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民政局 社會救助信息 廣東印發實施方案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 進一步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廣東印發實施方案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 進一步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來源:廣東省民政廳網站   時間:2021-08-20 18:31:24   瀏覽:-
字號:

  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決策部署和廣東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日前,廣東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鄉村振興局印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進一步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提出,在保持農村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總體穩定的基礎上,統籌發展城鄉社會救助製度,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完善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係,適度拓展社會救助範圍,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水平,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兜盡兜,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落實低保退、就業成本扣減等政策

  保持過渡期內社會救助兜底政策總體穩定

  《實施方案》要求,保持5年過渡期內社會救助兜底政策總體穩定。對脫貧人口中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凡符合農村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或臨時救助條件的,及時納入相應的救助保障範圍,對於必要的就業成本等,在核算家庭收入時按規定適當扣減,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健全動態調整機製,對農村低保對象加強監測預警和動態管理,對家庭人均收入超過當地低保標準的,給予6個月的救助漸退期,不再符合條件的按程序退出。

  落實基本生活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製,落實好社會救助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製,確保及時足額向困難群眾發放價格臨時補貼。落實臨時救助辦法,完善臨時救助標準,取消戶籍地、居住地申請限製,由急難發生地實施臨時救助;在鄉鎮(街道)全麵建立臨時救助備用金製度。

  建立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主動發現快速響應機製

  《實施方案》明確,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機製。2021年底前,依托廣東省底線民生信息化核對管理係統,建設全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平台。將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成員、易返貧致貧人口、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人口以及其他低收入人口納入監測範圍。

  《實施方案》明確,完善主動發現快速響應機製。利用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機製,及時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將走訪、發現需要救助困難群眾列為村(社區)兩委重要工作內容。各地要加強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社會救助能力建設,在村級設立社會救助協理員,合理布局社會工作服務點,配齊配強基層社會救助工作力量。

  加大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力度方麵,民政部門要落實好低保“單人保”政策,將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重殘等特殊困難人員,參照“單人保”按程序納入低保;符合教育、醫療、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條件的,由相關部門納入相應救助範圍。對支出型困難家庭等低收入人口,根據實際需要給予專項救助或實施必要救助措施。

  積極開展“物質+服務”救助方式

  《實施方案》提出,在加強物質幫扶的同時,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社會救助家庭成員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訪視、照料服務,形成“物質+服務”的救助方式。鼓勵、引導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社會工作者為低收入人群提供心理疏導、資源鏈接、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服務。

  《實施方案》還提出,合理配置城鄉社會救助資源,加快實現城鄉社會救助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或取消城鄉、區域差異。有條件的地區有序推進持有居住證人員在居住地申辦社會救助。順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及時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戶籍地城鎮救助範圍,提供相應救助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