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時代的聲音。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也是我們黨在各項改革實踐中始終秉持的重要工作方法。
過去一年,在國家民委推動和指導下,各地各部門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直麵問題、迎難而上,以破解深層次問題為關鍵抓手,全麵深化改革,推動民族工作再上新台階。
▲2024年9月25日,在雲南省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當地群眾歡聚在民族團結園裏。 新華社記者 王靜頤 攝
聚焦難點,破解認識難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如何認識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曆史是怎樣的,其中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是什麼?圍繞主線開展工作,就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引領,深化基礎性理論研究,用黨的創新理論統一思想、統一意誌、統一行動。
然而,作為一門舶來學科,我國民族學研究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深受西方民族理論思想和話語體係影響,慣用中國案例來論證西方命題,既脫離中國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又無法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中華民族有自身獨特的曆史,解析中華民族的曆史,就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論。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曆史,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係建設,是必須加快破解的認識難題。
▲仰韶村考古遺址公園。三門峽市文廣旅局供圖。
過去一年,國家民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貫徹落實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精神,引導學界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性理論問題研究,探索構建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係的“四梁八柱”。《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編纂工作加快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統編教材在全國950多所高校投入使用,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科建設穩步推進,各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成果豐碩……一件件厚重的成果,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係建設進入係統構建新階段,通過有組織的科研集中攻關理論難點,學術思想界已基本形成共識。
突出重點,破解治理難題
民族事務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治理民族事務,不斷提高民族事務治理能力和水平,是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如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更堅實的製度保障?怎樣堅持正確的,調整過時的,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開創民族事務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境界,就要把製度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製機製。
當前,我國民族事務治理體係不斷完善、水平不斷提高,但麵對新形勢新變化,民族領域法製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一些具體政策需要與時俱進作出調整。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力的製度保障,是必須破解的機製難題。
▲10月1日,拉薩市布達拉宮廣場舉行升國旗儀式。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過去一年,國家民委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著力破解深層次體製機製障礙,不斷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力製度保障。加快推進民族領域立法工作;加強“嵌入式”立法,推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容寫入國防教育法等4部法律法規,至今已有11部法律法規嵌入“鑄牢”要求;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係統重塑示範測評指標體係;承辦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成功舉辦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聯合舉辦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評獎,健全表彰製度、大型文化體育活動製度……一個個規範的製度,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製機製取得進展。
緊盯痛點,破解發展難題
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各民族為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鬥是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如何推進各民族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如何把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三個意義”的重大要求落在實處?如何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過程中,推動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實現全方位嵌入?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就要以增進共同性為方向,賦予民族領域經濟政策新內涵。
▲2023年8月31日,貴南高鐵實現全線貫通運營,我國西南和華南地區新增一條交通大動脈,黔桂兩地間交通出行更加便捷、西南與華南地區聯係將更加緊密。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一方麵,由於曆史、自然和地理等原因,民族地區發展仍麵臨一些突出問題和特殊困難,縮小與全國發展差距仍然任重道遠。另一方麵,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人口的高流動性不僅重塑了民族人口空間分布格局,還催生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樣態,城市民族工作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支點。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三個意義”,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是必須破解的發展難題。
過去一年,國家民委牽頭協調相關部門,優化中央財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投向,將建設項目打造為賦予“三個意義”的有效載體;會同相關部委全麵實施“三項計劃”,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施和美村寨建設行動,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村入寨;開展賦予民貿民品“三個意義”試點工作,探索建立管理評價指標體係;把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為邊疆民族地區工作的主線,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一係列有效的舉措,推動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三個意義”破題並逐步見效。
疏通堵點,破解傳播難題
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彙聚力量的工作,涉民族宣傳做得好不好,關係人心向背,關係黨和國家形象。如何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把徹底的理論講徹底?如何創新涉民族宣傳的傳播方式,提升內外宣傳播能力?講好中華民族故事,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就要堅定“四個自信”,創新涉民族宣傳的傳播方式,豐富傳播內容,拓寬傳播渠道,成風化人,浸潤人心。
立足國內,伴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急需有效的方式,讓互聯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
▲2024年8月28日,2024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分論壇在四川成都舉行。論壇邀請各界人士就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進行研討,共話機遇與挑戰,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圖片來源:中國民族報)
過去一年,國家民委緊盯堵點,組織力量重塑敘事體係,優化內外宣傳播格局,打好主動仗,占據主動權。優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持續辦好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常態化參觀與體驗項目輪展,為線下“鑄牢”宣傳教育提供樣板;持續擴大“道中華”文宣品牌影響力,刊發學理性文章,刊發新的理論研究成果,駁斥謬論,以正視聽;在新疆喀什成功舉辦“中國新疆的曆史與未來”國際論壇,探討中國新疆新敘事……一項項紮實的工作,構建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新敘事、新品牌、新傳播、新朋友圈,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打開新局麵。
“誌不求易,事不避難。”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這句古話,勉勵廣大黨員幹部增強政治責任感、曆史使命感,以攻堅克難、迎難而上的政治勇氣,直麵矛盾問題,應對風險挑戰,奮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這樣的精神,也必將激勵民族工作取得更大的進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