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農業農村局 工作動態 喚醒沉睡土地 激活振興春水!梅縣區多措並舉推進撂荒耕地複耕複種
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府機構 > 市農業農村局 > 工作動態
喚醒沉睡土地 激活振興春水!梅縣區多措並舉推進撂荒耕地複耕複種
來源:掌上梅州   時間:2022-05-11 14:40:49   瀏覽:-
字號:

    “轟隆隆……”記者日前來到梅縣區白渡鎮村,循聲看到一台挖掘機正在對一塊撂荒耕地進行複墾整理。經過清表去雜、土壤翻新,昔日荒廢的土地被整理成平整鬆軟的農田,這也意味著這塊荒地即將重獲“新生”。“在白渡鎮黨委政府和廣州市荔灣區駐白渡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推動下,我們引進企業承租了村裏100畝土地實施‘稻蝦共生’項目,土地撂荒問題迎刃而解。”鳳嶺村黨支部書記劉紹南說。

    耕地是農業發展之基、農民安身之本,也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近年來,梅縣區緊盯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堅持把撂荒地複耕複種作為全區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來抓,多措並舉推動荒地變良田,為農民增收致富擴渠道,也為鄉村振興添活力。


    掛圖作戰  打通複耕複種堵點

    在白渡鎮村布裏蔬菜基地,各類蔬菜長勢良好,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一年前,這裏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撂荒地,而今重新披上了綠裝。”創樂村黨支部書記宋達先說,村裏集約整合了100多畝撂荒土地,完成“三通一平”後再引入企業種植蔬菜,每年可為46戶村民增收6.2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4.3萬元,撂荒地現在已經變成了“增收田”。

白渡鎮創樂村布裏蔬菜基地以前是撂荒地,現在變成了“增收田”。(吳騰江  攝)


    受農村勞力少、土地耕作難、農業效益低等因素影響,白渡鎮各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現象。“我們采取掛圖作戰的方式,黨員幹部帶頭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撂荒地摸底統計,並結合實際推進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打通複耕複種‘堵點’。”白渡鎮副鎮長陳誌新告訴記者,該鎮將相關政策宣傳到每家每戶,大力引進企業、種植大戶對撂荒耕地進行集約化整治。

    為切實解決耕地撂荒問題,石扇鎮製定了撂荒耕地複耕複種攻堅行動方案。“我們建立了鎮、村、組三級工作體係,推行撂荒耕地網格化管理,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對轄區內撂荒耕地情況開展拉網式排查,要求各村如實摸清撂荒麵積、撂荒原因及是否具備複耕複種條件等情況,做到分類管理,建立工作台賬,有針對性地引導農戶開展複耕複種工作。”石扇鎮鎮長古富強說。

石扇鎮中村村村民在查看複耕複種的禾苗長勢。(吳麗伶 攝)


    近年來,梅縣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工作,大力推進撂荒地複耕複種工作,穩定糧食種植麵積。“針對當前農村撂荒耕地情況,我區采取多項措施加快推進複耕複種,如對撂荒一年以上的耕地取消地力補貼;撂荒兩年以上的,要求農戶自行複耕,或簽訂委托書引進企業、能人進行規模化經營。”梅縣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白渡鎮鳳嶺村,挖掘機正對撂荒耕地進行複墾整理。(吳騰江 攝)


    當前,梅縣區正在研究出台相關獎補政策,對各鎮(高管會)、村(社區)複耕複種和農業經營主體或農戶土地集約流轉進行適度糧食規模經營的,給予支持補助。“接下來我們將持續推進撂荒耕地複耕複種工作,鼓勵能人、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進行集約化經營,同時加強田間管理,做到增產增收,使糧食生產達到規模化、產業化,提高種糧效益。”梅縣區農業農村局種植管理股負責人李建基說。


    強化服務  有序推進複耕複

    在水稻施肥的時節,記者在鬆口鎮下坪村看到水稻長勢良好,技術人員正在田邊將肥料裝進無人機,然後操控無人機在稻田上方勻速飛行,肥料就像白霧一樣噴灑在稻田裏。“過去稻田施肥全靠人工,種田很辛苦。現在用無人機施肥,100畝田一般隻需要三四個小時就可完成施肥,比起傳統的噴施肥料,無人機作業既節省開支,施肥效果也更好。”種植戶鍾誌淼感慨道。

