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梅州市地處廣東省東北部,粵、贛、閩三省交界處,古稱“嘉應州”,氣候溫暖,光照充足,素以“山多、山高” 聞名,千米以上高山有140多座,土壤多屬紅、黃壤酸性土,適宜茶樹生長。這裏有廣東最大的富硒帶、最多的長壽之鄉、最多的茶園。“長壽之鄉嘉應茶,一芽一葉吐芳華。”優良的生態環境,悠久的客家人文,孕育了千年嘉應茶。

茶葉種植麵積全省第一
茶在梅州落地已有千年,種茶製茶曆史悠久。唐末梅縣靈光寺和大埔西竺寺的曆代僧人就在寺前種茶,供香客飲用;明代茶葉生產遍布全地區;在清代已盛產梅縣清涼山綠茶(現為梅江區清涼山茶)、興寧官田綠茶、五華天柱山綠茶、豐順馬圖綠茶與潭江水仙茶、平遠鍋叾茶與南台綠茶、蕉嶺黃坑綠茶和大埔西岩烏龍茶等九大地方曆史名茶,在國內外特別是東南亞市場享有盛譽。

“多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接力推動下,我市大力發展茶產業,打造梅州嘉應茶品牌,助力鄉村振興,助推農民增收,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茶罐子’。”梅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愛東介紹,目前梅州全市茶葉種植麵積33萬畝,主要有白葉單叢、鳳凰單叢、梅占、金萱等品種,總產量2.6萬噸,茶葉種植麵積約占全省茶葉總麵積四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一。全市市級以上龍頭企業92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9家。
產業園為茶產業發展按下“加速鍵”
近年來,梅州市依托省級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在老舊茶園改造,標準化種植,有機肥替代,農藥管控、設備更新等方麵持續投入,使茶葉版圖不斷擴大,從零散走向規模化、標準化種植,逐步實現產業化,推動茶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繼梅江區、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成功建設省級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後,今年6月,豐順縣茶葉產業園(擴容提質)、梅縣區茶葉產業園成功入選2022年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梅州茶產業發展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來大埔西岩山走一趟,你就能感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茶產業到旅遊業再到鄉容鄉貌等等都煥然一新。”梅州市茶葉協會會長、廣東凱達茶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賴法衛舉例,近年來,大埔縣以“一核一軸兩翼多園區”為空間布局,把楓朗鎮西岩萬畝茶文化產業園打造成為三產融合示範區及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發展示範帶,新建特色精品村、品茶室、觀景平台、文化走廊、全自動生產車間、產品展銷中心等,加快茶葉產業融合發展。

據統計,該產業園茶葉種植麵積7.31萬畝,占全縣茶園麵積的67.7%,年產量4933噸,年產值4.86億元,輻射帶動2124戶農民群眾。“2010年的時候,茶農每斤茶青隻能賣1.7元左右,現在每斤茶青一般能賣16-18元,效益高漲。茶農從‘要我種’轉變成‘我要種’,積極性明顯提高。”賴法衛說。
大埔縣不是個例。“2019年五華縣茶葉產業園成功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產業園建設期間,五華新建加工、廠房、倉儲用房等4600平方米,新增裝備310台(套),新增大型加工生產線6套,生產效率大大提升。茶葉初加工轉化率達82%以上,年產幹茶5800噸,茶產業總產值超12億元。”五華縣茶葉協會會長毛漢威介紹說。
長壽之鄉嘉應茶香飄四海
嘉應茶是客家山茶的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盛讚嘉應茶:“好山好水出好茶,一芽一葉吐芳華。”2018年“粵字號”廣東省農業品牌發展報告中,嘉應茶以66.8億元品牌價值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梅州市在國家農交會、省農博會、杭州茶博會、廣州茶博會等重要展會設立嘉應茶展區,組織舉辦嘉應茶專場推介會,樹立嘉應茶品牌,展示嘉應茶魅力。同時經常以“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組織茶企、茶農積極參加各種茶事活動,通過交流、學習,進一步提升自身茶葉品質。
隨著嘉應茶品質、品牌的不斷打響,嘉應茶聲名鵲起。在人們越加注重健康品質生活的今天,來自長壽之鄉的嘉應茶深受消費者喜愛。據了解,目前梅州有78家茶葉企業獲SC認證,73個產品入選“粵字號”農業品牌目錄,有10個企業產品被評為廣東省“十大名茶”,7個產品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客家炒綠是嘉應茶中的一顆掌上明珠,客家高山濕冷的生活環境,締造了獨特工藝的客家炒綠。客家炒綠是具有“祛寒趨溫”效果的“暖肚茶”“溫肚茶”,濃鬱的炒米香和高火甜韻是其最鮮明的特征。
為進一步提升梅州嘉應茶品牌影響力,今年7月,梅州市農業農村局聯合梅州市農林科學院舉辦2022年梅州“客家炒綠”質量評鑒活動。該活動評選出“客家炒綠茶王”6名,“客家炒綠優質茶”10名。陳愛東表示,接下來梅州市將深化梅州客家炒綠品牌提升工作,從統一品牌、科學規劃、製定標準、提升工藝、加強營銷、媒體宣傳等全方位加快推動梅州茶產業發展。
【記者】馬俊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