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民族宗教1000問》
佛教初來東土,到漢地傳法的多是外國僧人,人們按照中土習慣,並為方便稱呼,往往要給他們起個簡化的音譯漢姓。開始的時候,人們多用這些外來僧人本國或地區名稱中的字作姓,如翻譯《四十二章經》的竺法蘭、竺攝摩騰,翻譯《道行般若經》和《般舟三昧經》的竺佛朔,東晉時與道安法師共同研究禪觀的竺法濟、竺僧輔和竺道護等,都來自天竺,所以“竺”為姓;安世高,本是安息國太子,後出家學道,所以就以“安”為姓;曾在東吳大闡佛法的康僧會來自康居;漢末號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的支讖、支亮、支謙三師徒,以及支敏度等,都是來自大月支;又有帛屍梨蜜多法師,“帛”字是西域某國名的略稱。這是較為早期的外來僧人取姓方法。到了後來,人們對佛教的認識逐漸深入,開始以“佛、法、僧”三字取為僧人的姓氏。如在南北朝時以傳習上座部禪定著稱的佛馱跋陀,翻譯《華嚴經》的佛度跋陀羅,翻譯《四分律》的佛陀耶舍,還有“現種種神異以弘大法”的佛圖澄等,都是以“佛”取為姓氏的;“法”的梵語是“Dharma”,音譯為“曇摩”或“曇無”,以此取為姓氏的有三國時期到洛陽專弘律藏的曇摩流支,為漢地律學始祖的曇摩迦羅,南朝宋時來建康譯經的曇摩密多,翻譯出《中阿含》、《增一阿含》的曇摩難提,晉武帝時期赴西域求法的曇無竭,北涼時期著名的翻譯大師,《優婆塞戒經》的譯者曇無讖等,都是以“法”取姓的;以“僧”為姓的則有南朝宋時擔任戒師的僧伽跋摩,南朝梁時在楊都譯經的僧伽婆羅,北朝秦時與道安法師共譯《阿毗曇毗婆沙》的僧伽跋澄,以及同時代譯出《阿毗曇論》、《阿含經》的僧伽提婆等,都是取“僧伽”為姓氏。
《避暑錄話》曾雲,“佛法始來漢土,僧猶稱俗姓,或稱竺,或弟子多呼師之姓。如支遁本姓關,學於支謙,故為支。帛道猷本姓馮,學於帛屍梨蜜多,故為帛。”這裏指出的是漢地出家人取姓氏的情況,大多跟從師父的姓氏,如支遁拜支謙為師,出家後就姓“支”。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先經過四五百年的民間潛伏期,到南北朝時由佛圖澄在北方開創一嶄新局麵,佛教僧團取得合法地位,漢地出家人數驟增。到了澄公弟子道安法師時,開始注意僧團組織的建設工作。據《高僧傳》卷五說,魏晉沙門依師為姓,姓各不同;道安發現原來出家人的姓氏太過混亂,不適宜佛教的統一和發展,就提倡佛子統一姓釋。而這一主張被廣泛接納則還借助了《增一阿含經》二十一品的思想力量。
僧人統一姓氏通稱為“釋”,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文化意義,大大增強了佛教內部的團結與組織的統一,也是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裏程碑式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