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民政局 社會救助信息 平遠救助管理站負責人姚仕淼敬業奉獻社會救助事業 八年幫42名流浪者回家
平遠救助管理站負責人姚仕淼敬業奉獻社會救助事業 八年幫42名流浪者回家
來源:本網(轉載至梅州日報)   時間:2020-04-29 17:09:47   瀏覽:-
字號:

  

  雖然疫情防控期間不能與患者接觸,但姚仕淼(右)仍堅持每周到當地益民醫院複查已收治的患病流浪人員的康複情況。

  

人物簡介

姚仕淼是平遠縣救助管理站負責人、中共黨員。從村幹部的崗位到參加社會救助工作,被群眾親切稱呼為“老站長”的他已年近六旬,仍奉獻在基層,身影時常出現在平遠大街小巷,幫助流浪的異鄉遊子找到回家路。過去8年,他幫助42名街頭無著流浪乞討人員重返家庭或得到妥善安置,譜寫了許許多多千裏送親、挺身而出的真情故事。

■口述 姚仕淼 采寫/攝影 傅思林

初心不渝守護弱者

流浪乞討人員是弱勢群體,也是問題群體,平遠是閩粵贛交界縣,情況更複雜。八年來,我接觸到來自五湖四海形形色色的流浪者,他們中有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來到梅州打工,失業後就再沒有回去,流落街頭20餘年;有人天天在街頭酩酊大醉,路人避而遠之;有的人我們辛苦將他送回千裏之外的家鄉,來年卻又在平遠的巷尾見到他……

他們神容邋遢、行為失常的背後,其實是缺失了社會的關懷和家的溫暖。作為一名平凡的社會救助工作者,盡可能地幫助他們是我的職責。2015年平遠縣救助管理站成立,至今我們站裏5個人負責12個鄉鎮,每天上街巡查,東奔西走,為了更有效率地找到並幫助流浪者,我主動將自己的手機號碼向社會公布,保持24小時開機,隨叫隨到。

我當過村幹部,熟悉群眾工作,麵對這樣一個特殊群體,往往溝通都成問題,流浪人員不理解、不配合是常態。屢屢碰壁後,我向其他同行請教,學會了一套辦法,每次找到他們,我先送去食物和被褥,滿足他們的需求,再耐心地勸導他們前往救助站。我還買了一套理發工具,自學了理發技術,將他們接回救助站,就親自為他們理發、洗澡。

一年春天,我們從東石鎮接回一名腿腳殘疾的流浪漢,我在救助站衛生間為他洗澡,剛往他身子上淋上水,房間裏即刻汙水四濺、惡臭撲鼻,引得旁人都跑到外麵嘔吐起來,我也是捏緊鼻子才堅持到最後。我事後跟同事開玩笑說:對自個父母都沒有那麼好!之後我們又將他送到醫院救治,開始著手甄別他的身份信息,以期幫助他脫離居無定所的生活。

這兩年,隨著對流浪人員身份識別技術不斷升級,以及我們的不懈努力,縣城的社會狀況越來越好,流浪人員也越來越少了。我們在高興的同時,也麵臨更大壓力,首先是將著力點轉移到省際鄉鎮,三番兩頭往基層跑,加強了巡查力度。同時對在醫院救助的10餘名患有疾病的流浪人員,我平日堅持每周一查,確保他們的康複情況,疫情期間更增加了探視頻率。

幫異鄉遊子找歸途

我從事社會救助工作,最激動的時刻,就是幫流浪人員重返家庭。這些年,通過全國各地民政、公安、衛健等多個部門的聯動協作,我們幫助許多流浪者找回了家。

千裏送親時有發生。印象深刻的是在2018年,我們在人臉識別係統失效,且當事人有語言障礙的情況下,將一名流浪者的信息上傳到網絡尋人平台,竟很快得到回複。一位自稱劉永君的年輕人打電話告訴我,他在網上瀏覽到我們發出的尋親公告,看照片像是他哥哥。為了精準辨別,我添加了劉永君的微信,決定用視頻通話讓他倆直接麵對麵。

接通視頻的一刹那,劉永君興奮地叫了聲“哥”,奇跡出現了!我身旁的流浪漢由起初的漠然,慢慢激動起來,身體微微顫抖,眼淚奪眶而出,嘴裏還發出“嗚嗚”的哭聲。我指著屏幕問他:“這人是你弟弟嗎?”他使勁點頭。此時,在場的人無不動容,我也激動萬分。我們之後很快核實了他的身份信息,原來他叫劉開喜,是湖南省永州市新田縣人。

我馬上與當地救助站取得聯係,商討護送返鄉事宜,最終決定自行驅車700多公裏為他“保駕”。我們抵達時,他的親人們早已在現場焦急地等待。重逢之際,他們相擁痛哭,多年尋親未果的劉開喜父親緊緊握住我的手說:“感謝您們拯救了我的家庭,讓我們再次團圓!”那一刻,我和同事們心裏備感欣慰,覺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但並非所有流浪者的回家路都如此順利,我們在工作職責之外,也時常不遺餘力地幫助接收返鄉人員的家庭善後。2018年夏,我們從北京市救助站接回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人員李某回到平遠,通常情況下,當親人將李某從我站平安接回,救助工作就算完成了。但我了解到李某父親殘疾,母親去世,家境貧困,平時隻能靠低保金和親戚的救濟勉強維生,而李某的回歸,伴隨著一筆不小的醫療費用,無疑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

團圓卻不圓滿,麵對殘酷的事實,我決定主動幫助這個困難家庭,在把李某送到醫院治療的同時,由我幫助她辦理農村合作醫療、低保和殘疾人兩項補貼,以解決她的部分醫藥費用,得到了其家屬的同意。自那以後,我明白麵對不同的救助對象,我們必須製訂不同的救助方案,絕不能“甩手了之”,這才能讓他們真正得到家的平安和溫暖。

目前,我們累計幫助42名街頭無著流浪乞討人員重返家庭或得到妥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