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民政局 工作動態 產業興了,錢袋鼓了 ~梅州市民政局駐村扶貧工作隊,給力!
產業興了,錢袋鼓了 ~梅州市民政局駐村扶貧工作隊,給力!
來源:掌上梅州   時間:2020-08-14 18:48:44   瀏覽:-
字號:

  “村子現在好漂亮了,路燈亮起來了,村房道路硬化了,衛生站也建好了......”興寧市刁坊鎮新坪塘村脫貧戶刁秀英如數家珍地數著這幾年村裏的變化,直誇“黨的政策好,駐村幹部好”。

  1.png

  村裏衛生站的建成,極大方便了村民的醫療需求。

  2016年初,市民政局工作隊進駐新坪塘村扶貧,充分發揮最低生活保障、臨時救助等兜底保障作用,派精幹力量駐村幫扶,興建產業。2019年底,經驗收後,新坪塘村順利退出貧困村,成功奏響一曲同步小康的脫貧攻堅幸福曲。

  兜底保障,社會脫貧果滿枝

  新坪塘村地處山區,山林環繞,集體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落後,是興寧市58個省定貧困村之一,貧困戶28戶57人。

  社會保障兜底作為脫貧攻堅“五個一批”的重要舉措之一,是解決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的最後防線。為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市民政局駐村工作組將“兩不愁三保障”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推進幫扶到戶措施,落實惠民政策。

  2.png

  村內硬底化道路建設滿足村民出行需求。

  劉小鵬(化名)今年10歲,是新坪塘村唯一一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未出生時父親便因故去世,母親也早已改嫁,他由奶奶一手撫養長大。劉小鵬正值長身體和學習的年齡,家裏的日常生活保障都是靠親戚接濟和奶奶的微薄務農收入維持,祖孫倆的生活捉襟見肘。

  2016年,駐村工作隊通過走訪了解到他的情況後,立即為他送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補助,同時,市民政局不斷提高事實無人扶養兒童生活補助標準,駐村幹部也持續落實新政策,從剛開始每月的400多元補助到現在的1110元,力求幫助他解決基本生活問題。“謝謝黨和政府給我們帶來的幫助,駐村幹部經常走訪慰問,噓寒問暖,我打心底裏感激。”奶奶劉芹英高興地對記者說道。

  在新坪塘村裏,28戶貧困戶中共有6戶7名在讀學生,人數不多,但在讀學生就學區域分布廣、年齡跨度大。駐村工作隊落實“一戶一策”的幫扶措施,加強教育扶貧。“我們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誌願活動,確保貧困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市民政局駐村幹部梁敏欣告訴記者,目前市民政局已經先後協調5家社會組織到村對標教育扶貧工作,捐資約10萬元,7名貧困學生得到了專項幫扶。

  村黨支部書記、主任馬東文原本在深圳某企業任部門經理,他在外始終心係家鄉,2017年毅然放棄大城市高薪工作轉身回村,參加村幹部選舉並任村書記、主任,帶領村兩委班子投身脫貧攻堅戰和美麗鄉村建設,努力改變村容村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我村脫貧任務艱巨,但駐村幹部們個個都很給力,四年多的紮實扶貧,村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看在眼裏,也記在心中。”馬東文發自肺腑說道。

  3.png

  安裝在村內坪塘小學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板。

  近日,貧困戶劉勝光的家裏漸漸有了笑聲。“沒想到我現在還能找到工作,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貧困群眾的生活越過越好了。”劉勝光笑著說道。

  今年48歲的劉勝光患有小兒麻痹症,母親也80多歲了,劉勝光二十多年前高中畢業後因身體殘疾一直沒能找到穩定工作,除領取民政部門發放的特困人員、殘疾人“兩項補貼”等資金外,隻能待在家裏做一些手工活補貼家用。

  4.png

  市民政局工作隊和村幹部在脫困戶劉勝光家中了解情況。

  “我們一直在留意適合劉叔的崗位,現在幫助他在家門口就業,使他全家又多了一份保障。”梁敏欣說道。如今,劉勝光在離家不到2公裏的梅州市金牧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份電商平台的客服工作。

  村裏空心化嚴重,青壯年勞動力以外出打工為主,留在村裏的人存在“坐不住”“做不了”的現象,全村沒有形成特色的產業,發展舉步維艱。為探索適合新坪塘村的致富產業發展之路,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們走訪各地調研,最終得出芋荷種植不難,要求低,生長速度快,還可以在中間穿插種植其他農作物的特點,便決定將有機芋荷種植加工產業引進新坪塘村,發展生態農業。

  6.png

  麵積約10畝的新坪塘村有機芋荷產業扶貧示範基地。

  “我已經種了半年了,就快到收成的時候了!”貧困戶刁應禮指著他種的那兩畝綠油油的芋荷,向記者興奮地說道。

  刁應禮今年53歲,妻子精神殘疾,母親已70多歲,還有兩個正在上學的孩子,生活重擔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平日裏,他除了打理自己種植的4畝多的水稻和40多隻雞,剩下的時間就在村裏打些散工,生活入不敷出。在確認建設芋荷基地後,駐村幹部和村幹部第一時間來到了刁應禮家中,發動他加入基地,並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撐。

  新坪塘村有機芋荷產業扶貧示範基地通過與省級龍頭企業合作,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扶貧產業連結方式,為種植戶免費提供種苗、肥料、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收成後由企業統一收購。目前,項目現已種植麵積約10畝,吸納了新坪塘村5戶貧困戶參與,全部收益聯結貧困戶,每畝可年收入約5000—7000元。

  夏日炎炎,記者走進新坪塘村的鄉道,隻見民居錯落有致,寬敞的水泥路直通家門;芋荷基地的田間裏,一片綠油油;扶貧光伏發電站的藍色光伏板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產業興了,村民錢袋鼓了,新坪塘村脫貧奔小康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了。

  《掌上梅州》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