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審計局 工作動態 《中國審計報》丨為打造世界一流灣區貢獻力量——廣東省審計機關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側記
《中國審計報》丨為打造世界一流灣區貢獻力量——廣東省審計機關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側記
來源:中國審計報   時間:2024-07-29 08:46:38   瀏覽:-
字號:

        7月12日出版的《中國審計報》頭版頭條發布文章《為打造世界一流灣區貢獻力量——廣東省審計機關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側記》,報道了廣東省審計廳緊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落實、重大平台建設、重要項目和任務推進,以及重大財政資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績效,組織全省審計機關在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銜接“軟對接”、民生領域“心融通”等政策落實方麵加強審計監督的經驗做法。現將全文轉載如下,以饗讀者。


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為打造世界一流灣區貢獻力量——廣東省審計機關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側記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五年來,廣東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殷殷囑托,向著“世界級的大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目標奮進。

        廣東省審計廳緊跟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聚焦主責主業,主動擔當作為,於2019年4月成立了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審計監督工作領導小組,並指導廣州市、深圳市等9市審計局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緊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落實、重大平台建設、重要項目和任務推進,以及重大財政資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績效,該廳組織全省審計機關在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銜接“軟對接”、民生領域“心融通”等政策落實方麵加強審計監督。2019年以來,廣東省審計廳和珠三角9市審計局先後開展了313個審計(調查)項目,查出問題金額668.44億元,促進製定或完善規章製度311項。

        助力推進科技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土地麵積大、人口多、產業門類完備,但創新能力與世界一流灣區相比仍有差距。

        2019年以來,廣東省審計廳持續跟蹤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情況,開展了創新型企業培育、孵化育成體係、高水平大學建設和高水平醫院建設“登峰計劃”、實驗室體係建設等領域的政策落實和資金使用績效跟蹤審計,助力淨化創新環境,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與現代管理體係建設水平。

        在2019年創新型企業培育政策落實情況和資金使用績效情況專項審計調查中,審計人員科學運用8個係統的大數據,從35個維度對27000餘戶企業精準畫像,揪出一條以企業科技創新為幌子騙取財政資金的高新企業造假產業鏈。審計要情得到時任省委書記、省長批示,相關犯罪線索移送後,挽回財政資金損失過億元,查處涉案人員200多人。該省科學技術廳對200多家涉嫌造假的高新企業取消入庫或培育資格,將近300名履職不當的評審專家清除出庫。

        實驗室是做好科研和教學、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設施。2021年5月至7月,廣東省審計廳先後派出十餘名業務骨幹組成審計組,對生物島實驗室、季華實驗室、鬆山湖材料實驗室等24家省實驗室及分中心建設運行情況開展專項審計調查。審計人員發現,24家省實驗室及分中心已全部啟動建設工作,采取邊建設、邊運作的模式,其中生物島實驗室等第一批4家省實驗室啟動建設期已結束。針對實際情況,該廳決定把省實驗室目前的績效和後續發展作為本次審計調查的重點。經過兩個月的實地走訪,該廳審計人員了解到,科技部門和財政部門出台的相關建設管理辦法和省級財政投入辦法僅針對省實驗室及分中心3年啟動建設期,未對省實驗室長期可持續發展進行規劃,未明確啟動建設期滿後對省實驗室及分中心的經費支持方式。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缺失以及財政經費持續支持保障機製的缺乏,均不利於實驗室的持續穩定運行和未來發展,更會大大降低對科研人才的吸引力。該廳提出建立實驗室建設任務推進督辦和保障措施、強化聯合建設省實驗室溝通協調機製等審計建議。廣東省科技廳采納審計建議,督促相關承建市編製中長期規劃,廣州市等5個承建市建立市級財政經費支持保障機製並落實年度市級財政投入資金,建立了穩定的經費支持保障機製。

         助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力爭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的目標。實現快速通達,必須依靠城際鐵路這個“大動脈”。

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城際軌道建設進展成效,廣東省審計廳在2021年至2023年分別選取佛肇城際、穗莞深城際鐵路琶洲支線、珠三角運營城際鐵路3個處於不同建設階段、不同區位、不同出資模式的城際軌道項目開展跟蹤審計,把加強城際軌道建設成本控製、促進城際軌道項目可持續發展作為重點審計內容。

