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嘉賓:
梅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一級調研員 羅偉純
梅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三級調研員 劉治中
梅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溫景添

行風評議員:
梅州市黨代會代表 黃海英
梅州市人大代表 黎添祥

問
主持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麵振興。請問羅局,近兩年,市農業農村局如何圍繞“固本強農、鄉村振興”,抓好糧食安全、防返貧、發展富民產業、鄉村建設、農村改革等重點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答
梅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一級調研員 羅偉純:
近年來,市農業農村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工作部署,以實施“百千萬工程”為總抓手,充分把握《梅州方案》政策機遇,補短板、強弱項,統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麵振興。2024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448億元、比增5.2%,增速居全省第3、山區五市第1。
一、守牢“兩條底線”。落實黨政同責,確保糧食安全,全力打好“6•16”救災複產攻堅戰,2024年全市糧食播種麵積超276萬畝、總產超114萬噸,其中興寧超級稻畝產1446.18公斤再創世界紀錄,實現麵積、總產、單產“三增長”。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緊盯農村人口、脫貧戶和監測對象,持續鞏固提升“三保障”,現在全市監測的907戶中有878戶已消除風險,脫貧成果持續鞏固。同時,用好“6•30”鄉村振興樂善扶貧基金,連續兩年每年安排100萬對330戶特困家庭給予幫扶慰問。
二、夯實強農根基。花大力氣提升耕地增產潛能,堅決打好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收官戰,成立全省首個市級農業生產托管運營中心,近年來新建高標準農田12.38萬畝、複耕撂荒地3.86萬畝、規模化集約流轉耕地44.3萬畝,全市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率達58%以上,近三年共建設268個產地冷藏保鮮設施。
三、發展富民產業。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積極引進華發種植示範基地、永鷹工廠化養豬基地、鴻熙智慧工廠化養魚等現代農業示範項目相繼投產,累計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級1個、省級26個。共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34家、農業“四上”企業107家、省級標杆農民合作社103個、省級標杆家庭農場93個、“產業村長”372名。在項目建設和產業龍頭的帶動下,2024年農民人均收入達23127元,增速6.5%、全省第4。
四、創建和美鄉村。持續提升人居環境,近兩年來共植樹315萬株,鄉村問題公廁整改率達98%以上,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強化典型帶動,牽頭推進典型培育建設,全市200個典型村人居環境、現代化生活條件等日新月異。推進鄉村善治,引導村民在鄉村治理上“共建共治”,全市積分製覆蓋村達56%、清單製落實村超84%。
五、增強農村活力。深化承包地改革,大力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推進宅基地自願有償退出,指導各縣(市、區)加快製定補償標準。規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建成運營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平台,目前已完成交易436宗、成交額5500萬元。實施“市委書記領航項目”壯大集體經濟,全市村集體收入保持在10萬元以上。10個產業社區試點帶動、372名“產業村長”示範效應,進一步激發農村內生動力。
當前,多重政策機遇疊加,市農業農村局將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更加高效的行動、更加優良的作風,確保完成“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目標任務,努力推動“農業強市”建設、鄉村全麵振興開創新局麵,邁上新台階。
問
主持人:今天趁著梅州市農業農村局上線行風熱線節目,我們也想就這一私宰屢禁不止的現象,請局長給我們進行回應,這26家生豬屠宰點是否有能力保障全市的豬肉供應?會不會存在設點缺陷,設點的依據是什麼?一些偏遠山區肉檔主表示中途遙遠,不方便鮮肉運輸,咱們有沒有相關的配套設施進行完善,延伸服務鏈?針對調查片中提到的這些問題,請羅局回應。
答
梅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一級調研員 羅偉純:
首先說明,我國實行生豬定點屠宰、集中檢疫製度,未經定點,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生豬屠宰活動。我市生豬屠宰點是依據《廣東省生豬屠宰行業發展規劃》明確的,按屠宰產能與15萬頭的比值設置數量,到2027年全市生豬定點屠宰廠(場)設置總數原則上不超過18家,具體設點由各縣(市、區)決定;允許年出欄肉豬20萬頭以上的大型養殖企業配套新建屠宰自養生豬的屠宰場,不受全市設置總數限製。目前,我市有26家生豬定點屠宰場,對比周邊的山區地市(河源7家、韶關15家、清遠10家),我市的“總數”和“人均數”都更高,從數量上看是足夠的;全市屠宰場年屠宰能力超300萬頭,近三年每年的實際屠宰量為130多萬頭,從屠宰能力上看是富餘的;另外,我市的生鮮肉品全程冷鏈配送,即使偏遠鄉鎮也能1-2小時內送達,從配送上看還是比較及時的。當然,我市各地的生豬屠宰場布局仍不夠科學,仍有優化的空間。比如,某些片區常住人口規模較大,目前尚未配備屠宰場。下一步,我們將指導各縣(市、區)進一步優化生豬屠宰場布局,力求更好保障全市生豬產品供應。
問
主持人:調查片中提到了牛蛙養殖的問題,梅州市農業農村局能否從場地選擇、土地使用、廢水排放、科學用藥方麵來談談,給正在開展或準備開展水產敏感品種牛蛙養殖的農戶進行指導,請羅局來給大家做個回應!
答
梅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一級調研員 羅偉純:
近年來,牛蛙市場消費需求持續擴大,個別牛蛙養殖戶為片麵追求經濟效益,存在非法占用耕地、養殖密度過高、尾水汙染處理不到位、藥殘檢出率偏高、噪聲擾民等問題。
牛蛙科學規範養殖,要注意做好以下幾方麵工作。
一是選址要科學。牛蛙叫起來聲音大,容易吵到村民。因此,養蛙場要遠離居民區,同時也涉及環保問題,還要遠離水源點。
二是用地要合規。嚴禁非法占用基本農田開挖池塘從事牛蛙等水產養殖,稻蛙共生等綜合種養模式開溝麵積不能超過田地麵積的十分之一。涉及林地的,需具備合法審批手續。
三是養殖要規範。國家已出台行業標準《牛蛙生產全程質量控製技術規範》,從買小蛙苗、喂飼料、到養大賣出去,每個環節都有規範,大家照著規範程序做就對了。
四是用藥要科學。養殖過程中難免會生病,給蛙用的藥等投入品要按說明書的量、按規定的停藥時間使用,不得超範圍、超劑量使用,更不能使用國家明令禁止或其他有毒有害投入品。
五是排放要達標。根據規模和環境,因地製宜選用“三池兩壩”、池塘岸基一體化設備、池塘三級過濾池等尾水處理模式,且處理後的尾水須達到廣東《水產養殖尾水排放標準》方可排入自然水體。
最後,也提個醒,我們也會加強監管,對牛蛙養殖出現違規用地、尾水汙染、質量安全等問題,進行查處,該罰的罰,該關的關,絕不含糊。也歡迎鄉親們發現這些問題及時舉報,大家共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