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尊敬老人、關愛老人、贍養老人,大力發展老齡事業,讓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春節團拜會上的殷切囑托,為我國養老事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辦好人民滿意的養老事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健康養老需求,讓億萬老年人和家庭未來可期,這是中國共產黨的莊嚴承諾,這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民生情懷,這是中華民族孝道文化的薪火相傳。
回首新中國成立的70年,也是我國養老事業艱苦奮鬥、改革創新的70年。70年艱苦奮鬥,我國養老事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億萬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續加大養老服務有效供給;70年改革創新,我國養老事業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加快轉變養老服務發展方式,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服務體係,譜寫出新中國70年養老事業發展的壯麗篇章。
百廢待興艱難起步,救濟型福利應運而生
民有所需,我有所應。中國養老事業邁出的每一步,都與人民需求和時代進步同頻共振。
新中國成立之初,盡管國家財力微薄、百廢待興,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城鄉孤寡老人的贍養問題,並於1950年開始探索建立社會福利製度。經過一係列整頓和調整,內務部接管改造了大批救濟性福利機構,專門收養殘疾人和“三無”老年人,並更名為社會福利院或養老院。截至1953年,全國有923個城市生產教養院轉為養老院、敬老院,收養孤老對象10萬人。1956年,我國第一個農村敬老院在黑龍江省拜泉縣興華鄉創辦,到1958年底全國共建成15萬所敬老院,收養五保對象300萬人。截至1964 年,全國共建成城鎮福利機構733個,收養城鎮“三無”老人近7.9萬人。
受傳統思想影響,當時人們普遍依賴養兒防老,加之家庭平均規模維持在4.3-4.6人之間,家庭贍養功能相對完善。這一時期,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不高,家庭養老幾乎是百姓的唯一選項,形成了我國由城鎮孤寡救濟、農村五保供養構成的政府包辦、城鄉分割的救濟型老年人福利製度。
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化養老乘勢而興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社會變革開啟了“加速鍵”。市場經濟勃興,國力日益強盛,城鄉社會巨變,“單位人”向“社區人”轉變,社會養老需求與日俱增,養老服務社會化一時間成為積極應對老齡化的主基調,一係列開創性的政策舉措在養老服務領域雨後春筍般湧現。國家在對特困老年群體兜底保障基礎上,逐步由單位養老、家庭養老向社會化養老拓展。
1979年,隨著孤老職工自費收養工作的開展,城市老年人社會福利服務對象突破了“三無”的局限。1984年11月,民政部“漳州會議”首次提出“社會福利社會辦”的指導思想,提倡社會福利事業由國家包辦向國家、集體、個人一起辦轉變,支持城市社會福利院和農村敬老院向社會老年人開放。1993年,民政部等14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社區服務業的意見》,首次提出“養老服務”概念,將養老服務項目納入社區服務業範疇,確立了“85%以上街道興辦一所社區服務中心、一所老年公寓(托老所)”的發展目標。
1999年,我國正式邁入老齡化社會,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國情對社會化養老提出了迫切要求,積極應對老齡化的各項改革進一步提速。2000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等部門《關於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意見》,部署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社會福利服務體係,明確提出“國家資助社會各方麵力量積極興辦社會福利事業,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公眾化、運營方式市場化、服務內容多樣化、服務隊伍專業化的新型社會福利體係”。同年4月召開了全國社會福利社會化工作會議,啟動了全國養老服務社會化示範活動,促進社會福利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積極倡導和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2005年,國務院文件第一次將“養老服務”視為一個業態來部署安排。2006年,“養老服務”第一次納入“十一五”國家發展綱要;《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和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意見的通知》第一次界定“養老服務業”的內涵外延;第二次全國老齡工作會議提出,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係。
2008年,全國民政工作會議第一次形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社會養老服務體係的完整表述。同年,全國老齡辦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全麵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第一次就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作出專門部署。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第一次出台全國性養老服務專項規劃,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政策延續至今。2011年至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連續2年提出了“加快建立健全老年人社會服務體係”的要求。
聚焦新時代養老,滿足多元健康養老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引領養老事業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
2012年底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確立“國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係”。2013年被視為“中國養老改革元年”,全行業熱切期待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幹意見》(國發“35號文”)出台,為養老服務業改革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這是國務院層麵第一次部署推進養老服務業發展,並提出2020年發展目標,將養老服務業外延拓展到更多領域。
