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事就近辦、隻跑一次成為常態,行政複議促進各類行政爭議化解,群眾在家即可享受優質高效法律服務……法治是一座城市的最亮麗底色,越來越多的法治場景融入日常生活,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近年來,梅州市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充分發揮“一個統籌、四大職能”(統籌全麵依法治市工作,承擔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刑罰執行和公共法律服務職能)作用,促進梅州法治建設工作不斷邁上新台階,助推梅州成功創建廣東省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市,為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服務大局
打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梅州市司法局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立足工作職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努力打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為全市實體經濟發展護航。
優化營商環境法治宣傳先行。據了解,全市普法辦年均舉辦“送法進企業”等活動200多場次。今年4月,梅縣區司法局組織律師團隊到梅州康立高科技有限公司、梅州市惠興米業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送法進企業暨“法治體檢”專項活動,並解答經營管理、合同簽訂等方麵的法律問題,幫助企業防範法律風險,實現健康發展。“送法進企業活動對我們來說是很有幫助的,我們經營所遇到的問題,都可以點對點向律師谘詢。”惠興米業的相關負責人劉春蘭說。

▲梅州不斷完善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為群眾提供優質公共法律服務。(李盛華 攝)
在梅州市司法局統籌下,全市律師機構通過開展“一所惠十企”“百所興百村”“千所聯千會”等係列活動,與9家工商聯及60家商會進行對接,指派律師擔任120多家非公企業工會法律顧問。2022年6月,梅州市司法局又與市工商聯印發了《關於建立健全梅州市司法行政機關與工商聯溝通聯係機製的實施意見》,從健全法製宣傳合作機製、推動公共法律服務進駐工業園區試點、深化民營企業“法治體檢”、推進商會人民調解等方麵著手,積極營造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良好法治環境;市、縣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和鎮公共法律服務站設置企業服務專區,快速響應企業法律服務需求。
精準發力出實招,多策並舉求實效。市司法局還發揮政府法律顧問作用,當好政府重大決策的法律參謀。市委依法治市辦副主任、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葉仁基介紹,近年來,市司法局參與政府重大行政行為、重大項目、政府合同協議等事項的合法性審查和法律風險評估,共出具書麵審核意見606件,涉及金額超過1755億元。此外,利用行政立法、法製審查,近年來先後推動製定地方性法規、市政府規章共7部,審查市本級規範性文件126件,審查重大行政決策443件,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深化改革
法治政府建設再上新台階
“在維權的道路上走了十多年,是你們讓我們確確實實感受到了公平和正義。”梅縣區某村民小組代表帶著錦旗來到梅州市司法局,向行政複議辦案人員致以謝意。
原來,梅縣區甲村民小組以不服乙村民小組和丙村委會持有的《山林權證》為由,向梅州市人民政府行政複議委員會辦公室申請行政複議。行政複議辦案人員對相關證據材料進行審查,並多次向相關部門等了解情況,同時召開案審會對案件進行研判。經過耐心細致的審查,辦案人員發現相關《山林權證》頒證法定程序缺失,違反了法定程序,遂依法作出撤銷相關《山林權證》的複議決定。

▲市司法局、市普法辦普法宣傳進企業活動。(市司法局供圖)
這是梅州深化行政複議改革助推法治政府建設的一個縮影。梅州市司法局通過印發《行政複議體製改革實施方案》、健全配套工作機製等,深入推進行政複議體製改革,及時有效化解各類行政爭議。梅州市司法局行政複議與應訴科科長沈誌奎告訴記者,我市每年受理的行政複議案件在200宗以上,名列山區市前茅,提起複議的案件中近八成的行政爭議在行政複議階段得以化解。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是法治政府建設的風向標。梅州重視並推進該項工作,積極推動行政案件的審理和矛盾有效化解,並以此增強行政機關的法治觀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為此,梅州市司法局與梅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建立聯席會議製度,落實各項任務。如今,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不斷提高。
深化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是法治政府建設的重點。梅州全力推進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工作,同時嚴格執行行政執法“三項製度”(行政執法公示製度、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重大執法決定法製審核製度),使用行政執法“兩平台”(行政執法信息平台和行政執法監督網絡平台)執法,並開展評查考核和日常監督,進一步規範各類行政執法行為。據了解,目前梅州下放職權526項至110個鎮(街道),一線執法人員100%完成培訓;行政執法“兩平台”共計上線合計單位數329家,開通賬號6226個,累計產生有效案件4465宗,產生有效文書11564份。
厚植民心
服務群眾增強法治獲得感
“這電梯的位置嚴重影響我車庫的使用,我不同意加建。”2021年3月,梅江區三角鎮某小區的A夫婦因隔壁棟加裝電梯問題與鄰居發生矛盾糾紛。
群眾利益無小事。梅江區司法局三角司法所所長鄧燕紅等調解人員堅持公平公正調解,經過走訪調查,前後召開了三次調解會,結合法院判決案例、政府政策、鄰裏關係等多次做雙方當事人的思想工作,促使雙方達成了補償協議並和解,得到當事人肯定。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各類社會矛盾糾紛會越來越多。如何及時化解,考驗著一個地市的市域社會治理能力水平。梅州市司法局人民參與和促進法治科副科長淩遠維介紹,梅州市各級司法行政部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結合地域特點,通過組建一支萬人紅色調解隊伍、建立一套縣鎮村三級聯動的調解網絡體係、打造一批個人品牌調解工作室等探索,努力將矛盾糾紛吸附在市域、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據統計,全市共有2518個人民調解委員會、11709名人民調解員,每年共化解糾紛2萬餘件。
為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梅州市司法局融合了實體、熱線、網絡三大平台,建成覆蓋全業務、全時空的法律服務網絡。目前,全市共建成9個市級和縣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12個鎮級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2248個村級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2021年以來共為群眾提供法律服務9萬多人次;法律服務谘詢熱線服務群眾6514次,解答率100%,群眾滿意度為99.63%;公職律師在12348法律服務網絡平台為群眾提供法律指引及幫助1302次,滿意率99.70%;全麵推行法律援助申請“市域通辦”,群眾申請法律援助“就近跑一次”,2021年以來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4854宗,接待法律谘詢13293人次;全市2263個村居(社區)配備了445名律師擔任法律顧問,“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實現全覆蓋……
一係列直觀的數據,是梅州法治建設的成功實踐。市委依法治市辦副主任、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葉仁基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落實中央和省、市關於法治政府建設的部署要求,統籌推進法治梅州、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梅州,以法治力量護航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