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司法局 工作動態 做好群眾身邊的法律“貼心人”!梅州深化“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
做好群眾身邊的法律“貼心人”!梅州深化“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09-14 10:38:57   瀏覽:-
字號:

  黨員律師帶頭進駐各村(社區),當地村幹部發出“律師來了,糾紛少了”的感歎。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律師事務所黨支部戰鬥堡壘及黨員律師先鋒模範作用,推進黨的建設與法律服務同頻共振、互促共融,推動“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提質增效,為廣大群眾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務,用法治為群眾的幸福生活護航。

  打造黨建品牌樹立“新航標”

  一個堅強有力的戰鬥堡壘——基層黨組織,是一家律師事務所服務中心大局、維護法律正確實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與保證。近年來,梅州市司法局黨組指導全市律師事務所全麵加強黨的建設,將黨的領導貫穿到律師執業全過程,著力打造特色黨建品牌,樹立行業“新航標”,推動律師行業高質量發展。

  “我市將律師行業黨建納入基層黨建總體布局,建立市律師行業黨委,引領行業黨建整體晉檔升級。”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黨員律師踐使命 人民群眾享法治》入選了梅州市首批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優秀案例名單,廣東從信律師事務所黨支部、廣東誠優律師事務所黨支部、廣東立政律師事務所黨支部等3家律師事務所黨組織獲評“2022年度全省律師行業黨建工作示範化律師事務所黨組織”。 


  據了解,目前,我市執業律師超過一半是中共黨員,黨員律師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以實際行動踐行執業為民宗旨,帶頭進駐全市2000多個村(社區),實現“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全覆蓋。

  結對共建,法治同行。我市還推動律師事務所黨組織與村(社區)黨組織聯建共建,通過聯合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律師”等主題黨日活動以及“一所惠十企”“百所興百村”“千所聯千會”、萬場法治宣傳、十萬公益法律服務等係列活動,為企業、為群眾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務。據統計,通過結對共建,全市一年共開展主題活動80多場次,法治體檢專項活動27場次,服務群眾1萬多人次。

  “律師來了,糾紛少了”

  蕉嶺縣新鋪鎮某村村民陳某擴建祖墳時占用了相鄰陳某雄的一塊地,雙方產生矛盾。今年2月,陳某雄夫婦毀壞了陳某的祖墳,雙方矛盾升級。當地鎮村幹部和駐村律師廖丹共同介入調解。

  “本案事實是清楚的,隻是曆經多年,雙方也因溝通不到位、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矛盾越來越深,”廖丹同時指出,“法律問題簡單,占用的返還,毀壞的賠償,但即便解決了法律問題,也不能化解雙方的矛盾。”

  如何化解當事人心中多年的積怨,徹底解開心結握手言和?廖丹和鎮村幹部決定從情理法等方麵入手。

  “你們是有親戚關係的,為這件事鬧得這麼僵值得嗎?”

  “民法典也有規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係。”

  經過調解,雙方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互相道歉並互相諒解,並簽下調解協議,對相關土地使用問題達成一致。 


  對廖丹來說,這場糾紛是她駐村8年多以來調解的眾多糾紛中極為平常的一場,也是全市駐村(社區)律師積極參與各類矛盾糾紛調處工作的一個縮影。據統計,自開展“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以來,全市駐村(社區)律師平均每年參與矛盾糾紛調解約300宗,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不少基層司法所所長、村幹部都紛紛感歎“律師來了,糾紛少了”。

  為民辦實事增強法治意識

  “租戶租用我們村的店鋪,拖了好幾個月不給租金,我們該怎麼辦?”

  “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多發,我們老年人容易上當,能不能給我們講講那些套路?”

  ……

  很多群眾把駐村(社區)律師當作生活的“貼心人”,一遇到法律問題便通過微信、電話或現場谘詢等方式進行谘詢,律師則從法律角度一一進行詳細解答,受到廣泛好評。

  今年3月,梅江區三角鎮壢明村80多歲的村民張叔和老伴來到村委會求助,希望立下一份關於財產分配的遺囑,避免家庭成員因財產分割而起糾紛,破壞家庭團結。駐村律師魏紅姍耐心向張叔普及相關法律知識,並在他們精神狀態良好且意識清醒的情況下,指導他們寫好遺囑,了卻老人的一樁心願。

  辦一件實事,暖一片人心。廣大駐村(社區)律師精準對接群眾法律服務需求,幫助群眾紓困解難,同時以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推動法律進村入戶,拉近法律與群眾的距離,讓普法工作更具針對性、實效性。  


  “沒有借條,隻有微信轉賬記錄,主張還款能勝訴嗎?”在五華縣轉水鎮裏塘村的一場民法典普法講座上,駐村律師劉慧從常見的情形入手,提醒村民樹立證據保全意識,確保能夠更好依法維護自身利益。

  這樣的普法講座讓很多群眾受益匪淺。“普法講座的內容跟我們生活有關,聽了以後,我們對法律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幫助增強法治意識。”76歲的裏塘村村民陳茂鴻說。

  據統計,全市駐村(社區)律師一年共舉辦法治講座近8000場次,提供法律谘詢24000多人次,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