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慶文
曾慶文,男,現任梅州市農業機械推廣站站長,廣東省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評審專家、廣東省拖拉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曾被中共梅州市委授予“梅州市優秀黨務工作者”、中共梅州市直屬機關工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書記”稱號。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對梅州地理的概括,也是對梅州農機推廣工作之“難”入木三分的詮釋。 難之當頭,曾慶文和他們同事們卻迎難而上,勇於挑戰,堅持重心下移,深入第一線開展農機推廣工作,一步一個腳印,突破了農機從無到有,用30年實現了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53.05%、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72.6%的成績,見證了梅州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 農機上山 解決梅州柚“用工難” 梅州柚從房前屋後的零星種植,到梅州山區處處可見柚果莊園,到基地化、規模化、商品化、產業化發展,已成為當地群眾的“搖錢樹、致富果”。2020年,梅州柚種植麵積達3.53萬公頃,總產89.34萬噸。 但受客觀因素製約,梅州柚生產機械化水平較低,近年隨著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梅州柚生產“用工難”“用工貴”的問題日益嚴峻,嚴重製約了梅州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破解梅州柚生產機械化水平低難題,曾慶文和同事認真調研梅州柚生產機械化各環節,製定了“突出重點、全麵推進”的推廣方案,重點推廣果農急需、勞動強度大、生產成本高的運輸、開溝機械化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同時大力推廣規範化的修剪枝、除草和植保機械化技術。 針對梅州山區果園機械化可用機械少,有些生產環節甚至無機可用的窘境,他組織人員專程赴我國丘陵山區農機的重要生產基地,深入農機生產企業參觀、洽談,引進了一批先進的果園機械,依托當地農機生產製造企業,積極引導當地開展農機新產品的研發,生產推廣了山地果園運輸機和真空冷凍幹燥機等係列產品,通過引進、改進、研發大大提高了產品的性能和適用性。據了解,山地果園運輸機運輸果品,成本比人工挑運節省約60%。 “以前種柚子單純憑感覺、憑經驗,現在偏向智慧農業種柚子,以前采摘柚子用人工挑,現在通過設備機械直接把柚子運到倉庫或存柚果的地方,這樣可以節省很多人工。”梅縣當地柚農這樣形容梅州柚產業的發展變化。 經過推廣示範、宣傳培訓、列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降低果農購機成本多舉措並舉,梅州柚生產機械化技術的推廣取得了較好的成績,2020年底,梅州市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3.05%,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用工難”“用工貴”的問題,促進了梅州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鐵牛下田 農民不再“彎腰低頭” 梅州市水稻播種麵積常年保持在每年16萬公頃,是廣東重要的糧食生產地區。但是由於田塊細碎、人均耕地麵積少、農戶多采用人工耕種收,集約化程度較低,農機推廣工作難度較大。 “推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時,大多數合作社和種植大戶持觀望態度,寧可彎腰低頭地幹,也不試試機械插秧技術。”曾慶文回憶起剛開始推廣的難處,為使農戶盡快接受和使用新技術,他們籌措資金,購置了插秧機,深入到全市各個縣(市、區)的10多個水稻種植合作社,開展機械化育插秧的現場技術指導,並召開了8場現場演示會進行示範推廣。由於工作到位,1年多的時間內實現了全市8個縣(市、區)示範推廣全覆蓋。 由此,曾慶文找到了讓農戶接受新產品、新技術的突破口,建示範基地、扶持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實現機械化生產、通過社會化服務提升機械化水平。他們認真遴選了1家基礎條件好、合作意願強烈的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從2006年起長期合作,先後開展了機械化育插秧、植保無人機統防統治、機收、機械化烘幹和機械化直播等水稻生產機械化新機具新技術的引進、試驗和示範推廣工作。同時,每年都在示範基地舉辦現場演示會和技術培訓班,並邀請新聞媒體宣傳報道,多渠道宣傳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通過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的宣傳推廣、示範引領,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分區域、有重點積極地培育扶持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有效解決了農戶分散經營和農業機械化之間的矛盾。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推廣水稻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和機械化收獲技術,到建設“機械化育插秧示範中心”“機械化烘幹中心”,開展“補短板、促機種”,到連續3年承擔省農機推廣總站的水稻機械化直播試驗示範推廣工作,隨著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大,梅州近年參與實施的項目越來越多,完善了合作社的機械化生產手段,2020年底,梅州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2.6%。 “推廣聯合收割機的時候,單位成立了機收小分隊,在夏收時節為群眾收割水稻,群眾第一次切身體會到不用再彎腰收割水稻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他們頂著烈日,煲涼茶、買飲料來感謝我們,那個場景至今回想起來仍然讓我感動。”與農戶感同身受,這也是曾慶文的興奮感動。 從業30年來,曾慶文體會最深的是“農民朋友太不容易了。”他說起2008年夏收的經曆,“我們到示範基地指導機收工作,臨近中午的時候,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那時基地還沒有烘幹機,上午剛剛收獲的幾萬斤稻穀晾曬在曬穀場上,來不及搶收,大部分被雨水直接衝到水溝裏。”望著農民朋友欲哭無淚的樣子,他和同事感到非常心痛,也切實體會到農機推廣人肩上的責任。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條件艱苦,要更好地做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從業人員在不斷提升業務素質的同時還要有服務“三農”的情懷。 曾慶文看來,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而規模化種植(養殖)、機械化生產是產業發展的趨勢。特別是目前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日益嚴重,農業機械化在鄉村振興中大有可為。他表示今後在持續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同時,將抓住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契機,以金柚、茶葉等主導產業為切入點,提升梅州特色農作物機械化水平。通過我們的工作,讓農戶用上高效實用的農業機械,幫助他們節本增效、增產增收,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隻要我們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就會受到歡迎,從而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