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是全國第二個“世界長壽之都”,現有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達91.7萬,占總人口比例高達24.1%,老齡化程度位居全省前列。
麵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梅州始終以“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為核心目標,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全方位工作格局,全力推動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
織密“老有所養”保障網
“左左,拍拍,右右,拍拍……”走進梅江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老人們正在工作人員正帶領著老人們做手指健康操。輪椅上的老人們盡力跟著節奏活動,臉上洋溢著笑容。
梅江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是專業為社區老年人提供綜合性居家養老服務的平台,目前服務了50餘位老人,提供了包括長者飯堂、失智照護、全托養老等係列服務。“我們還提供日間照料,早上8點左右我們會有車去接,晚上六點左右送回;若因故短期無法照料老人,我們也提供過渡期的照料服務。”機構負責人李峰介紹道。
此外,上門服務也是機構特色之一。梅江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需要服務的老人們評估建檔,定製服務,並使用了益田安頤居上門居家服務係統,定期安排護理人員上門提供生活護理、康複理療等服務,此外家人通過小程序也可下單,讓老年人居家養老省心又舒心。
引進社會力量運營,不斷提高老年人養老生活質量,是我市的舉措之一。“近年來,我市全力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係建設,嚴格落實基本養老服務清單製度,已公布實施涵蓋生活照料、康複護理等32項基本養老服務項目;並大力推進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構建起縣、鎮、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完成困難家庭適老化改造。而社會力量的引入,可以更靈活地滿足困難老人以及部分家庭的養老需求。”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此外,培育“壽而康”“善小助學”等27家專業為老服務的社會組織,開展“銀齡法律援助”“智慧助老課堂”等特色項目,累計服務老年人超15萬人次;在深入了解掌握老年人口分布情況及助餐需求後,我市推進老年助餐服務,建成131個“長者飯堂”,惠及眾多老年群體,不斷織密“老有所養”保障網。
優化“老有所醫”健康圈
日前,梅州市長期護理保險實施舉行啟動儀式,標誌著梅州成為全省除國家長護險試點城市廣州外的首個落地城市。
長期護理保險(簡稱“長護險”)是由政府主導的社會保險製度,保障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之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能減輕失能人員家庭負擔,提高失能人員生活質量。長護險的落地,是梅州這座中度老齡化城市不斷健全機製,破解失能群眾的困境,做好蘇區民生保障新路徑的舉措之一。
為保障好“老有所醫”,衛健、民政、財政等部門建立定期會商機製,針對醫養結合機構服務標準、人員培訓等問題開展專題研判,推動醫養結合機構實現標準化運營;並廣泛開展老年健康促進行動,不斷增加醫養結合服務供給,推進醫養結合服務示範項目建設。目前,全市已登記備案醫養結合機構達22家。
同時,我市持續強化老年人參保工作,完善多層次醫保保障機製,包括積極推進長期護理保險製度建設;持續實施老年人意外傷害綜合保險服務項目,不斷提升保險服務質量。
豐富“老有所樂”新場景
“全國老年健康宣傳周”,各縣(市、區)多個協會、組織等組織深入社區開展義診、政策宣傳等誌願者活動;傳統節日上,組織特色活動,營造“人人敬老、家家孝親”的濃厚氛圍;成功創建6個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每年精心組織“敬老月”係列主題活動……
“在組織活動豐富老年人生活的同時,我們還充分發揮基層社會組織作用,推動建立143個基層老年協會,並依托退休老幹部資源,開設政策宣講、養生保健、民主議事等多樣化課堂;並將‘客都銀發智庫’納入全市人才管理係統,為老年人才發揮專業優勢、貢獻社會力量搭建廣闊平台,充分彰顯老年人的時代價值。”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近年來,我市實現老年人免費乘坐公交車、旅遊景區優惠減免全覆蓋,公園設施也更加完善,讓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時,通過多方麵的宣傳,孝老敬親在全市蔚然成風,各級各部門也持續努力,不斷完善老年人社會便利設施與文體活動場所,營造出和諧溫馨的老年友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