“十一五”以來的三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都將養老列入重要民生議題來保障;國務院接連出台兩部養老服務和老齡事業發展的專項發展規劃;2017年、2018年召開的兩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別對鼓勵社會資金進入、解決大城市養老難問題作出部署;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審議通過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將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作為“硬任務”;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八次會議、第三十次會議分別研究全麵放開養老服務市場、製定實施老年人照顧服務項目工作;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研究部署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就養老服務工作進行專門研究部署。此間,國家層麵共出台涉老專項規劃22部,民政部及相關部門配套出台具體指導性文件50多件,涵蓋了養老服務、老年照顧、醫養結合、長期照護、人才隊伍、金融財稅等多個領域。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養老議題分量逐年加重,代表委員聚焦養老民生保障熱點,涉老議案提案數量逐年增多。2018年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大潮中,黨中央、國務院賦予民政部在養老服務保障工作中的重要職能,設立養老服務司;由民政部牽頭組織召開養老部際聯席會議,綜合協調養老政策落地實施。
與此同時,各地加快養老事業改革創新步伐。北京著力打造就近養老“三張床”,“三邊四級”養老服務體係漸入佳境;上海以問題和需求導向,構建大城市特色養老服務體係;江蘇將養老服務納入重要民生實事和對各級黨委政府的考核重點,著力構建養老服務統籌推進、多元參與、精準供給和要素保障機製;山東把養老服務作為民生大事,納入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江西謀劃三年行動計劃,著力打造贛鄱特色全國康養高地;重慶將養老服務納入“實施八大行動計劃”戰略部署,促進養老服務朝國際化、品質化發展……一項項解民憂、接地氣的改革探索在華夏大地風起雲湧,為養老事業發展積聚新的動能。
中國養老服務業的“春天”如約而至。國家全麵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對醫養結合、“放管服”改革、質量提升行動、大城市和農村養老、綜合監管服務、激發養老消費等專門部署安排,推動養老服務模式從針對特殊困難老年人的補缺型福利服務,向麵向所有老年人民生服務轉變;服務形式從機構集中照料為主,向居家、社區、機構多層次養老服務體係化發展轉變;發展機製從政府舉辦為主向民間資本、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競相發展轉變。
保障群眾養老權益,共享社會文明成果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2019年9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為人民謀幸福:新中國人權事業發展70年》白皮書,高度評價70年來老年人權保障事業發展成效,“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切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使他們能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機會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70年奮鬥史,我國養老事業呈現出一組振奮人心的數字:新中國成立之初國民人均預期壽命僅有35歲,國家福利體係保障的老年對象以萬計算;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躍升至77歲,60歲以上老年人口接近2.5億人,老齡化率達17.9%。全國高齡津貼製度已實現省級層麵全覆蓋,惠及2972.3萬老年人;30個省份建立了養老服務補貼製度,惠及521.7萬老年人;29個省份建立了失能老年人護理補貼製度,惠及74.8萬老年人,3萬多老年人享受其他老齡補貼;將符合條件的1834萬困難老年人及時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408萬特困老年人納入政府供養範圍。截至2019年6月底,全國建成各類養老機構2.99萬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有14.34萬個,養老服務床位合計735.3萬張,基本覆蓋城市社區和50%以上的農村社區。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係正在加速形成,以家庭養老支持、互助養老為新突破點的融合式發展正在探索中前進。
展望未來,人口老齡化進程將持續到本世紀末。專家預計,到202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人,到2035年將突破4億人,占總人口比例的30%左右,步入超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共有4000多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壓力不斷攀升;約有50%左右的老年人處於空巢或留守狀態,大城市養老難尚未有效破解,農村養老短板還未補齊,億萬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仿佛一道道改革“動員令”,新時代養老服務創新發展仍然在路上。
新挑戰蘊藏新機遇,新命題書寫新征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係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養老服務工作,先後四次就老齡和養老工作作出重要講話,強調“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做到及時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為新時代養老服務事業改革發展指明了航向。
2019年5月,全國大城市養老服務工作會暨全國養老服務推進會吹響了新時代養老服務改革的“集結號”。新時代養老服務工作,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政工作、養老服務的重要論述、重要指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和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堅持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製度、引導預期的基本原則,著力破解難點、痛點、堵點問題,到2022年全麵建立養老服務體係,到2035年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係建設成熟定型,到本世紀中葉全麵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成熟完備的養老服務製度。
站在新時代的航程上瞭望,京津冀(蒙)一體化協同養老步入改革深水區,長三角四省市養老一體化格局加速形成,大灣區養老產業布局密集聯動,深圳改革示範先行區養老改革先行先試,雄安新區“十四五”養老規劃布局呼之欲出,國內外養老產業交流合作頻繁互動,大健康產業在各地蓬勃興起,新技術、新業態、新服務孕育新變革……養老事業為人民,新時代養老事業改革發展,注定在更高起點邁向新的更大的輝煌。
中國社會報記者 劉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