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麵:
    字體:
    對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梅州市民政局 公益慈善誌願服務信息公開 《慈善法》實施一周年:我們為什麼捐贈?
《慈善法》實施一周年:我們為什麼捐贈?
來源:鳳凰資訊    時間:2017-09-12 17:42:37   瀏覽:-
字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實施一年了。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中國社會捐贈總量達1346億元,這一數字占到GDP的0.18%,不過較之上一年的992億元已經增長了26%。

為什麼捐贈?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探究起來卻意涵深遠。有人把捐贈解釋為利他動機,但這並不能解釋為什麼人們的給予是有不同傾向、不同選擇的,以及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人們的捐贈表現明顯不同,還有稅收的激勵作用如何發生等。可見捐贈的意願和捐贈動機是一件複雜的事情。

卡耐基在1900年《財富的福音》小冊子中的名言“擁巨富而死者以恥辱終”,成為至今很多大財富家的座右銘。卡耐基、洛克菲勒等巨富以設立公益目的的基金會處置私人財富的模式,開創了現代公益慈善的傳統;一百年後的今天,蓋茨、巴菲特的“裸捐”行動,及其倡導上百名超級富豪響應的“捐贈誓約”,紮克伯格傾財設立公益事業計劃,均是對這種財富觀的延承。

如果將卡耐基的名言理解為“富者的贖罪”,就徹底誤解了資本精神。仔細讀卡耐基的短文,他至少表達了三個層次的意思:第一,私人擁有巨富是應當且神聖不可侵犯的,財富集中造成貧富差距是文明的結果;第二,最優秀的人有責任擔當簡樸而不是奢華生活的美德;第三,為自己的剩餘財富安排好有效的目標和實現途徑,因此是富人的責任,也是最明智的選擇。可見,公益捐贈是財富者的卓越能力及其事業的遞進,而不是對“虧欠社會”的“補償”。

基於資本精神的慈善捐贈行為會有何特性呢?首先,財富絕非止於“捐出”,而有責任保證特定目的之實現。因此可以理解,負責任的捐贈者,對財富投向的領域、途徑、使用原則、可持續機製等必有著明晰的要求,不是“一捐了之”。其次,慈善捐贈是財富者的自主選擇,不是社會強製的要求權。它是建立在尊重財富而不是仇視財富的基礎上的。財富的安排體現著財富者乃至整個社會的價值觀。

這樣的捐贈觀是不是同樣適用於中國呢?香港瑞銀集團不久前發布研究報告《價值與願景: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公益慈善》,訪問了三十餘位胡潤排行榜中的富人,發現慈善動機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內在價值觀。其中被提及較多的是對社會目標的追求,比如對和諧社會的貢獻,也比較普遍有感恩和回饋社會的情感,以及增強中國“軟實力”的愛國情懷。

比較中國富人的財富觀和慈善捐贈行為,與卡耐基描述出的資本精神,既有個案上的相似,也有宏觀特性上的不同。對於財富神聖性的認知,在中國文化中顯然有些羞澀,“回饋社會”無論對社會公眾還是富人自身而言,都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如果將捐贈視為回饋責任,而不是財富者自我的事業,“捐出”行為就會得到更大重視,而對捐向問題則相對較少深問。比如在國外的捐贈文化中,對捐贈的投向、如何捐、如何使用捐贈等非常在意,是捐贈倫理的重要一部分,而捐贈倫理目前在中國還幾乎沒有受到重視。

在捐贈領域上,根據瑞銀報告,中國富人的捐贈領域約一半投向教育,其次是扶貧和社會福利,對於藝術等人文性和人類價值的關懷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

社會將受捐視為一種要求權,人們總會依富人或名人的捐贈額評判他們是善的還是“為富不仁”。當社會視富者捐贈為一種當然的要求,在某種程度上就悄然轉化為了“均貧富”的訴求,它和“財富為榮、浪費為恥、為神聖的事業花錢”的資本精神,是形似神背的。不過有意思的是,家族性財富傳承的動機似乎沒有人們通常以為的那麼重要。“家國”觀在中國頂級富人的捐贈動機中不可忽視。

在捐贈主體上,國外經典的捐贈模式是個人捐贈,而中國最普遍的是企業捐贈,從法律製度上,企業基金會的設立也相對容易於個人基金會。

中國社會公眾的慈善捐贈現象,呈現較強的事件化趨向,比如一次重大災害、一個成為熱點的故事,往往引發大量的社會捐贈,甚至經常出現遠超需求額的捐款,其中一些進而引發情節“反轉”,“騙捐”、“公益腐敗”等的質疑。源頭上,“感動”是公眾捐贈的最直接動機。與此相比,在公益慈善成熟的國家,災害捐贈或事件捐贈僅是特例,日常的製度化捐贈才是公益捐贈的主體。

定期、小額、持續、長期選擇的個人捐贈和參與,無論對於捐贈者還是受捐的公益組織,都比單純捐贈額更具有意義。對於個人而言,它代表對捐贈領域、組織、長遠目標的選擇責任;對於公益組織而言,它除了較為穩定多元的資金來源,還代表獲得的社會支持和公信力。比如經濟大蕭條期間,大筆企業捐贈隨經濟市場情況波動最為明顯,而類似“月捐”的定期小額個人捐贈幾乎沒有受到影響。

公益慈善捐贈,遠非“給出去”那麼簡單,它是財富從累積到價值實現的遞進階段。在有著“均貧富”傳統的中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誌願捐贈文化與前者的差異和界限。從根本上,誌願捐贈是財富者的選擇,私人產權和財富尊重是其基礎,自由意願選擇是其前提。錢怎麼用?是有關價值的選擇,它值得更深層對人類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思考,而無關對他人財富的均得。