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基督教現登記開放的教堂、聚會點有129間;教職人員211人,信徒6.6萬人。近年來,我市基督教兩會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以基督教全國兩會《推進基督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綱要》為工作指引,積極推動基督教中國化工作,狠抓自身建設,積極拓展公益慈善範圍,開展對外友好交往活動,團結基督教界人士和廣大信眾服務經濟社會建設。
一、堅持宗教中國化,依法開展教務。基督教中國化既是社會對基督教的要求,也是基督教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市基督教兩會始終高舉愛國愛教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三自”道路,引導廣大信徒團結友善、遵紀守法,保證宗教在法律範圍內活動,維護了教會和睦、社會和諧。市基督教兩會堅持把宗教政策法規的學習宣傳融入日常教務工作,通過舉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專題學習,教育引導教職人員和信徒提高愛國愛教意識,提高法治觀念;通過舉辦反邪教防滲透宣傳專欄,引導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提高分辨力,自覺防範和抵禦邪教,依法參加宗教活動。
二、注重教務學習,加強自身建設。我市基督教兩會注重學習、善於學習、做到學以立德、學習增智、學以創新,通過舉辦不同形式的培訓講座、交通讚美會等加強教務學習,提升團體班子成員和教職人員自身素質,深化神學思想建設,推動各項教務工作有開展。目前參加過省級神學院、進修班的教職人員有62人;在校神學生8人;本科以上學曆8人。我市“兩會”狠抓組織建設和製度建設,嚴格按照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和《廣東省宗教事務管理條例》的規定,鞏固和完善了市“兩會”、縣級“兩會”和堂點的規章製度,著力從組織建設、製度建設和作風建設方麵下功夫。各個堂點實行民主管理,各項規章製度和收支情況公開掛在牆上,方便信徒監督。全市有30多間教堂被評為全國省“模範宗教活動場所”、“和諧教堂”,市“一類宗教活動場所”等稱號。
三、紮根中華文化,拓寬公益範圍。我市基督教界在講經布道中注重紮根中華文化,以中國特色的文化形式表達信仰,充分融入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內容,發揮道德教化、心靈撫慰、心理調適作用。如通過各社區聯絡員及探訪小組,掌握信徒的情況及需要,教會給予及時的牧養、關懷與引導,並開設各類信徒培訓課程。我市基督教切實擔當社會責任,積極從事公益慈善,開展社會服務。在地震及各種自然災害發生時,組織教友踴躍奉獻支持受災群眾;每年的扶貧濟困日活動積極捐款獻物,參與助學、關心孤寡老人、麻風病人,經常前往市福利院探望、關懷、做義工,形成興寧基督教長者之家、“食物銀行”等慈善公益品牌。近幾年來,基督教界慈善事業捐款100多萬元。
四、發揮僑鄉優勢,開展對外交往。基督教於十九世紀中葉傳入我市,曆史悠久,與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聯係,近年來,我市基督教界發揮僑鄉優勢,開展宗教文化交流,展示僑鄉新風貌。在對外交往中注重用愛去關懷,用情去連結海內外熱心人士,積極闡明我國宗教政策,近幾年來,基督教界受邀到德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交流學習80多人次,接待了來自美國、英國、德國、瑞士、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毛裏求斯、澳大利亞、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教會三十多批、800多百人次,通過接待交往,增進了友誼,加強相互了解和認知,帶動海外熱心人士、友好團體、機構,因地製宜、量體裁衣、直接有效地投身梅州各項建設,促進我市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