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約好要在長者飯堂吃飯,兩塊錢一頓午飯,三菜一湯,又便宜又營養。”說起長者飯堂,65歲的吳麗梅很是歡喜,長者飯堂已經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梅州市民政局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今年以來,加快“長者飯堂”試點示範建設,各縣(市、區)充分整合各類為老服務資源,積極探索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站)等的功能銜接,目前,全市共建有14間長者飯堂。
長者飯堂
老人“叫座也叫好”
每天一到飯點,吳麗梅就開始一路下樓敲門喊她的“飯友”們一起到長者飯堂吃飯。在距離吳姨家不到1公裏的梅縣區新城辦富貴社區,設有長者飯堂,自2020年11月份開始運營,每周一到周五對轄區內60周歲以上的長者供應午餐。“這裏每天的菜式都不一樣,你看菜單有紅燒腐竹、香菇冬瓜等,例湯還有生地土伏湯、五指毛桃湯等,都很適合我們老人家。”吳麗梅分享道。
中午11時許,富貴社區長者飯堂就陸續迎來了前來就餐的老年“飯友”,不到一會兒,兩排長桌就被坐滿了。該飯堂工作人員陳熾卉告訴記者,平均每天約有25位老年人過來用餐,在用餐高峰期,有時候位置還會“爆滿”。
“這個長者飯堂好啊!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老人家的關心和關愛!我們現在一邊吃飯,一邊‘講牙骹’可開心了!”80歲高齡的淩華娣婆婆也是長者飯堂的忠實“粉絲”,“能和老朋友一起吃飯,也不用每天都去買菜做飯這麼辛苦了。”
記者在現場看到, 為做到每天的出品可追可查,工作人員把米飯和每一樣菜式都用一個小盒子裝起來,貼上標簽後放進冰箱留樣48小時,若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可及時檢驗。
據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介紹,目前長者飯堂試點以保障孤寡、高齡、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用餐需求為重點,采取集中就餐、送餐上門、分類補助等形式,向60周歲(含)以上的本市試點戶籍轄區內的老年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務,每餐約12元,由政府部門按各地補助標準提供用餐補助。
串珠成鏈
實現“家門口養老”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早上9點多,在梅江區西郊街道黃泥墩社區黨群服務中心4樓的黨員活動室內,總能聽到悅耳的歌聲。
走進一看,原來是社區內的長者們正齊聚一堂,吹拉彈唱。在這樓下,便是西郊街道長者飯堂。正在準備合唱的朱玉萍今年68歲了,她告訴記者,社團活動結束後,他們會一起坐電梯到二樓用餐。“我家就在附近,早上在這裏活動後,中午就在這裏吃,非常方便!”朱姨對長者飯堂的開張讚不絕口。
“每餐的搭配是兩葷一素一湯,保證營養。”西郊街道長者飯堂工作人員陳誌新介紹道,考慮到社區部分高齡且行動不便的長者,中心還將通過誌願者將配餐送到長者家中,讓他們在家也能享受到美味健康的飯食,不再為吃飯擔憂。
在解決了老年人吃飯的關鍵問題後,梅州市還積極探索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不少養老機構開展多樣自選服務,全麵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位於西郊街道黃泥墩社區的梅州市鴻福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就開展了居家養老、助餐配餐、日間照料、家政護理等服務,讓老人實現在家門口養老。
無獨有偶,位於梅縣區程江鎮崗子上社區的寶嘉麗灣小區,開設有長者飯堂,小區住宅樓下更開放有公共活動場所。乒乓球室、棋牌室、圖書室、書畫室……每逢上午、下午等閑暇時分,活動室內都有不少以老年人為主的小區住戶在休閑娛樂,大大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不少小區住戶對此紛紛點讚。
接下來,市民政部門將繼續打造以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係,推動“長者飯堂”試點建設,不斷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