出版四期、4000多份,向省環保廳領導、各處室直屬單位,市五套班子領導,市、縣(區)有關部門、學校、協會會員,省內地級以上市環保局贈閱,得到了各級各有關部門和環保協會會員單位的充分肯定,《梅州環保》已成為宣傳梅州市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窗口和重要平台。
3、積極開展環保知識培訓活動。今年組織舉辦了四期環評技術人員培訓,全市水泥行業技術交流會、園區線路板企業環保設施管理及操作人員培訓會,通過培訓活動,有效地提高了環境科研隊伍的環保業務素質和有關企業管理人員的環保知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