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那麼好,我們一定要團結起來,把荒地重新種起來,種出我們興寧品牌!”在坭陂鎮上篤陂村會議室,知農愛農型人才陳保基的一番話贏得陣陣掌聲。近期,為鞏固好前期的撂荒耕地整治工作成效,認真總結經驗做法,上篤陂村邀請“產業村長”陳保基為村民代表、農戶們做經驗分享和交流。

陳保基醉心田間種好糧。(坭陂鎮政府供圖)
離深返鄉 醉心田間
1992年,陳保基開始到深圳闖蕩,他在平時逛超市的時候留意到超市裏售賣的大米居然沒有來自家鄉梅州的,回憶起小時候“喜看稻穗千重浪,鄉村遍野鍍金黃”的景象,不禁感到遺憾。後來,他過年回到家鄉,和家裏的叔伯閑談時了解到,由於年輕人不願意、老年人無能力,導致村裏好多良田都無人耕作。這事在他的心裏種下了“返鄉務農”的種子,等待時機破土而出。
2015年,各種機緣巧合下,陳保基返鄉創業,下定決心做個“新農人”。他處置了深圳的一套房子,籌集到第一批資金,一個人回到家鄉,開始了他的農業創業之旅。“當時瞞著妻子,因為如果她知道了肯定反對,這件事就辦不成了。現在那麼多年過去了,她的觀念也發生了轉變。”陳保基表示,孩童時期“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一直是他內心最純粹的夢,做農民很辛苦,但他從未後悔。現在,他已在追夢路上漸漸前行。
種養合作 初具規模
“我們村有600多畝農田,2015年至今,陳保基在村裏前前後後流轉了200多畝進行水稻種植,極大緩解了村裏複耕複種的壓力,農忙時候也為村民提供了一些工作機會。”上篤陂村支部書記潘建輝說。
一開始,陳保基一個人承攬下了翻土、播種、插秧、收割、烘穀等耕種環節。2017年,他成立了興寧市嘉舜種養專業合作社,先後投入300多萬元租建廠房、購買糧食烘幹機、無人機、打田機等設施、裝備,耕作方式更加機械化、專業化和規範化。正因他的勤勞能幹、吃苦耐勞,哪村有撂荒的土地,都會叫他過去看一看。如今,他不僅在上篤陂村承包了農田,還在坭陂鎮篤陂、東紅、紅衛等村也承包了土地,甚至在水口鎮、刁坊鎮也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種養合作社的成立,不僅有利於解決村裏部分群眾的就業問題,實現了村民“家門口就業”的願望,也實現了農戶和村集體經濟“雙增收”。
2017年,陳保基注冊了“手中糧”絲苗米品牌商標,2022年共產出“手中糧”絲苗米200多噸,全部銷往珠三角地區。今年預計能產出300多噸。
兩稻一麥 錯峰增收
在坭陂鎮,農戶一般一年種早晚兩季水稻,陳保基也不例外,但他實行的是一種“錯峰”模式。“別人收割,我下秧苗,和大家的時間錯開來,一年下來,不僅我的員工一直在忙,我的機器也一直在轉。”陳保基說,這種模式不僅讓他可以兼顧他自己包耕的田地,也可以在正常農時為別的農戶或大戶提供打田、插秧、收割、烘幹等社會化服務,從而實現效益最大化。
為進一步探索種植新模式,2022年,在坭陂鎮人民政府的組織、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支持和嘉應學院老師的指導下,陳保基開始嚐試種植小麥,利用10畝土地開展“華糯1號”小麥新品種引進及種植試驗。“有了鎮政府和工作隊的支持,外加科技特派員的指導,去年小麥長勢很不錯,今年計劃擴種到100畝,繼續探索高效複種模式,不讓土地‘閑’下來。”陳保基對“兩稻一麥”模式充滿信心。
“陳保基小麥新品種種植試驗田的成功是一次值得推廣的做法,不僅可以提升我鎮糧食的多元化,還可以改良土壤環境,提高土地利用率。”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江世軍說道。
“接下來,我準備購入碾米機,一步步擴大規模,拓寬銷路。我希望把‘手中糧’這個品牌做大做強,吸引更多的專業人士和本地村民加入到糧食種植產業,產生規模效應,走出梅州,真正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身為上篤陂村“產業村長”,陳保基對未來的發展十分有信心,也致力於帶動更多農戶實現增產增收。他認為,產業要發展,僅靠個人或者企業的力量遠遠不夠,更需要我們本地村民團結起來,全麵推動耕地盤活整合,使“沉睡資源”變為“活資產”。
梅州日報記者:王麗莉
通訊員: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