機械化作業大大節省了春耕春管的用工成本,同時有利於搶抓時機做好病蟲害防治,讓作物長勢更好、產品質量更優。“我們是跟農戶長期合作的,全程提供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包括病蟲害管理、施肥和病蟲害飛防等,提高了農田管理效率,隨之也帶來了效益增長。”技術托管員張衝衝告訴記者,農業社會化服務帶來的便利和高效,有利於吸納帶動更多的小農戶融入大生產。

佘江鎮雙龍村集約了300多畝土地種植玉米。(連誌城 攝)


    近年來,梅縣區將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作為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抓手,構建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體係,推動服務需求規模化,促進服務資源整合。“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我們實現了部分撂荒、分散、零星田地的整合和田地連片機械化運作,有力促進村民、農企、托管服務三方共贏。”梅縣區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股負責人鍾利萍說,接下來將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有效解決勞動力短缺等問題,讓撂荒耕地重新煥發活力。

    梅縣區還組建了由區政府分管領導任隊長的春耕生產和撂荒耕地複耕複種工作先行隊(突擊隊),加強對工作的指導協調。“我們充分利用春耕生產時機,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戶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同時聯合區市場監管等部門及時開展農資宣傳和執法檢查專項行動,落實農資調運和供應,加強農資保障;並組織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農機下鄉活動,助力備耕複耕。”梅縣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完善服務保障的同時,梅縣區還組成6個聯合督查組分別對18個鄉鎮開展常態化督查,重點對省下發圖斑中連片15畝以上的疑似撂荒耕地、其他撂荒耕地的複耕複種和春耕生產工作進行督查。同時,區人大常委會將春耕生產和撂荒耕地複耕複種工作列入人大視察和專題詢問事項,加強人大視察監督,推動撂荒耕地複耕複種工作落地落實。


    一田一策  提升土地綜合效益

    在鬆源鎮楊閣村一片綠油油的煙田裏,成片的煙葉隨風搖曳,頗為壯觀,工人們正根據每株煙葉的生長情況有選擇地進行采摘。“這148畝土地,是我從5個村民小組共100多戶村民手裏承包來的,花了近半年時間開荒複墾。現在因地製宜實施‘上半年種煙葉、下半年稻魚共生’輪作模式。”楊閣村黨支部書記丘玉峰說。

    如何讓撂荒地“活”起來?當前,梅縣區按照宜稻則稻、宜豆則豆、宜薯則薯原則,采取間種、套種、輪作等方式,確保荒地“複活”、閑地“生金”。“我們立足土地撂荒現狀,科學規劃、多措並舉,鼓勵農戶結合自身實際,針對不同地類實施一田一策,深入挖掘土地潛力,增加糧食產品供給,為農民增收擴渠道,為鄉村振興添活力,讓撂荒地變成豐收的‘糧袋子’。”李建基說。

佘江鎮成山村探索“稻鴨共生”生態種養新模式。(連誌城 攝)


    梅縣區還在“特”字上做文章,積極探索特色種養模式。“稻在水中搖,鴨在稻間遊。”日前,佘江鎮成山村引進鄉賢企業集約200多畝撂荒耕地進行規模化種植水稻,並通過探索“稻鴨共生”生態種養新模式,走出一條一田雙收的新路子。“我們按照一畝田10隻至15隻的標準,根據田間狀況分批投放了3000隻鴨子,利用鴨子的雜食性來除草捕蟲,等到水稻抽穗的時候把鴨子趕回來售賣,可以實現一田雙收。”基地管理人員藍燕說。

    成山村“稻鴨共生”的喜人景象,是梅縣區因地製宜推進撂荒地整治工作的一個縮影。“當前,我們正積極推廣生態立體循環模式,鼓勵農戶因地製宜將水稻種植與家禽或水產養殖有機結合,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土地綜合效益,也希望以此進一步調動農戶種糧的積極性,保證糧食安全。”梅縣區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廖國英表示。

    自開展撂荒耕地複耕複種工作以來,梅縣區各鄉鎮複墾撂荒地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讓一片片曾經雜草叢生的荒地變成可耕種的良田。據統計,去年至今,該區已完成撂荒耕地複耕複種麵積15017畝,其中省核定大於15畝連片疑似撂荒耕地圖斑1753畝。今後,梅縣區將繼續緊盯撂荒耕地複耕複種工作目標任務,將任務落實到鎮、到村、到地、到人,采取強有力措施,最大限度盤活土地資源,讓撂荒地變“希望田”,並逐步建立撂荒地動態監測和管理長效機製,確保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文字:梅州日報記者 吳麗伶

圖片:梅州日報記者 吳騰江 連誌城

特約記者:馮森達 王雅

編輯:李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