         廣東省審計廳指出,上述3個項目均存在招標設置過高限製條件、概算審核不到位、提前支付工程款等多個成本控製問題,推動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印發鐵路工程招標文件示範文本、鐵路工程造價管理辦法。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立體綜合網絡越織越密,廣東省審計廳又把眼光投向推動“外循環”的機場建設上。2022年,該廳開展了省“十三五”骨幹機場審計,對廣州白雲機場、深圳寶安機場、珠三角新幹線機場、珠海金灣機場、惠州平潭機場等5大機場建設情況開展審計,指出項目前期規劃不合理、工程管理不規範、建設進度滯後等問題,推動省機場集團工程建設指揮部加強機場項目的前期統籌,合理開展工程分期建設,並修訂了黨委議事決策製度,規範了招投標管理,修訂完善了《指揮部采購合作對象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指揮部招標異議處理管理辦法》《工程建設指揮部造價谘詢公司考核辦法》《工程建設指揮部設計考核辦法》 《工程建設指揮部簽證管理辦法》《工程建設指揮部建設項目設計管理辦法》等有關管理製度。

        從鐵路到機場,從內循環到外循環,如今,大灣區高鐵、城際、地鐵、高速、機場等交通網絡越織越密。外聯內暢、通江達海、高效便捷的交通網絡讓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從藍圖變成現實。

         助力完善規則製度

        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製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廣東自貿試驗區則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前沿陣地。很多與港澳對接、與國際對接的體製機製問題都是在自貿試驗區內得以突破,然後向大灣區其他城市推廣。

        實現規則製度“軟對接”,是提升大灣區一體化水平,構建大灣區一體化市場,加強三地之間的經濟合作,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高效流通的有效手段。2019年至2021年,廣東省審計廳先後兩次對廣東自貿區建設情況開展政策跟蹤審計調查。結合自貿區深化改革中麵臨的製度創新與風險防範之間、製度創新與要素集聚之間、製度創新與經驗可複製推廣之間的主要矛盾,該廳把製度創新推進情況確定為審計調查重點專題。

        在審計過程中,該廳抽取了近百個具體製度創新項目,重點分析研究製度創新的指導性、係統性和可複製性。期間,該廳揭示了有14個單位報送製度創新成果時未經可行性論證和風險論證,主管單位把控不嚴,對已登記創新成果未定期開展評估,也未對製度創新出台有效激勵保障措施,部分製度創新成果重複報送,部分製度創新成果沒有創新性,部分製度創新複製推廣效果不理想等問題。該廳提出了強化協作配合,提升製度創新積極性等審計建議。針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廣東省商務廳集體研究審議了廣東自貿試驗區下一年度製度創新項清單,並把以前年度複製推廣效果不理想的事項列入下一年度製度創新事項清單,提請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後重點推進。

         2024年1月,商務部集中發布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五批“最佳實踐案例”,廣東自貿試驗區南沙片區跨境電商出口退貨“一站式”監管新模式入選“最佳實踐案例”。

一個個創新成果從廣東自貿試驗區孕育而生,推動著“製度之異”不斷轉化成“製度之利”。

        助力增強向心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運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麵交流、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

        在廣東,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龍頭、12家重點基地為骨幹、珠三角57家特色基地為基礎的“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體係基本建成。廣東省審計廳緊跟形勢任務,於2022年10月對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情況進行了審計調查。

        審計人員實地調研了13家省級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重點關注項目入駐率和港澳項目占比等關鍵參數,對入駐基地的人員和項目結構進行定量分析,發現基地總體使用率仍有待提高、部分基地港澳項目未達預期30%的目標、常駐港澳人員占比低等問題。麵對基地建設存在的“空心化”、港澳元素少的問題,審計人員深入訪談了21位專家學者和港澳青年,發放了港澳青年調查問卷,發現省市縣(區)出台的部分創新創業扶持政策針對性不強,且麵向港澳的政策宣傳力度不足,部分港澳青年對申報程序、補貼政策等關鍵環節的政策細則一知半解。對此,該廳建議整合優化扶持政策、加強政策宣傳等。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立審立改,派員赴香港與港澳青年開展創業就業交流調研,會同省港澳辦等相關單位編印了《廣東省支持港澳青年就業創業政策》,迭代推出創新創業政策“大禮包”,並一改原來僅通過廣播電台、報紙雜誌等渠道進行宣傳的方式,在香港的青創同行網站上線宣傳,結合“港澳青年就業創業灣區行”係列活動向基地內港澳青年開展宣傳。截至2024年4月,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累計吸納港澳青年就業近5500人,成為港澳青年“北上”創業就業、逐夢圓夢的大舞台。(謝珩 李華 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