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春佳節期間,廣東各地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我們的節日”為載體,精心策劃係列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新春活動,推動各族群眾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在濃濃年味中奏響民族團結和美樂章。
一、非遺為媒,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非遺不僅是曆史的回響,更是各民族情感交融的橋梁,通過活態傳承讓文化自信深植人心。各地深挖非遺文化內涵,以沉浸式體驗促進文化認同。肇慶市舉辦“我們的節日·歡樂中國年”主題活動,舞獅、寫春聯、裹蒸文化展示等傳統民俗輪番上演,吸引各族群眾共同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梅州市乘借首個“非遺春節”之風,推出客家山歌展演、燒火龍、煙花秀等近150場活動,以客家文化紐帶串聯各族情感。東莞市融合非遺與現代元素,在可園博物館上演“粵劇小曲湖上實景秀”,萬江龍灣花燈會以國潮燈組傳遞新春祝福,吸引各族遊客共賞“莞味年”。汕尾市舉辦“非遺戲曲交流展演”,皮影戲、漁歌、英歌舞等9大國家級非遺項目登台,讓群眾在“文化年”中感受海陸豐風情。
二、旅遊搭橋,促進交往共融共享
文旅融合不僅激活了地方經濟,更成為各民族共享發展成果的紐帶。各地以文旅融合為契機,搭建各族群眾互動交流平台。陽江市推出“鼉城行大運”民俗活動,吸引超40萬人次參與,夜經濟與傳統文化交織迸發活力;崆峒岩民俗文化節以“非遺集市+千人素宴”形式,推動經濟與文化“雙豐收”。江門市赤坎古鎮舉辦醒獅、舞火龍等傳統表演,梁啟超故居開展財神送“福”、古琴非遺展演,讓遊客沉浸式體驗僑鄉文化。汕尾市創新推出“跳村遊”主題攝影大賽,10條線路串聯青塘蓋仔獅、滾地金龍等特色民俗,串聯紅色景點與非遺表演,實現“鄉村旺、百姓富、民族融”。廣州市策劃“年味最廣州”係列活動,白鵝潭煙花、粵港澳燈會、廣府廟會等2000餘場活動,讓各族群眾感受“花城”包容魅力。河源市依托萬綠湖、佘鄉捕魚節等特色文旅項目,展示客家與佘族文化交融成果,吸引遊客超14萬人次。佛山市積極關注留校藏族學生的假期生活,精心規劃校外研學路線,帶領學生遊覽本地及周邊城市的特色景點,推動各民族學生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三、惠民暖心,共築互嵌式家園
惠民舉措不僅傳遞城市溫度,更讓“融得進、留得住、過得好”成為各族群眾的真切體驗。各地以貼心服務增強群眾歸屬感,繪就民族團結“幸福圖景”。東莞市開展“暖心接站”“文化進企”活動,組織龍獅表演、非遺體驗走進重點企業,為留莞員工送去“團圓禮包”;石排鎮“石榴籽工作驛站”舉辦迎春遊園會,通過寫春聯、拓印年畫等促進鄰裏交融。汕尾市舉辦“蠔門盛宴”文化節、海鮮年貨集市,以美食為媒拉近各族距離;長沙灣足球賽、陸豐籃球賽等體育活動掀起全民健身熱潮,奧運冠軍大衛·魯迪沙現場助陣,傳遞拚搏團結精神。梅州市發放“春節護照”,符合條件的集章遊客可享全年景區門票免費福利,以惠民舉措傳遞城市溫度。
四、紅色鑄魂,厚植家國情懷
紅色基因與傳統文化交織,凝聚各族群眾團結奮進的磅礴力量。各地融合紅色教育與節慶活動,激發各族群眾愛國熱情。東莞市鴉片戰爭博物館推出“博物館裏過大年”主題活動,結合年俗沙龍、年曆DIY、民族舞蹈快閃等互動環節,引領群眾感悟曆史、凝聚奮進力量。各族青少年在DIY團扇中感悟傳統文化,在《虎門銷煙》實景劇中重溫民族抗爭史,於沉浸式體驗中築牢愛國根基。梅州市在客天下景區、鬆口古鎮等紅色陣地植入客家民俗、傳統戲曲、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文化,打造“非遺巡遊+紅色實景”融合模式,讓家國情懷浸潤人心。汕尾市新山紅色景區舉辦“戲曲進鄉村”活動,舞獅與非遺表演串聯紅色景點,讓遊客在行走中感悟“紅色+非遺”的雙重魅力,在遊覽中感悟革命精神。
(來源:廣東省民族宗教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