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州是廣東省茶葉主產區之一,茶葉生產曆史悠久,目前全市茶葉種植麵積32.95萬畝,總產2.77萬噸,茶葉種植麵積約占全省茶葉總麵積1/4,位居全省第一。
客家炒綠是廣東三大茶係之一,其采用獨特“重炒”工藝,具有獨特炒米香,追求祛寒趨溫的效果,被客家人稱為“暖肚茶”“溫肚茶”。近年來,梅州依托綠茶優勢產業,打造“客家炒綠”優勢品牌,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助農增收。

廣東衛視將從2024年1月1日開始,在黃金時段推出長壽梅州溫肚茶《客家炒綠》宣傳大片,共持續88天。
宣傳片播出時間:
廣東廣播電視台廣東衛視頻道,每晚約18:56-18:57《廣東新聞聯播》後。

客家炒綠廣告時長15秒,主要畫麵包括梅州雁南飛茶田、陰那山櫻花茶園、興寧磐安圍客家圍龍屋,以及一家人在大埔花萼樓一起喝客家炒綠吃梅州柚的場景。在視覺效果上,我們追求清新、自然、優美的感覺,以強調展示梅州的地域特色和客家炒綠茶的獨特魅力。

首先,畫麵以梅州雁南飛景區為開頭背景,中間加入茶園與櫻花相互映襯的場景,通過大氣輕柔的畫麵,呈現出這個古老寧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地域,讓觀眾感受到茶園的寧靜與和諧。接下來我們通過特寫鏡頭展示從鮮葉轉至精製幹茶的畫麵,強調客家炒綠所采用的獨特“重炒”工藝,旨在突出客家炒綠的精細工藝和獨特口感,達到“祛寒趨溫”的養生之道,南北貫通,獨成一派。最後,通過升格鏡頭展現茶葉衝泡的特寫以及男女老少的笑臉,意在營造一種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讓觀眾感受到客家炒綠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同時側麵展示梅州柚這個地方特產,強調梅州地區的豐富物產和文化底蘊。

總體來說,這個廣告旨在通過古樸詩意且色調溫暖柔美的畫麵,突出客家炒綠的產品魅力和文化內涵,展現客家人采茶、製茶以及品茶的養生智慧。
有著“千年茶鄉”之稱的梅州,茶葉生產曆史悠久,農民素有栽種茶樹和製作茶葉的習慣,梅州的茶葉品質獨特優異,在清代已盛產梅縣清涼山綠茶(現為梅江區清涼山茶)、興寧官田綠茶、五華天柱山綠茶、豐順馬圖綠茶與潭江水仙茶、平遠鍋叾茶與南台綠茶、蕉嶺黃坑綠茶和大埔西岩烏龍茶等九大地方曆史名茶,在國內外特別是東南亞市場享有盛譽。
三年茶 七年寶
1、起源:客家炒綠 ,又名客家炒茶、客家炒青、客家綠茶,是中國客家地區的代表性特產,其製茶曆史可追溯到1700年前的魏晉時期 ,乃至更久遠的秦漢時期已經有所記載。
2、傳承:客家炒綠是傳統中原文化與嶺南茶文化的結晶,是客家人在千年遷徙中,常年居住山地,在高濕水寒、飲食油膩的環境中,曆經千年凝聚總結而形成梅州長壽之鄉特有的養生智慧工藝。
3、工藝:客家炒綠采用獨特“重炒”工藝,皆因客家人多居於南方相對濕冷的山地,防寒去濕是飲食中的大趨向,因此客家地區製作綠茶(炒茶),特追求“祛寒趨溫”的效果。“重炒”工藝不僅保留了綠茶應有的豐富茶多酚內含物,以及綠茶的鮮甘香韻,並帶出醇厚的炒米香及果香。其茶韻特征,不僅適應於南方泡功夫茶,也適應於北方的“壺泡”,可謂南北貫通,獨成一派。
4、養生:客家炒綠通過“重炒”工藝形成溫性綠茶,將溫熱與濕寒形成互補中和,達到陰陽平衡,更體現客家炒綠的妙處。梅州客家居八山一田一水,也是世界“長壽之都”。雖客家區域水寒高濕,但千百年來祖祖輩輩男女老少以喝客家炒綠來調節體質,是不可或缺的健康生活方式之一。
近年來,梅州依托綠茶優勢產業,打造“客家炒綠”優勢品牌,持續推動梅州茶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截至目前,梅州茶產業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73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33家,有78家茶葉企業獲SC認證,77個產品入選“粵字號”農業品牌目錄,有10個企業產品被評為廣東省“十大名茶”,7個產品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編輯】黃偉強
【編審】朱思東
【終審】王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