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農業農村局 工作動態 推動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論梅州落實“百千萬工程”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府機構 > 市農業農村局 > 工作動態
推動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論梅州落實“百千萬工程”
來源:南方+   時間:2023-02-22 08:49:22   瀏覽:-
字號:

    強囯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強國。梅州作為廣東的生態發展區,農業農村具有基礎性地位。在落實全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中,梅州要發揮主力軍作用,推動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

讓優勢成趨勢

    梅州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邊遠山區,不是出江達海的沿海地區,大工業大商貿一直不是很發達。梅州耕地麵積166.01萬畝,居全省第三,是廣東的重要糧食產區。梅州擁有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省級產業園25個,有較大規模的柚果、絲苗米、茶葉、乳鴿等大宗農產品,其中梅州金柚品牌價值113.27億元,位列廣東農產品之首。2020年梅州森林覆蓋率74.52%,位居全省第一,林業經濟包括林下經濟發展空間大。梅州常住人口387.69萬人,農村人口占47.62%。梅州外出務工人口150多萬人,是勞動力資源大市。以上市情反映出,梅州發展農業具有比較優勢,農業是可以有所作為的產業,農村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天地。

    但潛在優勢並不會自動轉化為發展優勢,形成動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從曆史上看,農業要培養出幾個優勢產業並非一日之功,必須經過引進種植、改良培優、擴麵提質、打造品牌、開辟市場、研發加工等若幹階段,才能拉長產業鏈、提升產業效益。梅州柚作為廣東柚果產業的主導產業,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發展至今,通過幾代人的努力,種植麵積達61.01萬畝,產量94.12萬噸,產值76.3億元,但柚果深加工仍然停留在研發階段,沒有進入大規模量產階段。

    因此,我們要抓住省委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機遇,從梅州的資源稟賦和實踐經驗出發,按照“一年開局起步、三年初見成效、五年顯著變化、十年根本改變”的階段目標要求,確定好重點縣城、重點鎮村、重點產業,對有基礎的做大做強,對有條件有潛力發展的培優壯大。重中之重是以農業主導產業為中心,對有前景的新品種新產業要敢試敢幹,做好新一輪的產業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在起步之年夯實主導產業的基礎,形成不可逆轉的良好趨勢,推動梅州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

讓問題選方法

    黨的十九大部署推進鄉村振興以來,梅州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相對貧困人口擺脫了貧窮生活。農村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有的農村越來越好,但有的農村卻逐漸凋敗。梅州的縣鎮村高質量發展,難點重點在於邊遠的農村地區。前幾年梅州抽取24個村莊為樣本進行調查,發現邊遠農村空心化比較嚴重。

    主要表現:一是人口越來越少,24個村莊戶籍人口8529人,總勞動力4859人,其中外出務工3381人,外出務工人數占總勞動力69.58%,青壯年基本上都“逃離”農村。二是土地荒蕪化。宅基地空心化,24個自然村2389幢房屋,有1029幢是閑置房屋,占比43.07%,出現“新房圈老房,村心不見人”現象。耕地空心化,抽樣的空心村總丟荒耕地有近230公頃,土地丟荒率高達40.10%。三是農業收入萎縮化。據調查,抽樣空心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僅8562.9元,與同期梅州農村地區的平均水平相比,少42%左右,隻有同期廣東農村地區的一半。四是公共服務水平低下。大多數空心村村組織處於癱瘓半癱瘓狀況,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和環保設施利用率不高,形同虛設。五是社會問題突出。在農村留守兒童中,隻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就讀職業技術學校,多達70%則在中考後走上打工之路。此外,農村建設雜亂問題突出。由於多種原因,客家村落宗族共同體與地緣共同體逐漸解體,由大家族向小家庭變遷。村鎮建設規劃工作長期滯後,相當一部分農民認為老房子是祖業,再窮也不能拆祖屋,無論是庭院菜地、自留地,還是承包的耕地,想在哪兒建就在哪兒建,導致很多新宅占用了責任田。

    麵對千差萬別的鄉村、千變萬化的農情,落實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統籌兼顧、分類施策是最重要的方法。通過分類分批分期推進的辦法,抓兩頭促中間。對好的要加大總結宣傳力度,形成示範效應;對差的要加大建設整治力度,形成後發優勢:對中間的要給政策普遍支持,推動主動發展、從容建設。在統籌之下,要敢於放棄“空心化”嚴重的村莊,對一些地處邊遠,特別是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自然村,采取整村搬遷的辦法,把有限的政策資源集中用到大多數人能受益的具體項目上來,再造一批新農村。

    梅州的鎮區通過開展多輪次小城鎮、中心鎮、特色鎮的分類建設,總體上有了好的變化,但要成為農村加快發展的引擎、成為農村若幹區域性的小中心,不免還是“小馬拉大車”,力不從心、作為有限。目前,鎮一級的功能不夠強大,需要按“事權”的需求,進一步放權強鎮。賦予具備條件的中心鎮縣一級的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權能,讓中心鎮發揮出小城鎮的功能作用,帶動農村區域發展。

讓主隊打主場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三農”工作仍然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農民和幹部都存在認識不足的現象。不少農民認為鄉村振興是“政府的事”,從頂層設計到方案製定,從資金籌備到項目推進,更多由政府“一攬子”包辦。一些幹部認為鄉村振興是“農民的事”,政府主要提供資金支持,對鄉村振興係統謀劃、戰略謀劃不夠。

    要按照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工作隊伍的要求,大力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大學生村官、青年農民、複員退伍軍人、各類經濟合作社負責人和農村實用人才。總結換屆選舉時選拔優秀村“兩委”班子為鎮領導班子成員的做法,每年在鎮領導班子職位空缺時,拿出一定比例優先選拔年輕優秀的村“兩委”幹部,在鎮一級培養專家型一線領導幹部。

    要大力培育高素質農民。自2013年以來,全省培育高素質農民130081名(含農業經理人9172名),梅州市約占全省的8.2%,與梅州農業大市的現狀極不相稱。要以新型職業為導向,支持農民通過彈性學製參加中等農業職業教育,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骨幹龍頭企業等主體發揮培訓功能作用,加強對高素質農民的培育認定。對培育對象基本情況、產業效益、扶持情況、認定情況等及時更新完善,出台專項扶持政策,為高素質農民提供信息技術、土地流轉、金融授信等政策支持,力爭用3—5年時間,使梅州市高素質農民數量倍增,帶動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作者:張達宏梅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