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梅州市五華縣安流司法所裏,工作人員忙著整理調解協議書檔案,回顧上半年的工作情況。“這些都是調解協議書,還有很多口頭調解的未記錄在案。”安流司法所工作人員徐翡翠指著一遝調解協議書說。
在基層,家長裏短理不平講不順等種種在私下調解未能解決時,都會延伸到司法所調解室,由人民調解員展開調解。梅州市現有2518個人民調解委員會,11709名人民調解員奔波在調解一線,其中,鎮(街)調委會專職人民調解員224名。去年,全市各類人民調解組織共排查糾紛4534次,預防糾紛2172宗,受理矛盾糾紛17602宗,成功調處17520宗,成功調處率為99.53%。
現場調解更讓人信服
張振標是五華縣司法局安流司法所所長,也是振標調解工作室主持人,從事司法調解工作21年的他參與矛盾糾紛調解上千起,調解成功率在90%以上,去年獲評“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
“隻坐在辦公室裏是幹不好調解工作的。”張振標說,除個別糾紛要到司法所調解室調解,更多時候,他將調解室“搬到”群眾家裏或矛盾發生點。“他幾次組織到現場調解,現在我們兩家沒有問題了。”經張振標調解後解決糾紛的張先生認為,現場了解情況後再調解更容易讓人信服。
“基層調解就是要‘對症下藥’,見到當事人,可以以拉家常的方式迅速拉近距離,讓他們感受到你不是對方的說客,而是真正想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的人;遇到情緒激動的當事人,要讓他們充分表達意見、平複情緒後,再把分歧引導到法律問題解決的路徑上來。在調解中,不僅要講法,還要講公序良俗,情、理、法結合才能解決問題。”在張振標心裏,一直抱有使命感,他認為“冤家宜解不宜結”,很多案件比較複雜,需要調解員有足夠耐心梳理問題,尋求最佳解決之道。
這個使命感讓張振標化解多宗陳年曆史積案。在一宗長達20多年的道路糾紛曆史積案中,雙方因補償問題引發矛盾糾紛並經常發生堵路事件,嚴重影響了周邊群眾的出行。張振標了解該案後,多次到爭議現場查看,走訪知情人、征詢當地村委意見,並找到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先後10多次牽頭組織當事人、村民代表等人員到宗祠調解,協商解決問題。經過近3個月的不懈努力,雙方終於簽訂和解協議書。
設立個人調解工作室
梅州市萬名調解員充當著矛盾糾紛源頭治理“消防員”的角色,及時就地化解矛盾糾紛。
為培育人民調解優質品牌,發揮優秀人民調解員的品牌效應,近年,梅州市司法行政部門探索設立個人調解工作室。目前,全市共建立了23家個人調解工作室,這些個人品牌調解工作室形成的“專家門診”,每年排查矛盾隱患、化解糾紛數百宗,為群眾減少訴累,節約司法資源。同時,為大力推進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工作,梅州市司法行政部門先後指導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成立了道路交通事故、醫療糾紛、金融消費糾紛、物業糾紛等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
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讓矛盾“止於未發”,是基層社會治理中防範化解矛盾糾紛的發展趨勢。梅州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將加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以培訓提升調解員的法律政策水平和調解工作技能。同時,繼續聘請公道正派、熱心調解、經驗豐富的同誌為調解員,並探索將個人調解工作室納入人民調解委員會規範化建設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