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興寧市司法局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於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設的部署要求,以“向信息化要工作效能,向信息化要服務質量,向信息化要發展動力”為目標,勇於發揮首創精神,積極探索創新,將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司法行政工作深度融合,大力推進“四大智慧工程”建設,努力實現“四個零”目標,為群眾提供更加普惠均等、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讓群眾有更多的法治獲得感。在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鄉村振興局等部門相關司局組織編製的《數字鄉村建設指南1.0》中,興寧市司法局打造智慧司法“雲”時代案例成功入選,是廣東省此次唯一入選的案例。
智慧司法,法律服務“零距離”
該局堅持以全覆蓋、補短板、零距離為目標,積極借助最前沿的科技手段為公共法律服務賦能,通過大力實施“智慧司法”工程,有效破解本地農村法律資源欠缺、村委會法律知識不足等“法治短板”,打通“最後一百米”,服務“最遠一家人”。
——引進“法通小博士”法律機器人。2019年,該局為興寧市公共法律服務大廳、徑南鎮陂蓬村“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引進法律機器人“法通小博士”,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為群眾提供智能化、個性化的法律谘詢服務。其中,在陂蓬村搭建的全國首例“智慧村居法律服務公共平台”,依托前方駐村機器人“律師”和後方專業律師團隊,為村民提供法律谘詢、遠程調解等法律服務,有效破解農村法律資源欠缺、村幹部法律知識不足的問題。據統計,引進該平台僅一年,陂蓬村就成功調處矛盾糾紛51起,調解成功率達98%。2020年,該平台榮獲省“誰執法誰普法”創新創先優秀普法項目獎。

——研發“智慧司法雲”平台。2020年,針對群眾反映本地律師資源缺乏、農村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兒童、外地駐村律師因語言不通與村民溝通困難等問題,該局啟動公共法律服務平台“智慧司法雲”建設項目,計劃建成“1個市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20個鎮(街)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505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網絡對接平台,依托遠程視頻功能,充分發揮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統籌、協調作用,實現司法局與各鎮(街道)、各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室)之間實時的信息互通,為基層糾紛調解提供專業指導和服務,實現公共法律服務“零距離”。截至目前,已完成128個“智慧司法雲”點的連接測試工作,正在運行中。2021年9月,興寧打造智慧司法“雲”時代案例入選《數字鄉村建設指南1.0》,是廣東省此次唯一入選的案例。

智慧普法,法治宣傳“零盲區”
該局堅持以構築全媒體、全天候、立體式的法治宣傳新模式為目標,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開展法治宣傳,大大提高法治宣傳的覆蓋麵和影響力,將法治文化、法治信仰根植於人民群眾心中。2018-2019年,興寧市連續兩年獲得全省普法工作網上考評總評分縣市級第一名。
——打造全媒體法治宣傳矩陣。在鞏固完善基礎陣地和傳統媒體優勢的基礎上,加大法治文化新媒體建設和應用力度,充分利用“興寧普法”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普法信息推廣、手機短信、戶外電子顯示屏等現代傳媒渠道,通過法治故事、法治動漫、法治短視頻、法治微電影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法律知識、傳播法治文化,以“智慧普法”“精準普法”增強法治宣傳教育的覆蓋麵、滲透力和針對性。近年來,累計向市民發送普法短信共計180多萬條;“興寧普法”公眾號累計推送“以案釋法”81條、法律法規條文及普法新聞1031條。
——打造多樣化法治宣傳模式。全麵推行體驗式、融入式、主題式、智能式、互動式普法模式,在興寧市法治文化主題園設置普法“微互動”電子觸摸屏、大型LED法治宣傳滾動顯示屏、百米普法長廊、法治圖書角、普法景觀等設施,不斷推進法治宣傳方式方法、載體路徑等與時俱進;在興寧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設置展覽廳、多媒體教室、模擬法庭、VR體驗室、閱覽室、法律谘詢室等6個功能區,深入開展實地實例“體驗式”法治教育,強化教育對象的主動參與,推動在角色扮演中直觀學法實踐。2019年,興寧市法治文化主題園被評為“廣東省法治文化主題公園”和“廣東省十佳法治文化主題公園”,興寧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被評為“廣東省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
智慧矯正,矯治監管“零脫管”
該局堅持以社區矯正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線,著力推進“智慧矯正”工程,堅持用精細化管理“紮牢籬笆”、用信息化手段破解難題,有力推動社區矯正工作從“人防”向“技防”轉變,推動社區矯正工作跨越式發展,受到上級司法行政部門的充分肯定,2018年被廣東省司法廳授予“集體二等功”榮譽。
——搭建遠程指揮平台,實現管理統一化。在市社區矯正中心、各司法所社區矯正場所裝備“華望雲”和“好視通”視頻會議係統,實現梅州市、興寧市和20個鎮(街)三級應急指揮、視頻會議和安全監控功能。
——開發運用智能係統,實現管理智能化。開發運用“人臉識別管理係統”,該係統能夠對社區矯正對象身份進行精準識別,並對勞動和學習時間進行精準統計,從而有效避免代替報到、“打招呼”幹預執法等違規現象,從源頭上規範了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執法行為,切實防止脫管、漏管問題;開發運用“天翼雲呼叫係統”,該係統具有錄音、存儲、查詢、下載等管理功能,能夠對社區矯正對象每周電話彙報內容進行全程錄音,有效破解錄音取證難的問題,為司法行政部門對社區矯正對象出具警告或向法院建議撤銷緩刑、收監執行等提供有力依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在冊社區矯正對象227人,無脫管漏管現象。
——開通遠程會見係統,實現幫教人性化。2017年與具備條件的樂昌監獄、三水戒毒所試點開通遠程視頻幫教係統,並於2018年擴大至全省各監獄,為罪犯、戒毒人員家屬提供遠程會見探視服務。係統開通以來,累計放出遠程會見號源數3800個,安排會見1842次,會見家屬達3400人,有效解決了家屬們因為時間、空間、身體、經濟等導致會見難的問題,實現了“家門口探監”。

智慧公證,公證辦理“零失誤”
該局堅持推進公證領域的智能化、自助化、網絡化建設,運用智能技術,通過大數據彙集,加強事前、事中、事後監管,通過標準化流程,提升服務質量、服務效率和服務體驗。
——興寧市公證處於2014年啟用“廣東省興寧市公證處公證辦證管理係統”。公證員隻需按流程操作,即可在係統內輕鬆完成公證事項受理、收費、製證、發證、歸檔和整理等功能。公證業務受理後即收費,支持通過刷卡、微信支付等方式交納公證費,減少現金流轉,拓寬支付渠道,大大減低繳費成本。若當事人有需求,可提供順豐快遞等方式送達公證書,切實提升辦證質效,真正實現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證法律服務。
——對公證處辦證大廳進行了標準化改造。配備視頻實時監控設備,對辦證過程中的視頻數據進行實時記錄和雲端同步,確保公證有力、辦證合規、風險預警、有據可依。
2018年以來,公證“最多跑一次”事項擴大到8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公證辦理587件,累計辦理公證3719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