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 少數民族 春節作為典型的文化符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
春節作為典型的文化符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
來源:中國民族報   時間:2024-02-22 09:41:16   瀏覽:-
字號: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節點,更是一種文化象征。它彙聚了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情感,承載著人們對家庭和親情的重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祖國和民族的熱愛,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度凝結的集中體現,對於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月1日,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縣紅水河鎮紅河村搬遷群眾打糍粑、貼春聯、掛紅燈籠,喜迎農曆新年。


春節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節日,不僅包含著豐富的節日元素,還凝聚著深刻的精神內涵。在曆史長河中,春節期間舉行的各種活動和儀式不斷豐富,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春節文化具有科學性、世俗性和包容性等特點。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智慧,如天文曆法、歲時節令等,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春節的世俗性及其作為共享文化符號的特性,使其成為全民傳統節慶;春節兼收並蓄了中華各民族的傳統習俗和儀式,體現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

圖片

▲2月10日,遊客在山東省棗莊市鐵道遊擊隊景區廟會上觀看“噴火”絕活表演。


春節文化符號主要包括春聯、福字、燈籠、鞭炮、煙花、年夜飯、水餃、春晚、紅包、拜年、廟會、生肖、門神、祭祖、舞龍舞獅等。

春節文化符號與中華民族形成發展一路同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日常生活儀式化的典型標識,飽含著中華民族最濃鬱的情感、最溫暖的期盼、最美好的祈願,能夠喚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的共同曆史記憶,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文化符號具有共情作用,能將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產生的積極情感,通過情感關係網絡進一步擴展開來。文化符號通過“建構—傳播—再生產”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共同體成員的習慣和行為模式,進而促進價值觀念的整合,促使共同體成員形成一致的價值追求和目標取向。

圖片

▲2月14日晚,在廣西南寧市良慶區“南寧之夜”街區,民間藝人表演非遺“打鐵花”和“香火龍”。



春節作為典型的文化符號,具有記憶、凝聚和溝通傳播的功能,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

春節是各民族情感聯係的一座橋梁,各民族春節習俗均傳承著家和萬事興、天倫之樂、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等傳統觀念以及追求團結和睦、守望相助的社會風尚,為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自豪感提供了有力支撐。

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使其成為凝聚民族情感、厚植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要深入挖掘春節這一文化符號的價值和內涵,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提倡愛家愛國相統一,讓每個人、每個家庭都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作出貢獻。

圖片

▲2月10日,遊客在安陽市殷墟考古文旅小鎮觀看舞獅表演。


加強傳承與創新。文化符號是經過曆史積澱形成的、被人們普遍認同的典型表征形象。例如,春聯、年畫、鞭炮、舞龍舞獅等春節文化符號,蘊含著祈福迎祥、辭舊迎新等寓意。通過傳承和弘揚春節文化符號,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同其文化內涵。要不斷創新春節文化的表達方式,結合時代特點和各族群眾的需求,推出更多具有時代特色、彰顯文化自信的活動。例如,可以立足資源稟賦,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春節期間舉辦廟會遊園、文化市集、冰雪文旅、影視精品聯播、戲曲音樂展演等文化活動,不斷增強春節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促進交流與互鑒。如今,各地春節期間的一係列節慶活動普遍融合了當地各民族文化的精華,春節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應鼓勵開展各具特色的春節文化活動,如文藝演出、民俗展示、美食節等,吸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互動交流。此外,還要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如舉辦海外春晚、中國文化年等活動,向世界展示中國春節文化的魅力,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加強理論研究與宣傳推廣。春節文化符號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象征,也是能夠激發人們情感共鳴的文化力量。要加強對春節文化的理論研究,深入挖掘其曆史淵源、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深入闡述其對於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意義。充分挖掘各族人民共有共享的春節文化符號,通過文藝作品、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借助互聯網、社交媒體等現代傳播手段,將其廣泛傳播出去,共塑社會的集體意識和價值體係。鼓勵和支持各類文化機構、社會團體等開展春節文化傳承活動,舉辦展覽、講座、演出等,讓春節文化符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好的體現和傳承,為促進社會和諧、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